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出版在科教興國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許多科技類出版社及綜合類出版社科技出版板塊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大國重器下,科技出版板塊要有所擔當,致力于為科技創新服務,助力中國的科技力量在世界發聲,助推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文章分析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多頭并進健全科技出版版權輸出服務機制,創新性實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多種舉措:出版環節改革、與期刊中心合作共贏、以母體學校為宣傳先導、實現系列化輸出、加強與國外出版社合作等,探索科技出版走出去的有效路徑。
【關? 鍵? 詞】高質量發展;科技出版;出版走出去;學科建設
【作者單位】李穎,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3.007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立足中國特色,著眼全球發展大勢,堅持“四個面向”,對新時代科技創新謀篇布局。中國科技力量的展現與交流,離不開以科技出版為媒進行傳播。出版社的科技出版板塊要有所擔當,致力于為科技創新服務,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助力中國的科技力量在世界發聲,助推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科技出版走出去的意義
1.科技出版走出去助力講好中國的科技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作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任務要求[1]。具體部署包括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目前,中國科技類出版產品在海外的傳播能力是國際傳播中相對薄弱的一環,整體來看,中國科技出版落后于中國科技的世界話語權[2]。黨中央高屋建瓴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為出版行業具體把脈,為科技出版工作者指明了奮斗方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界亟待共同努力提高科技出版傳播效能。
我國的綜合國力絕不是僅僅憑借敘事性的文學作品就可以展現的。大國重器,我國現階段更需要將反映我國科研水平的學術性、科技類出版產品輸出國門,用學術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出版單位要按照《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的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于科技領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選題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協同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使科技出版為學科建設服務,融合發展,更加充分、旗幟鮮明地展現科技成果及其背后的中國實踐和思想力量。
2.科技出版走出去賦能出版版權做大做強
科技出版在科教興國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是許多科技類出版社及綜合類出版社科技出版板塊賴以生存的生命線。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作出力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這一階段性的重要部署[3],指引科技出版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出去,并順應時代潮流產生質的飛越。
伴隨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實現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先進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如今,我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迭代正處于關鍵時期,豐富的科技成果成為國內科技出版工作的發動引擎。在此背景下,出版業蓄勢待發,出版人通過科技出版的形式,與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一同并肩為國家的科技發展而奮斗,構建中國科技的話語權和敘事體系。
以出版反映中國科技高度、國際科技前沿的形式多樣的文化項目為工作重心,進行供給側改革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出版人有決心、有行動將中國科技出版版權做大做強,助力我國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轉型。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要求的“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融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主旋律當中。
二、科技出版走出去的路徑
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過程中,出版行業需整合內外部環境資源,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既重視“量”的提升,又強調“質”的提高,以“質”優帶動“量”增,走入效率提升、結構多元、可持續發展的出版快車道。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西交大出版社”)多頭并進健全科技出版版權輸出服務機制,創新性實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舉措為例,希望能給相似體量的出版社提供借鑒。
