王亞萍 朱璟
近年來,沈陽市教育研究院積極行動,全方位、多渠道落實國家及遼寧省有關幼小銜接的文件精神,開展幼小銜接的實踐研究。尤其是在2021年,隨著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和《遼寧省幼小銜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的印發,沈陽市積極探索幼小科學銜接實施路徑,推動幼小銜接教育生態環境改善,促進學前教育優質健康發展。
一、幼小銜接研究階段分析
從2011年開始,我們嘗試以生態學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格賽爾的成熟勢力發展理論、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為理論基礎開展幼小銜接的實踐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以課題引領的形式嘗試探索階段(2011年—2016年)
2011年,我們以課題為引領開展幼小銜接研究。嘗試探索階段,以幼兒園單主體為研究對象,開展幼小銜接現狀調查和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調查與分析,尋找推進幼小銜接和克服“小學化”現象的策略。同時,組織幼兒園開展教研活動,進行幼兒園一日生活和活動區的研究,研制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此階段雖然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實踐,但是單主體的幼小銜接實踐依然沒有緩解幼兒園“小學化”現象。
(二)以自由結對子的形式深度探索階段(2016年—2019年)
2016年,我們以沈陽市學前教育中心教研組為依托,鼓勵幼兒園主動向小學靠攏,與小學自由結對子,相互合作,以點帶面地開展幼小銜接研究。深度探索階段,我們以幼兒園和小學雙主體為研究對象,探索銜接機制,開展幼兒園入學準備課程和小學始業課程的開發,幼兒園主動開展走出去、請進來的活動。同時,沈陽市教育局出臺《沈陽市學前教育條例》《關于進一步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意見的通知》進行政策保障,此階段初步形成了幼小雙向銜接機制。
(三)以項目研究的形式精準研究階段(2019年—2021年)
2019年10月,沈陽市投入9.2萬元,精選15所幼兒園和15所小學手拉手結對子進行幼小無縫雙向銜接的研究。邀請學前教育專家進行高端專題培訓;初步嘗試構建聯合教研制度,幼兒園與小學聚焦困惑,聯合提出解決策略;開發幼兒園入學準備課程、小學入學適應課程;充分運用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多種渠道,搭建市級交流平臺,并召開項目研討會進行成果展示、經驗介紹,初步在全市營造開展幼小無縫雙向銜接的氛圍。
(四)以雙向聯動的形式全面研究階段(2021年—至今)
2021年,教育部印發《指導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遼寧省教育廳印發《遼寧省幼小銜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在這三個文件頒布之前,我們已有研究內容和方向與文件要求基本吻合。為了保持領先性和時效性,在這三個文件頒布后沈陽市聞令即動,市教育局組織召開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座談會,民辦教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的行政與教研部門緊密合作,統一思想,分析現狀與問題,明確任務與分工,積極落實文件精神。
二、幼小科學銜接的探索路徑
(一)領導高度重視,統籌推進幼小科學銜接
1.制度保障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打造幸福教育品牌,我們開展“學前教育樂童提質三年行動”,幼小銜接工作是“樂童提質”的重要內容,學前教研室高站位、多角度、全方位設計了三年幼小銜接工作,在全市全面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同時,按照市教育局學科領域負責制的要求,學前教研室運用三位一體、縱橫交錯的中心教研組和教研聯盟工作機制開展幼小銜接研究,中心教研組將幼小銜接作為單獨的項目內容,遴選實驗園進行研究,以“項目牽動、基地實踐、示范輻射、研訓并進”的方式在實驗園中開展實踐,保障了幼小銜接研究的持續性和科學性。
2.專業保障
我們邀請省市學前、小學領域的教研員和名師成立沈陽市推進幼小無縫銜接項目指導專家組,定期組織幼小銜接實驗園和實驗校參與教研活動,對幼小銜接的做法和推進情況進行實踐指導、答疑解惑,保障幼小銜接研究的科學性和方向性。
3.經費保障
我們對學前教育學科工作站和名優教師工作室給予一定經費支持,開展教師學習、培訓等工作。
(二)教研引領,構建幼小科學銜接研培體系
1.開展多元化教師培訓
我們開展高端理論培訓,突出可操作性、示范性和引領性。邀請專家進行專題培訓,明確入學準備的核心在于真正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入學適應的重點是培養教師的入學適應意識,即把新生看作處在過渡期的兒童,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靈活適宜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在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專門開設了沈陽市推進幼小無縫銜接研訓項目社區,共開設6個欄目,將專家講座課件上傳至社區,供全市教師學習。同步開展小學專題研訓活動,圍繞銜接課程、教材培訓、信息技術應用等重點內容,幫助小學一年級教師充分了解幼兒園的課程理念,不斷優化教育方法。
