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明龍(左二)在農貿批發市場考察調研鎮江市“菜籃子”供應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鎮江始終牢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民生事業時時放在心上、緊緊抓在手上,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把民有所盼轉化成政有所為,奮力書寫“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中國式現代化鎮江答卷。
群眾再“難”的事,都下決心去做;再“小”的事,都當成大事來辦。近年來,鎮江市聚焦重點人群、重點領域,扶弱濟困解民憂,防患解危保民安,持續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全市人民全部如期跨進全面小康,城鄉收入比縮小至1.9∶1,群眾安全感列全省第一。
鎮江市堅持把兜牢民生底線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精準發力保障特殊困難群體。用好社會救助云平臺,深入開展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幫扶專項排查整治行動,進一步健全“網格+社會救助”流轉運行機制,拓展特殊困難群體主動發現渠道,完善低保戶、困境及留守兒童、養老機構等“幫扶清單”,提供更為精準、更加及時、更有溫度的幫扶救助和就業援助,推動構建分層分類、城鄉統籌、制度完備、高效順暢的“大救助”工作格局,確保全市殘疾人“兩項補貼”精準發放率、困境兒童應保盡保率、低保對象精準救助率始終保持100%。
嚴處著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從嚴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充分發揮“戴莊經驗”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放大“兩山兩水六分田”的自然稟賦優勢,緊抓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統籌增產、增收、增效,讓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四個最嚴”的要求,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開展食品安全“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統籌用力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力有效應對新冠疫情考驗,認真落實新階段常態化防控措施。統籌抓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工礦商貿、燃氣等生產生活安全,強化智慧消防建設,保持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連續多年“雙下降”。加大市政基礎設施、地質災害點、老舊危房等巡查檢查和隱患排查,防范化解房地產、經濟金融等各領域風險隱患,加快創建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切實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近年來,鎮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每年七成以上財力投入到群眾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實現程度超90%,高標準創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近3年累計辦好119件市級民生實事項目,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鎮江市將貼近老百姓的實際感受謀劃推進民生工作,讓就業創業更放心。深入開展就業“春風行動”、創業“啟航行動”,落實穩定和擴大就業21條舉措,進一步完善基層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牢牢穩住就業“基本盤”,確保全年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化人才“鎮興”行動,建設長三角知名的“創新創業福地”。
讓公共服務更貼心。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進一步健全優質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務體系,鞏固提升教育“雙減”試點成果,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健全基層醫療衛生體系,開展普惠養老托育、“養老托育服務+行業”等專項行動,深入落實全民參保計劃,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讓民生實事更暖心。聚焦群眾更在乎、更關心的身邊具體事,依托“12345”、人大代表建議意見等渠道,健全完善“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全流程管理機制,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辦好10大類40項年度民生實事項目,推動一批事關生活環境、交通出行、辦事效率等“老大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近年來,鎮江錨定“三高一爭”這個奮斗指向,努力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實施高效能治理,在譜寫“鎮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中爭得城市榮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14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品質不斷提升,連續入圍“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322萬鎮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鎮江市委、市政府的奮斗目標,我們將立足自然稟賦,打造內外兼修的魅力之城。把“生態要提升”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長江岸線保護等五大專項行動長效推進機制,扎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深入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行動,加大老舊小區改造整治力度,持續推進主城區“一山一景”改造,統籌實施土地片區開發,有序補齊城市功能短板,構建15分鐘生活圈,以“繡花功夫”不斷提高城市宜居度,讓“山水花園名城”更加可觀可感。
賡續文脈風骨,打造古今輝映的文化之城。堅持“富口袋”和“富腦袋”并重,持續擦亮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務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講好“季子掛劍”故事,打響“大愛鎮江”品牌,舉辦第十七屆金山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不斷加強群眾性宣傳教育、創新文化惠民活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化金山”“書畫之城”“詩詞之城”等人文標識更具顯示度。
堅持共建共享,打造高效和諧的善治之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入實施“精網微格”工程,打通社會治理“最后一米”,推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搭建“三級平臺、全域共享”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平臺,深化信訪積案包案化解和初信初訪常態“清零”,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