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石培華
春暖花開,出游正當時?!拔逡弧毙¢L假即將來臨,很多人已經做好了旅游規劃,旅游出行平臺訂單激增。
事實上,自今年春節以來,各地景區游客爆滿的照片便頻頻刷屏。旅游市場已經逐步回暖,進而火熱。
火熱的背后是3年來被壓抑的旅游需求的集中釋放,但這種火熱的狀況能持續多久?我國的旅游業能否抓住機遇進一步發展?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南開大學現代旅游業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旅游智庫秘書長石培華。
2023年春節期間,國民旅游需求得到比較集中的釋放,旅游市場回暖,有些地方還出現游客爆滿,體現了我國大眾旅游的堅實基礎和柔韌性。
第一季度,促進消費政策全面拉升了城鄉旅游消費預期,國內旅游市場快速升溫,本地游、周邊游活躍,長線游也有序復蘇。從國內旅游目的地來看,三亞、???、昆明、西安、重慶、成都等傳統熱門旅游目的地人氣暴漲,一些甚至出現“溢出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的旅游度假熱潮,旅游市場正經歷由近郊游、短途游向中遠程游轉變。
各省區市通過系列旅游活動和發放旅游消費券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助力旅游消費回暖。文化和旅游部宣布恢復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外國人入境團隊旅游和“機票+酒店”業務,進一步推動入境游的復蘇,國內游的加速回暖和出入境游的雙向復蘇,旅游市場將迎來全面復蘇。
我國大眾旅游的巨大潛力是支撐我國旅游復蘇最有力的支撐,我認為旅游市場會持續回暖。
考慮到春節假期與疫情影響,酒店、餐飲、景區乃至交通運輸等出行鏈各環節人手緊缺,各地旅游資源供給能力復蘇遠低于旅游需求反彈,旅游需求釋放或仍低于真實水平。
從今年二季度來看,勞動節、端午節的假日旅游需求,加上商務旅行的剛性增長,旅游市場有望進入預期轉強和供給優化的新通道。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新型業態蓬勃發展,著力拓展消費市場,擴大和引導文化和旅游消費,已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從政策端到市場端的關鍵詞。預計旅游需求的爆發仍將持續,2023年旅游出行鏈表現仍可期。
目前,旅游市場全面回暖,但文化和旅游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并推動旅游業進一步發展。
我們即將迎來“五一”、暑期、國慶等旅游旺季和高峰期,要重視旅游市場復蘇中的市場監管,要以品質旅游支撐旅游可持續發展和提升游客滿意度,讓游客能夠放心游。要重視旅游安全,確保旅游復蘇和火爆過程中游客的生命健康安全。
百姓的旅游需求在不斷增長和變化,要加快旅游新產品新業態的培育,加強旅游存量的優化提升和激活,加強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注重發展滿足大眾旅游需求的高品質大眾旅游產品和服務,讓不同消費的游客能都有相適應的旅游產品。同時,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提升旅游的文化魅力,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的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當前,還有許多旅游存量資源未被完全有效挖掘轉化、高質量產品供給不充分、文化旅游品牌IP的國際影響力有待提升,要注重盤活存量和提升運營水平,
此外,過去3年中,旅游行業隊伍有很大流失,要注重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和培訓。注重提升旅游創業環境和旅游營商環境,為旅游企業發展和創業提供更好生態。
繼續擴大旅游消費,可以從幾個方面發力。一是要加快培育旅游新消費。大眾旅游消費的核心不再是門票、餐飲和住宿,而是區域的文化認同、生活方式、認知體驗。通過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主題化、特色化和個性化,創新旅游消費場景、內容,提供旅游者深度體驗的消費空間。
二是持續深化“互聯網+旅游”融合的深度。將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元素與旅游的休閑體驗元素深度融合,活化文化資源,強化旅游體驗;持續強化以信息化為支撐的智慧旅游平臺建設,構建集旅游目的地管理、服務、運營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智慧化系統。
三是深入旅游供給側改革,豐富旅游市場供給。深度挖掘區域差異化資源,持續推動旅游產品的差異化供給,通過景區主題化、空間多元化、體驗沉浸化、消費場景化實現更多細分市場的下沉。
四是積極發展周邊本地游,將休閑活動轉變為旅游休閑經濟。以本地游和周邊游為主導的“微旅游”“微度假”具有距離短、頻率高、休閑功能強的優勢,是滿足廣大居民旅游生活化需求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動區域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切入點。
旅游市場整體復蘇向上的發展態勢已經十分明朗,旅游市場信心持續增強,旅游需求的持續走高,將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人才聚集。
旅游消費將呈現特色化、多層次、分眾化的發展趨勢。共享經濟模式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平臺,實現資源再配置和再利用,并逐步影響和改變旅游產品供應模式,改變旅游產品的體驗方式,引領旅游業進入新發展時代。
未來旅游的競爭將突破景區、產品、項目的微觀競爭模式,向旅游目的地全域化競爭格局轉變。旅游競爭除了品牌項目和品牌產品,需要更加關注旅游目的地的系統化建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