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懿楠?呂冬娟?郭鳳林
【摘 要】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欄目具有視野開闊、內容豐富、組配靈活等特點,可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文章以7種國際關系類CSSCI期刊《專家筆談》欄目為研究對象,對欄目文章主題、摘要、關鍵詞進行統計,考察《專家筆談》欄目策劃的動因、內容特征、作者構成、組配方式、下載影響、引用量等因素,分析其存在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欄目優化策略主要有:加強理論構建,推動“中國學派”發展;回應時代需要,支持學科建設;深耕學術議題,提升組稿作品的對話性與思辨性。
【關? 鍵? 詞】《專家筆談》;欄目建設;選題策劃;學術期刊
【作者單位】丁懿楠,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論壇》編輯部;呂冬娟,澳門城市大學法學院;郭鳳林,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基金項目】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影響力排名及數據庫建設”(2021JS003)的階段性成果;“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如何講好‘黨史’故事”(2022ZX012)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3.012
期刊選題策劃是對整個期刊活動的事前謀劃,是為了達到特定辦刊目的制定有關策略、政策和詳細的運作計劃并付諸實施的過程[1]。精品期刊應以特色欄目的創建為基礎和依托打造學術精品,這也是衡量期刊辦刊質量和學術水準的一項重要指標[2]。《專家筆談》(又稱“名家筆談”“筆談”,是期刊專題策劃的一種類別,以下統稱《專家筆談》)作為學術期刊的一種特色欄目,指學術期刊在進行充分調研、研判學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針對某個重大特定選題或系列選題,邀請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撰文組合刊發的組稿形式。《專家筆談》欄目策劃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理論性及時效性,起到關注國家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回應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和疑難問題,引領學科建設及發展方向,搭建跨學科研究平臺,凝聚高水平作者,促進學術共同體形成的作用,可以集中反映學術期刊的學術視野、學術敏感性和組稿能力。與普通論文相比,《專家筆談》的文章集中闡述某一特定主題,以文字為溝通媒介,實現期刊、作者與讀者間的深度思想交流,產生知識聚合效應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具有策劃主導力強、作者影響力大、研究角度多、組合方式靈活、成稿速度快、知識密度大、傳播范圍廣的特點,日益成為學術期刊青睞的策劃及組稿方式。
但是,《專家筆談》這種組稿形式在實踐中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如何,其成功與否取決于哪些因素?國內目前對這一問題尚缺乏專門研究。為此,本文擬以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的《專家筆談》文章為研究對象,考察《專家筆談》欄目策劃的動因、特征、影響引用量的因素及存在問題,并以此為基礎對優化《專家筆談》欄目建設提出可行建議。
一、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欄目建設現狀
為研究《專家筆談》欄目選題策劃的來源、特征及效果等問題,本文以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收錄的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為研究對象,研究其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21日期間《專家筆談》欄目發文的情況(數據來源為中國知網)。在統計區間內,《東北亞論壇》《國際安全研究》《國際論壇》《國際展望》《日本學刊》《世界經濟與政治》《外交評論》7種期刊共刊發28期《專家筆談》欄目、163篇文章。
1.選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觀照時代關鍵問題
引領學術研究方向是學術期刊應有的神圣使命,學術期刊組織的選題、主辦的學術活動在推動學術界繁榮發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欄目密切關注世界局勢變化,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術發展、推動學術創新、服務學科建設為己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持續關注黨的外交外事方針政策,不斷推進學科領域知識創新,挖掘立足中國實踐、具有國際意義的前沿創新性選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探討習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中國共產黨百年對外交往和外交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冠疫情與國際關系變化、全球治理等前沿問題,打造彰顯時代價值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從時間軸變化來看,《專家筆談》選題關注國家外交政策和國際重大事件,主題隨著世界格局和國家戰略變化而相應變化。