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洋
本著“青年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生力軍和后備力量,青年教師興則教育興,青年教師強則教育強”的認識,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培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承擔了浙江省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該項目以入職三年內的新教師為服務對象,聚焦職初三年規培,在新時代基層真實場景中思考并研究中小學新教師成長成才的特點規律,構建了以“三階·五路·九初·四進”為標識度的區域職初教師培訓新樣態,努力形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教師教育改革與創新成果。
一、多維思辨的整體架構
中心將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與愿景導向,自覺運用社會學習、群體動力等理論,研究新時代中小學新教師成長成才的特點規律,務實揚棄、銳意拓創,以對區域教育質量及教師職業生涯雙重負責的人文情懷,不拘一格、別具一格地助力新教師成長。秉持成長與成功相濟、專業成長與全面成長相輔、“經師”與“人師”相成理念,既立足當前的急務剛需,解決“器技方法之訓”,幫新人練就“啟航式”“三斧頭”以站穩三尺講臺,又著眼長遠的內需內驅,培根鑄魂、固本培元,融入“志道方向之訓”,助新人儲備續航力以深耕一方杏壇。
中心將構建以“三階?五路?九初?四進”為標識度的區域職初教師培訓培養新樣態。其中:“三階”是培訓培養的時間軸和目標鏈,“五路”是培訓培養的責任單位,“九初”是培訓培養課程體系,“四進”是培訓培養基本策略。具體而言,就是將原先2年的規培周期延長到3年,一年一個階梯拾級而上循序漸進;整合“訓(培訓中心)、研(教研室)、科(教科所)、技(電教部門)、校(中小學校)”五路力量共助新教師成長;發掘“初為人師”一詞的情趣意蘊,研發九大課程模塊,成就青師諸多第一次的職業生涯高峰體驗,教而思進、“進乎技矣”;確立培訓培養一體化理念,實施“遞進、跟進、協進、精進”四大策略。
二、三年時軸的進階設計
中心將通過三年的精心培養,實現“一年入門、兩年適應、三年成型”的目標,使新教師在職業理解、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文化修養等方面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所任教學科教材的知識體系,能根據教學實際,熟練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實到學科教學中,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勝任班主任工作,成為能獨當一面、不斷學習進取的教育教學能手。
(一)一年入門
即教學基本功合格,重點是引領試用期的年輕教師走進師門,涵養“為師之德”,體認“為師之情”,錘煉“為師之技”,腳踏實地,奠定專業根基。銜接與遷移高等教育培養課程,突出教師職業的“應知應會”,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換;了解任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會借助師徒結對、集體備課等途徑規范設計教案,獨立實施課堂教學,具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的意識;基本了解班主任工作內容和方法,協助做好班級管理和值周管理,適應學校教學與德育管理常規,具有與同事和家長溝通合作的意識;能積極了解學生,樹立保護學生安全與健康的意識;基本了解教師的工作方式、職業特點,理解并適應學校管理方式;能積極參與校本教研,善于向同事學習,養成積累和記錄的習慣,具有初步的問題意識。
(二)兩年適應
即教育教學基本功進一步夯實,重點是指導新教師主動鉆研“為師之法”,蓄積“為師之能”,培育匠心靈性,強化專業能力。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初步掌握教材處理能力,理解課堂教學要素,熟悉并能有意識地嘗試常見教學方法,能自主進行教學設計,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具備學科育人意識,執教能力明顯提升;熟悉班集體建設常規,掌握活動育人的基本方法,能與學生、同事、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基本勝任班主任崗位;教育熱情高漲,思維品質明顯提升,形成教育人文閱讀的興趣和及時總結整理反思的習慣,嘗試參與課題研究。
(三)三年成型
即勝任教師工作,重點是引導新教師仰望星空,志存高遠,積極尋訪“為師之道”,主動探索“為師之藝”,內修德性悟性,增強創新意識,提升全面素養。具備掌握學情的意識和基本方法,學科教學知識(PCK)逐漸豐富,能根據不同學生情況嘗試不同教學方法,從容駕馭課堂,逐漸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能獨立開展班主任工作,樹立“五育融合”理念,熟悉協同育人的有效策略,掌握學生心理輔導方法,能將信息技術手段用于班集體建設與學生管理工作,重身教、善言教,具有一定的人格影響力;具有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和將實踐進行理論提升的意識,積淀了一定的實踐性智慧,善于借助科研工具方法,參與規劃課題或獨立承擔小課題研究,具有成果物化與轉化意識,能夠嘗試總結他人與自己的教書育人經驗,能夠適切地表達和分享對專業領域的獨特見解,具有關注學科和教育前沿的意識;堅定長期從教的信心信仰,形成健康生活情趣,健全人格心理素質,人際關系融洽,自我效能感良好,終身學習與自主發展意識強烈,自我發展方向與目標逐步明晰。