1.社內出版環節改革,建立激勵制度
第一,在出版社內的三級選題論證制度中加入全版權運營機制。具體步驟是,將版權輸出作為申報選題的可選項,提高策劃編輯的圖書全版權運營意識,使版權輸出提前進入策劃階段。這樣做的益處顯而易見,出版社作為職能服務單位,不僅可以順利完成圖書國內版本的出版,還可以為作者提供更大的展示平臺,使作者在書寫創作之初就能提前布局外文版的寫作,或者及早確定出版語種。這相當于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必然會促進版權輸出項目從小步快跑到系列化輸出。
第二,提高已出版圖書尤其是優秀系列圖書的版權輸出轉化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在版權輸出轉化率方面成績斐然。“能源與環境出版工程”是該社“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在“十三五”期間,能源與環境出版工程出版22種圖書,向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輸出5種圖書的英文版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在業內已形成品牌。西安交大出版社近幾年也陸續有系列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但從策劃編輯和作者方面來看,版權輸出意愿不強烈。筆者認為,一方面,出版社可以將版權輸出的具體過程及圖書的影響力、傳播渠道向作者宣介;另一方面,出版社應建立科學的內部工作流程和獎勵機制,使走出去不僅是個別版權編輯的業務,更是全體版權編輯的分內事,以此激發編輯的版權輸出動力。
第三,為圖書輸出做好保障,搭建翻譯橋梁。從筆者近些年實操輸出的實例來看,有不少成功案例的前提是作者及其團隊負責完成作品的翻譯工作。如果作者沒有翻譯功底,即使有適合版權輸出的優秀科技題材也容易讓計劃落空。面對這種情況,版權編輯要發揮橋梁作用,如給作者推薦合適的翻譯人才或相應的專業翻譯公司,這樣可以為輸出項目的順利落地奠定堅實基礎。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英語專業的翻譯人員未必能勝任科技圖書的翻譯任務,因為專業術語較多,而且輸出的大多是內容較為艱深的科技專著,因此,翻譯人力資源應包括有外語特長的科技愛好者或專業人士,這也是版權編輯日常應注意維護的資源。
2.出版社、期刊中心合作共贏
現階段的中國已進入新發展的快車道,激勵出版界不斷開拓思路,謀求高質量發展。出版社應以整合出版資源為突破口,使科技出版與科技期刊出版形成合力,挖掘大科技出版的新動力。
第一,出版社和期刊中心合作共贏擁有強有力的政策背景支持。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總體方案》,正式提出了“雙一流”建設目標。以西安交通大學(以下簡稱“西交大”)為例,西交大出版社和西交大期刊中心都屬于學校的職能服務單位,在“十四五”期間有相似的奮斗目標。西交大出版社的科技板塊立足瞄準一流學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打造西交大精品系列教材和系列高水平學術專著;西交大期刊中心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一流學術期刊的重要指示,其旗下的科技類期刊立足學科特色,聚焦科技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來開展主題出版。兩家出版職能部門在“雙一流”建設的大目標下統籌規劃,以學科建設為準繩,切實提升中國科技的學術影響力和傳播服務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信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出版社與期刊中心完全具備合作的可能性。以西交大為例,首先,西交大期刊中心已出版能源、材料等5個領域的英文期刊,其旗下的科技期刊中有8種中文科技期刊入選首批“科技期刊雙語傳播工程”。由此可見,西交大期刊中心的科技期刊不僅擁有高水平的科技學術資源與國際化的途徑,還具備強烈的文化交流傳播意愿。其次,西交大期刊中心的作者資源豐富、科研水平較高,并且據筆者走訪了解,常年發表文章的作者愿意將自己的工作內容整理成冊,期望在行業內為學科發展和傳播作出更大貢獻。最后,雖然西交大出版社和西交大期刊中心分屬學校的不同單位,但是近幾年雙方的活動日益增多,形式多樣,有名家講座、編校知識競賽、黨支部結對共建等。在多項活動中,雙方人員互相磨合,暢所欲言,建立了一定的思想和文化交流基礎,為共同合作奠定了文化互信基礎。
因此,出版社與期刊中心的編輯同仁有必要、更有條件進行密切交流,開展深度合作,實現優秀作者資源共享,找準合作的契合點,使出版服務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比如,以作者已發表的論文為圖書選題策劃的突破點,堅定文化自信,從橫向和縱向展開內容,并加強創新,讓翔實的書稿成為版權輸出的重要資源,從而構建“1+1>x ”的出版合作新模式。
3.加大宣傳力度,以母體學校資源為先導擴大選題范圍
出版社在加強選題先期策劃的同時,還要提高組稿能力,以優質的書稿為項目支撐。西交大出版社雖然是國家一級出版社,但是地處西部,沒有一線大城市的科技學術資源豐富。基于此,西交大出版社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先進科技學術資源,深入挖掘母校西交大的A+學科,并以此為起點,輻射放大選題范圍。
西交大的電氣工程專業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A+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筆者先期宣傳科技輸出項目就從電氣學院入手,向教師們宣傳西交大出版社的對外合作出版項目,通過不懈努力,向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順利輸出了《輸電等級真空斷路器電弧理論》等優秀科技專著。可以自信地說,版權輸出服務也是西交大出版社多年深耕的版權合作業務之一,已在作者和出版商之間打通了一條便捷的出版路徑。由于西交大出版社提供的特色版權服務深得作者信賴,電氣學院的教師將該社的科技版權輸出服務推薦給浙江省電力科學研究院等多地的專家,有效擴大了輸出力度和作者領域。目前,西交大出版社已與學校通力合作,在學校主頁宣傳出版社的科技版權輸出項目,增加了版權輸出項目的公信力及宣傳范圍,向教師宣傳積極的出版導向,加快了科技出版項目落地的實施步伐。