2015年,《外交評論》組織《國際秩序的構建:歷史、現在和未來》筆談,分析中國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構建的關系,探索中國如何更好地建設以互利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4]。2017年,《國際展望》推出紀念中國外交70年筆談文章,探討中國外交的時代與背景、經驗和啟示、區域與國別外交等問題[5]。2020年,新冠疫情給國際社會秩序帶來了巨大沖擊,《世界經濟與政治》快速響應,組織專家從全球、地區和國別的層次透視疫情對國際關系的影響[6]。2022年,《國際論壇》推出《全球治理形勢下的大國競爭與合作》《構建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學:學科定位、內涵與發展路徑》《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為起點: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三期筆談[7],討論區域國別學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和新時代大國關系變化[8]。
從中國知網數據來看,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文章平均下載量為2078次,最多下載量為8861次,明顯高于普通論文,起到了引發學界廣泛關注、提升期刊影響力的作用。下載量居于前列的文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緊密結合現實,探討全球格局變化的突發事件和疑難問題;第二,選題宏觀開闊,探索中國和平發展背景下的國際秩序構建;第三,聚焦重點地區,探討大國關系的未來走向及對策;第四,聚合頂級作者,在相關研究領域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2.作者分布多元化、國際化
從《專家筆談》作者職稱結構來看,教授、研究員是期刊主要的邀請對象,163位作者中有86位教授、42位研究員,占比達到78.53%。除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外,《專家筆談》還根據選題需要邀請軍事、金融、企業等行業專家參與撰稿,體現了作者來源多元化的特征。從作者的地域構成來看,上海、北京的作者最為集中;從下載量來看,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有影響力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
《專家筆談》作者還呈現國際化的特征。在調查樣本中,有17名作者來自海外,包括美國、英國、俄羅斯、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國家?!锻饨辉u論》策劃的《國際秩序的構建:歷史、現在和未來》筆談邀請國際關系理論英國學派的領軍人物巴里·布贊撰寫《全球性變革與國際秩序演進》,知名美國學者、新自由制度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撰寫《競爭的多邊主義與中國崛起》等高水平文章,成為我國外交與國際關系學界學科帶頭人與世界頂級學者對話與交流的經典范例,推動中國外交學與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與創新。
3.文章組配原創性強,內容豐富
《專家筆談》欄目文章組配方案集中體現了期刊編輯工作的創造性。學術期刊立足自身專業領域,持續跟蹤社會發展的重大事件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問題及關鍵領域,對突發事件保持敏感,前瞻性策劃、組稿《專家筆談》,真正參與學術研究一線,發揮組織和引領作用。學術期刊多采取與高校、研究機構共同舉辦專題研討會的形式,邀請相關學者展開討論,擇優選編刊發。學術會議的舉辦促進了期刊編輯部和作者的交流互動,有利于提高期刊選題質量,充實期刊作者隊伍,促進學術共同體構建。
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文章組配思路主要有兩種:第一,以大國關系演變為抓手,按照國別、區域分類組稿;第二,從選題的不同角度組稿?!秾<夜P談》選題和文章組配方案確定后,期刊編輯從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尋找合適的專家作者撰寫文章,形成整體效應。可以說,學術影響力和前期相關成果是編輯選擇作者的重要參考因素。
二、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欄目存在的問題
從中國知網數據來看,相比下載量,《專家筆談》的引用量較低,不同期刊的《專家筆談》平均引用量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引用量低的筆談文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選題過于狹窄,探討的問題僅限于某個專業內部,讀者群體??;第二,作者知名度低,影響力欠缺,導致讀者缺乏閱讀興趣;第三,文章主標題內容表達不明確,讀者無法有效檢索。綜合來看,其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方面。
1.重形勢分析,推動理論構建不足
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的提出,呼喚學術期刊在構建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方面作出創新引領,提升中國國際關系學術話語體系影響力,增強我國用于表述新型國際關系的概念、范式的國際傳播力度。但從《專家筆談》欄目文章的選題內容看,選題側重于對時事形勢的快速解讀和分析,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給國際社會秩序帶來了巨大沖擊,《世界經濟與政治》組織專家深入分析疫情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秾<夜P談》注重國際關系現實形勢,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獲得較高關注度,但從長期來看,在將中國對外關系從實踐上升至理論構建,豐富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方面仍顯欠缺,這也是其欄目文章引用量相對較低的原因之一。從時間線來看,《專家筆談》的引用量并沒有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增多,顯示其選題有著較強的時間局限性。如《新冠疫情與國際關系》等選題在推出短時間內可以起到引領學術探討、引發集中關注的效果,但會隨著時間推移和形勢變化而逐漸失去吸引力,難以成為學術經典。