2.構建跨學段聯合教研制度
市級層面,學前教研員和小學教研員緊密對接,確定研究方向、內容和制度,組織實驗園教師參加沈陽市數學、語文兩個學科的新學期教材培訓,建立幼小教師之間的溝通對話機制,積極搭建聯合教研平臺。幼兒園層面,在前期聯合教研的基礎上開展深入研究,根據文件精神完善聯合教研制度。
3.進行課程銜接研究
學前教研員和小學教研員組建了幼小銜接課程研究小組,從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認知能力、知識銜接、學習品質等方面研究銜接課程,指導規范幼兒園大班及小學低年級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
4.開展課題研究
我們以課題為引領,先后立項了省市級規劃課題4項。2021年,立項省教育廳課題“沈陽市推進幼小無縫雙向銜接的實踐研究”、省教育學會課題“沈陽市幼兒園入學準備的實踐研究”等,帶動了幼小銜接實踐的深入探索。
(三)強化試點園建設,探索幼小科學銜接的推進策略
1.鼓勵試點園、校開展精準深入研究
沈陽市精選了49所幼兒園與49所小學結成研訓對子,建立研訓共同體,在專家培訓的基礎上鼓勵試點園、校各有側重地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進行幼兒入學準備和小學入學適應的研究。
2.制定實施方案
實驗園、校共同研制了三年實施方案和聯合教研制度,把幼小銜接的研究系統化、制度化,積極探索各階段的特色與課程。
3.以評促研
我們開展幼小銜接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優秀案例征集評選活動。依托文件,指導全市幼兒園與小學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形成雙向聯動的入學準備案例和入學適應校本課程。
4.總結提煉研究成果
為進一步擴大項目研究的輻射、推廣范圍,在專題培訓學習的基礎上,實驗園、校堅持一階段、一總結、一分享,沈陽市教育研究院提供交流展示平臺,推進研究成果在全市推廣,落地轉化。
5.召開經驗交流會
我們組織召開沈陽市推進幼小銜接研訓項目中期經驗交流會和幼小雙向銜接成果總結分享會,實驗幼兒園和小學分享各自的幼小銜接經驗,同時邀請項目指導專家進行點評指導,推進項目科學、規范、有效實施。
三、幼小科學銜接的研究效果與反思
沈陽市幼小科學銜接研究在市域13個區縣的幼兒園和小學逐步推廣應用,同時擴大示范引領影響力,向遼寧省內其他兄弟城市延伸。2022年9月,沈陽市幼小銜接實驗校文藝二小、白塔小學、渾南九小在遼寧省小學入學適應教育專題研討會上進行了經驗分享,受到領導、專家和其他學校的好評。
(一)構建了幼小銜接機制
沈陽市教育局出臺了《沈陽市幼小銜接攻堅行動計劃》《沈陽市開展小學一年級入學適應教育推進零起點教學實施方案》,還提出了幼兒園“八不準”、小學“三個嚴禁”等規定,同步推進幼兒園去“小學化”和小學“零起點”行動。我們聚焦雙向、科學、規范銜接,在市級層面實現學前教研員和小學教研員緊密對接,構建跨學段聯合教研制度,積極搭建聯合教研平臺,建立幼小教師之間的溝通對話機制,做到有導向引領、有具體措施、有機制保障,形成面面相連、層層推進的工作體系,建立全方位堵截“小學化”源頭的立體屏障。
(二)探索出“1+1”幼小銜接模式
“1+1”幼小銜接模式是指一所幼兒園與一所小學雙向靠攏,互相連接,協同合作,共同研究銜接模式。我們精選49所幼兒園與49所小學結對子,建立研訓共同體,通過專題培訓、聯合教研、課題引領、觀摩交流等形式,以點帶面地開展幼小無縫雙向銜接研究。其研究成果“沈陽市幼小科學銜接的實踐研究”獲得2022年遼寧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三)構建系統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
在全市行政、教研部門的統籌推進下,我們通過雙學段課題研究、跨學段聯合教研、試點園項目推進等方式,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研制幼兒園入學準備課程和小學入學適應課程,構建了系統的基于理論、以兒童為中心、立足本土的幼小銜接課程體系,并在實踐中完善和推廣。
(四)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我們邀請專家開展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準確把握教育形勢、提高幼小銜接課程設計、組織與實施能力等培訓。同時,運用沈陽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創設面向全國的沈陽市推進幼小無縫銜接研訓項目社區。
(五)形成協同合作的推進策略,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我們以幼兒園與小學結對子的形式開展幼小無縫雙向銜接的研究,其理念、研究過程、做法和成果得到專家認可,并迅速傳播,形成了沈陽市全面開展幼小無縫雙向銜接的研究局面。幼兒園辦園行為逐步規范,大班幼兒流失數量顯著遞減;小學采取游戲化、生活化和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國家課程,家長育兒觀念得到有效改變,社會焦慮有效緩解,兒童入學適應度明顯提升。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我們將繼續把幼小科學銜接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實踐行動,轉化為幼兒快樂成長的豐碩成果,為幼兒園和家長提供更多指引和方法,加強溝通和合作,達到科學銜接的效果,助力幼兒快樂成長。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