西交大出版社充分發揮西交大在西部的區位優勢,服務輻射周邊高校和科研機構,搭建科技版權輸出的全鏈條服務。對于全國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國家重大戰略性成果,西交大出版社積極向西北工業大學專家組稿;對于國家電子與信息領域的高水平發展創新成果,西交大出版社不遺余力地邀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專家賜稿;對于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的產業進展及領先成果,西交大出版社首選輸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項目成果。“科技不問出處”,西交大出版社雖然身為中小出版社,但同樣可以做出“大”選題。
4.從單本輸出到系列化輸出的嘗試
西交大出版社的科技出版從20世紀90年代的引進來到21世紀初的走出去,在多個科技方向已經實現了零的突破,并在2020年被評為全國版權示范單位。在成績面前,西交大出版社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力爭使科技版權輸出產生更大影響。比如,由筆者策劃、榮獲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的《飛行綜合控制系統》(第2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受到了國外出版社的青睞。與此同時,參考已經報過中文出版選題的《多機多目標協同決策與導引軌跡控制技術》等同類專著,筆者與《飛行綜合控制系統》的作者共同策劃了《四旋翼無人機的飛行控制》,并萌生出版系列圖書的想法。目前,該項目的系列選題表已提交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審核,確定名稱為“無人系統協同控制系列”。筆者同時與西交大的航天學院及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相關專家取得聯系,希望能夠陸續有優秀的作品加入該系列書中,將該系列打造成匯集此領域原創性科技成果的輸出典范。
5.加強與國外出版社的合作
第一,從國外出版社的角度來看,他們期待看到的是中國科技實力較強的領域或者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方向[4],因此,筆者挖掘選題時全局考量、靶向施策,將出類拔萃的先進領域優先推薦到國外。截至2022年9月,西交大有5個學科進入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科學以全國排名第4位、全球排名第11位受到重點關注。西交大出版社工程類的圖書輸出也非常順利,在工程科學領域先后輸出了《旋轉機械智能故障診斷與剩余壽命預測》《熱流測量技術簡介》《新一代人工智能驅動的診斷和維護技術:高級機器學習模型、方法及應用》等圖書,并且前兩本還成功入選年度圖書版權輸出獎勵計劃項目,學科優勢在出版界日益凸顯。
第二,充分利用各類國際書展,加強交流融通,展現科技出版實力。以國內出版人最常參加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eijing International Book Fair,BIBF)為例,出版社可以最大化利用這個與國外出版社親密接觸的平臺,向他們展示自身優秀的出版資源。在2021年的BIBF中,西交大出版社選取了近期的理工和醫學類科技出版物參展,包括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項目、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獲獎作品《中國古代外科學文明》,以及已輸出海外的眾多科技圖書。借助展會,西交大出版社大力向國外出版社介紹已出版的重點圖書,每屆展會都會有所收獲,達成較好的初步合作意向。如今,《中國古代外科學文明》英文版已順利輸出,并榮獲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資助,為講好中國科技故事貢獻力量。
第三,深入了解國外出版社的選擇標準,拓寬合作伙伴范圍,重視各家出版社的選題重點,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科技出版領域常見的海外科技類合作機構,主要有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美國麥格勞·希爾出版集團、美國威立出版社、美國培生出版集團、愛思唯爾出版集團、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德古意特出版社等,剔除一些暫未在國內組稿的出版機構,西交大出版社組稿業務多集中在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愛思唯爾出版集團等少數的出版機構。各家出版機構各具特色,行業影響力、出版流程時長、支付作者的版稅收入都有差別,編輯需要多做功課,將作者的優秀作品推薦給最適合、影響力最大的出版商,保障作者利益,開拓工作上的新思路、新舉措以提升版權輸出的服務能力。
新時代需要新思路,新舉措驅動新發展。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科技出版要守住初心,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中外科技交流互鑒,為實現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保駕護航,響亮地講出中國的科技故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
10-25)[2023-2-11].http://www.gov.cn/xinwen/2022-
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孟豫筑. 新時代地方科技出版社高質量發展創新研究[J]. 中國出版,2022(18):42-47.
[3]人民日報大家手筆:文明交流互鑒大有可為[EB/OL].(2015-07-01)[2023-02-11].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701/c1003-27233637.html.
[4]雷洋. 科技出版“走出去”的模式探索[J].出版廣角,2018(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