2.重視學術研究,支持學科建設不足
從學術期刊的定位來看,期刊不僅是學術研究平臺,還承擔著助力和引領學科發展的功能。我國目前的國際關系學科雖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但仍然面臨較為艱巨的學科建設與突破任務:第一,國際關系學科國際影響力、國際對話能力與當前中國國際地位并不相稱,需要開辟更多具有國際對話空間的領域;第二,國際關系學科具有交叉屬性強、涉及內容廣等特點,目前國家安全學和區域國別學交叉學科發展勢頭強勁,需要學術期刊在此方面加大關注力度,以研究帶動學科發展;第三,學科內部發展不平衡,如對國外國際關系思想史以及對小國和欠發達地區的研究不充分等,需要學術期刊在這方面補足。因此,《專家筆談》欄目除了以引用率和關注度為建設目標,還要承擔起帶動和引領學科發展的重任,在選題策劃、內容設計上除側重時事分析、理論進展之外,還要向新興學科領域、學科建設支撐等方向傾斜,帶動國際關系學科體系的創新發展。
3.重議題集中性,內部對話性不足
《專家筆談》的作品組配方案可以集中體現期刊編輯工作的深度與創造性。一般而言,《專家筆談》選題確定后,期刊編輯會從不同學科、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尋找合適的專家作者組配文章,推進不同理論流派之間的對話,在相互碰撞中增進新知。
從當前國際問題研究類期刊《專家筆談》作品組配思路來看,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以大國關系演變為抓手,按照國別、區域組稿。如《國際論壇》的《全球治理新形勢下大國的競爭與合作》筆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在全球治理視域下分析中美、中歐、中俄關系等,分析大國間的競爭與合作[9]。二是基于某一概念,從選題的不同角度組稿。如《國際安全研究》的《中美關系走向與國際格局之變》筆談文章,從國際安全秩序、國際力量格局變化、中美經貿關系等維度討論中美關系走向并提出應對之策。以上作品組配方案可以讓讀者比較直觀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領域,但對于專業讀者而言,對學術作品的欣賞更注重各種理論流派與觀點之間的碰撞性,以此來激發學術思考與更進一步的學術探究。目前,《專家筆談》的作品組配安排多側重從不同角度來展開對同一時政議題的探討,不同作品之間缺少在理論條線與觀點上的沖突性與對立性,這使得作品組配流于表面形式而缺乏內在理論邏輯上的深度對話。
三、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欄目建設提升策略
《專家筆談》欄目集中反映學術期刊的學術視野、學術敏感性和組稿能力。學術期刊編輯應持續關注國內外大局變化,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策劃能力,提升學科意識,以解答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性問題為思考起點,以讀者關注的重要問題和真實需要為落腳點,提煉重點選題,加強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的理論研究,推進理論和方法創新。
1.加強理論構建,推動“中國學派”發展
國際關系的理論研究成長于“實踐引領”。在過去百年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歷程中,其主要理論建立者和推動者來自美國和歐洲,隨著國際格局的東升西降,中國不斷走近世界政治舞臺中央,西方國際關系學科理論逐漸面臨思維方式固化、解釋能力不足的困境。中國的崛起為構建從中國外事外交事業出發的國際關系理論體系提供歷史機遇、研究命題和應用場景,國家外交事業的發展也需要新型國際關系理論的知識根基和智力支持。以上變化要求國際關系學科建設扎根中國外交實踐,發展具有解釋力和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秾<夜P談》作為學術期刊引領學術話語的特別欄目,應不斷提升使命責任意識,增加學術自主意識,關注全球治理和國際組織變革、“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疫情后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應對、國家形象與政治傳播等重要問題,回應國際學界的各種理論和觀點,對當前大國關系挑戰、國際權力轉移提出中國主張,發展基于中國對外交往實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理論,積極推動國際關系領域“中國學派”成長成熟,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發揮學科理論知識資政、啟民、推動國家外交實踐的作用。
2.回應時代需要,支持學科建設
國際關系學源于政治學、哲學、歷史學等社會科學,是服務于國家外交實踐和理論需求的綜合性學科,隨著時代發展,國際關系學科的研究領域擴展迅速,其跨學科屬性愈發鮮明。目前,國際關系類學術期刊刊發論文的學科歸屬包含多個政治學下屬二級學科,如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等。國家安全學和區域國別學正式成為交叉學科一級學科將大力推動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面對國際關系學科本體及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專家筆談》欄目應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增加學科建設相關選題,凝聚學界資深專家,進一步研討夯實國家安全學、區域國別學交叉學科的本體論、認識論和研究方法,探討新興學科與現有學科的融合發展,加強自主知識體系的探索,革新課程、教材和教學體系,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學科交叉創新平臺和智庫建設,助力一流學科建設,形成學術期刊和學科建設相互支持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3.深耕學術議題,提升組稿作品的對話性與思辨性
