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徐英子
近日,北京市醫保局、天津市醫保局、河北省醫保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京津冀區域內就醫視同備案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確,自2023年4月1日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各統籌區參保人員,持社會保障卡或醫保電子憑證在京津冀區域內所有定點醫藥機構住院、普通門診就醫購藥,均視同已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可直接享受醫保報銷待遇。門診慢特病就醫仍需按參保地規定辦理門診慢特病資格認定及登記(備案)手續。
為確保新舉措順利推進,京津冀三地醫保部門前期開展了系統改造、政策宣傳等多項工作。
通知強調,北京各級醫保經辦機構應將異地就醫人員納入北京統一管理,在醫療信息記錄、績效考核、醫療行為監控、費用審核、總額預算等方面,提供與北京參保人員相同的服務和管理,并在定點醫藥機構醫保服務協議中予以明確。
目前,北京開通實時結算的定點醫療機構已實現異地參保人員住院費用、普通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全覆蓋。此外,北京已有180家定點零售藥店開通醫保異地直接結算服務,津冀兩地參保人員可持社保卡在定點藥店直接結算購買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耗材。
據天津市醫保局網站消息,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天津市醫保局以“提供高效便捷的醫保公共服務”為抓手,聚力市委、市政府“十項行動”,不斷拓展京津冀醫療保障協同發展的深度、廣度。
今年1月1日,在天津濱海新區率先啟動京津冀異地就醫普通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免備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全市“免備案”的適用人群和醫療費用覆蓋范圍。4月1日起,天津市全面實現京津冀區域內異地就醫住院、普通門診和門診慢特病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免備案”。
天津市參保人員赴北京市、河北省定點醫藥機構就醫、購藥,無需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即可享受醫保報銷待遇;參保人因門診慢特病就醫的,需按規定辦理資格認定及登記手續。天津參保人員的醫保就醫憑證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實現了“一卡通行”。
同時,北京市、河北省參保人員在天津就醫、購藥,也無需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但仍需按照參保地規定辦理門診慢特病資格認定及登記手續。
河北省自2月10日起,已取消參保人員到京津跨省異地就醫備案手續。
截至3月31日,河北分別有近7萬人次、2萬多人次享受到北京、天津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直接結算服務;已有3736家醫療機構開通跨省異地就醫住院直接結算服務,2068家醫療機構普通門診可直接結算。京津參保人員可拿醫保電子憑證或社保卡,到河北這些醫療機構就醫直接結算。
“異地就醫備案手續就像有一扇門,過去門是關著的,參保人員經同意后才能出去看病,現在則是把門撤了。”河北省醫療保障局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鄭東花說。

醫療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圖/CFP
醫療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
自2018年,京津冀三地便聯合開展了醫療協同發展試點工作。京津冀異地就醫實現“一卡通行”,是近年來三地不斷推進醫療資源共享的縮影。
從三地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到檢查檢驗結果實現互認,從異地就醫住院直接結算到普通門診“免備案”試點,醫療改革循序漸進,暢通著異地就醫渠道,也筑牢了“一卡通行”的落地基礎。
通過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提高醫保服務水平和質量,還能有效緩解因異地就醫帶來的困擾,加強區域內醫療資源的整合和優化。
便捷的異地就醫結算,一直以來都是醫保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看來,京津冀就醫實現“一卡通行”是一項便民措施,既方便了三地百姓就醫購藥和養老,也將大幅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
天津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蔡若莙接受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天津市醫保局將加強與北京、河北醫保部門溝通,全力推進三地在醫保待遇、支付方式、醫藥服務、基金監管等領域政策制定方面的協同。
“醫療信息的聯網和數據平臺的搭建,需要一定時間,同時還要考慮網絡安全問題,想進一步擴大,甚至在全國范圍內都可以這樣,短期內是不可能的。要先從區域開始起步,再逐漸完善。”朱銘來說。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目前來看,新規雖然落地,但仍有不少細化的工作要做。同時,三地的醫療服務水平、尖端醫學人才等方面的位勢差,仍是醫療協同發展的攔路虎,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