三、課程內容的模塊建構
課程內容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集中體現。因此,對標教師專業標準,聚焦教書育人的主責主業,緊扣入職前三年的青年教師這一特定對象及其生涯發展起步階段的特點,尊重一線中小學教師職業生活的實踐邏輯,圍繞“師德修養、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科研入門技能、文化修養、職業理解”六方面,結構化設計出由以下九大模塊組成的整體課程架構:師德初熏陶(含教育法規政策)、校園初印象(含學校運行與管理常規)、教材初研讀(含課標)、師生初接觸、課堂初感受、帶班初體悟(含家校合作)、科研初嘗試、職場初形象(含教師禮儀、處事與人際關系)、生涯初規劃(含志趣與情趣)。
按照“九九歸一”意趣,每個模塊分解并優選出九門序列化、突出實操方法的精品課程,形成“九初九法”課程表和課程資源包。例如,在“課堂初感受”模塊下開設九門課程:如何備課、如何上課、如何觀議課、如何設計布置作業、如何批改反饋作業、如何應用技術輔助教學、如何個別輔導、如何分析學情、如何教學反思。通過此模塊課程的學習,讓新教師對課堂形成初步認知,知道“上完一節課”的基本流程,這也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為之后“上好一節課”打好堅實基礎。又如,“帶班初體悟”模塊的九門課程:上好班會課、班集體活動、個別教育、班級環境創設、班干部組織培養、班集體輿論與學習氛圍營建、班級人際關系與團建、與任課教師的溝通合作、家校合作。班主任工作作為新教師教育實踐的重要平臺,對新教師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此模塊的課程能夠幫助新教師認識班主任工作、了解班主任角色、明晰班主任工作理念、原則、方法及技巧,為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班主任打好基礎。通過九個模塊的內容,培養新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提升新教師的教學與管理能力,從而達成新教師的角色轉變,盡快成為教師團隊的中堅力量。
四、培養方式的集群創新
鑒于新教師的“入職、入行、入門”和“從畢業生到職場人身份切換”的性質,實施在地化的培訓培養方式,包括課程資源在地化、師資在地化等。
(一)實行培養方式集群創新
一是借鑒命題“雙向細目表”,編制新教師培訓“九初九法”課程表,兼顧雙向維度,即培訓內容與教師能力。在培訓內容方面,遵循培訓培養主題內容的“高結構遞進”策略,體現教師在職教育課程體系架構的創新;在教師能力方面,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尊重教師差異,摒棄單一的、標準化的評價方法,尊重教師個體差異性的發展。
二是樹立“開門、開源辦師訓”理念,實施課程與專家生成的大縱深精進策略,體現課程建設和師資資源的創新。即推行課程開發開設一體化征選制度,向全市學校教師(包括但不限于名特師)和教研員、師訓員及地方師范類高校教師公開征集,分“課程簡介文本評選—課程課件資源評選—說課錄播視頻評選—現場試課”四階段嚴選,評選產生新教師培訓培養課程的開發者和授課者。
三是開展新教師培訓課程集體備課研磨活動,形成慣例,體現師訓組織文化的再造。新教師集體備課研磨活動,能夠煥發群體活力,激發群體力量。在成人學習理論視角下,每位新教師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其已有的經驗成為重要的學習資源。新教師在集體備課研磨活動中,充分發揮各自已有知識經驗,迸發創造性思維火花,研磨出精品教學課程,并在此過程中取長補短,提升自我,從而進一步服務于組織文化的創造。
四是針對培訓中常見的“現場激動、回去不動”現象,遵循服務與成就新人的全程跟進策略,實現培訓培養一體化的創新,通過“一校一群組、一師一檔案”以及召回、回訪、小組座談、線上分享、成長快報等做法,在跟蹤跟進中維持、激活、強化集中培訓的延續效益。
五是強化“聯”。針對區域培訓培養與在校培訓培養的隔離、割裂、脫節現象,探索區域研訓與校本研修的對接銜接機制創新。通過培訓培養計劃前置對接、研訓主題內容交錯疊加、研訓方式互補、研訓考核聯動等辦法,形成兩者的“旋轉門”與“榫卯結構”;同時,“聯”還在于發揮培訓、教研、科研、技術、基地等市直單位在新教師培訓培養方面的獨特資源優勢和協同培養效應,聯合各主體實施協同推進策略。
(二)突出“兩味”,讓培訓意義與意思兼具
一是講究“趣味”。反思以往新教師培訓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的“高而空”“僵而硬”“雜而碎”問題(課程、師資、組織方式等),注重創意策劃。培訓班取名“(2022)新絲(師)班”,三年培養周期分別稱“種芽期、新葉期和青苗期”,讓動感活力的班級文化熏陶青年教師成長。建立“青絲(師)聯盟”(以歷屆新教師學員為主體),多用“身邊人”“過來人”,實現“學伴相連”,發揮同伴教育作用和場效應。推行“讀訓結合”,舉行教育經典書籍閱讀分享會(如三年精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開設教育影視研討課。
二是體現“衢味”。將南孔文化傳承納入培訓課程,建立學籍注冊與畢業管理制度,推行中華教育典籍名篇(《論語》《禮記?學記》《師說》等)課前朗誦或書法展示活動,集體詠唱《大同頌》。聯合南宗孔廟舉行新教師入職禮、拜師禮、畢業禮,設計并贈送富有激勵和教育意義的紀念標識。
總之,中心將以建設省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項目為契機,力爭通過三年時間的課程開發、制度建設與規培實踐,在實現“一年入門、兩年適應、三年成型”的區域新教師隊伍建設目標的同時,以新教師規培為切入口和突破口,培育區域教師培訓培養領域的特色,進而帶動區域師訓工作的整體提升,并努力使衢州的新教師隊伍建設項目在浙皖閩贛四省邊際地區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