針對重要事件的《專家筆談》,尤其是重大突發事件的筆談文章,其選題策劃和推出時機往往非常關鍵,筆談文章刊發速度越快,產生的關注度就越高。但是,學術期刊的定位和特點決定了其進行知識創造和理論創新的使命,這與報紙、時事類期刊有著根本區別。學術期刊應將學術水平作為組織稿件的重要考量因素,在確保稿件學術質量的同時兼顧熱點事件,不能為了追逐熱點一味追求刊發速度。
《專家筆談》欄目的編輯過程中應著重注意以下五方面內容。在思想認識方面,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從更加長遠的戰略視角考慮《專家筆談》的選題策劃和組稿,注重文章理論的深度、語言的嚴謹性以及參考文獻、注釋的豐富性和準確性,使筆談文章成為學科前沿理論的研究典范、重要時間節點的經典記載、世界格局轉折點的“華山論劍”,打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高水平文章。在前期準備方面,編輯應以開放且敏感的心態,關注黨和國家層面最新的重要思想、路線、方針、政策,對學術發展的重點、熱點給予預判,動態跟蹤相關領域專家的科研項目、最新成果及論文下載、引用、轉載情況,為《專家筆談》約稿儲備選題和作者,正式組稿時便可胸有成竹。在約稿組稿方面,編輯要和作者就文章的選題和內容進行充分溝通,保證作者了解編輯部的組稿思路。在作者撰稿過程中,編輯應加強過程管理,做好服務和提醒工作,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加快成稿速度。在擬定題目和關鍵詞方面,編輯要反復閱讀來稿,精雕細琢筆談題目,使其信息完整、含義明確、文題對應、新穎別致、吸引讀者,同時應準備多個相關關鍵詞,便于讀者檢索和閱讀,以提升筆談下載量。在質量把控方面,編輯須以高水平學術論文為采用標準,建立優選機制,做到以質量為標桿,杜絕因人設題、因人用稿。
四、結語
整體來看,《專家筆談》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主要取決于四個因素:選題內容、作者水平、文章組配和推出時機,以上因素對學術期刊編輯的策劃、溝通、組織、編輯加工等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欄目具有前瞻性、宏觀性、專業性的特點,往往與黨和國家的重要理論、重大突發事件、重要紀念日以及學科專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緊密相關。從作者組成來看,筆談參與專家由不同單位、學科的知名學者組成,編輯選取專家時應更關注其學科代表性,以便專家組從不同專業角度對筆談主題進行討論。從文章構成來看,《專家筆談》往往由3篇以上相對獨立的文章組成,文章以闡述理論和觀點為主,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內容需要編輯從多學科、多角度進行稿件組配,以便讀者在短時間內集中深入了解某一問題,開拓讀者的學術視野。從組稿方式來看,《專家筆談》常常是學術研討會的后期成果,學術期刊與研究機構采取合作召開學術會議的方式邀請專家參會發言,再對會議發言記錄進行編輯加工成稿,有些筆談也采取直接向專家約稿的方式進行組稿。學術期刊可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結合刊物的地域特點、學科特色和單位優勢組織《專家筆談》。
在未來學術期刊《專家筆談》欄目策劃工作中,學術期刊應始終以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目標,持續關注全球格局變化與中國特色理論和實踐中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善于引領話題,精于分析問題,敢于挑戰難題,發揮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提升《專家筆談》欄目選題策劃和組稿水平,夯實稿件內容,嚴控審稿流程,推出高質量、反映時代之需的優秀學術研究成果,為構建、完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邢海濤. 找準定位,做好科技期刊的選題策劃[J]. 科技與出版,2003(4):22-24.
[2]張廣萌,韓婧,蘇磊,等. 打造特色欄目 塑造期刊品牌:以《科技與出版》的《資格考試服務》欄目策劃為例[J]. 編輯學報,2018(4):412-415.
[3]馮宇,張鳳娜. 引領學術研究是學術期刊的神圣使命[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9-12.
[4]王賡武,魏玲,巴里·布贊,等. 國際秩序的構建:歷史、現在和未來[J].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5(6):10-56.
[5]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外交70年課題組,楊潔勉. 中國外交70年專家談(之一):大戰略大環境大國關系[J]. 國際展望,2019(3):1-20+156.
[6]張宇燕,倪峰,楊伯江,等. 新冠疫情與國際關系[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20(4):4-26+155.
[7]謝韜,陳岳,戴長征,等. 構建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學:學科定位、基本內涵與發展路徑[J]. 國際論壇,2022(3):3-35+155.
[8]楊伯江,胡繼平,胡令遠,等. 以邦交正?;?0周年為起點: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J]. 國際論壇,2022(4):3-33+155-156.
[9]秦亞青,金燦榮,倪峰,等. 全球治理新形勢下大國的競爭與合作[J]. 《國際論壇》,2022(2):3-3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