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笑宇?賀風



【摘 要】大數據時代,數據類型多樣、數據量大、語義信息豐富,地圖出版如何實現與地圖數據的融合,創造新的地圖應用,成為我們面臨的難題。地圖出版應深度挖掘特色內容資源,借力新媒體、新技術打造地圖數字化應用新場景,推出一系列體現專業特色的融媒體產品,形成紙質產品與數字產品相互補充、線上線下相互促進的產品線和服務體系,加速推動產業格局進入數字化重構新階段。通過融合發展和創新服務模式,地圖出版將通過數字地圖朝著出版服務、文化服務、知識服務、地理信息服務等方向發展,形成立體多元的渠道格局,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關? 鍵? 詞】全媒體;融合;地圖出版;地理信息
【作者單位】侯笑宇,中國地圖出版社有限公司;賀風,中國地圖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3.009
地圖是傳輸地理空間信息、認知地理空間環境的圖形化表達[1],是改變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之一[2],只要人類對自己生存環境的認識沒有終結,對地圖的需求就不會終止[3]。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地圖、導航地圖、網絡地圖、移動地圖等新型地圖的出現對傳統地圖出版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地圖的制作、存儲、傳播和應用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4-7],朝著網絡化、普適化、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方向不斷發展。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設備大量普及,地圖與地理信息的應用逐漸深入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公眾的衣食住行,還是政府企業的決策管理、日常工作等,均體現了“地圖+”“地理信息+”的發展趨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地圖雖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已經不是用戶的最終目的,不再是產品的主體,其所承載的信息和服務才是用戶的最終目的。地圖更多的是身居幕后,作為載體和媒介支撐著多元數據的表達。與其說我們在做地圖展示,不如說我們在做以地圖為媒介的信息表達;與其說我們編制、設計、開發地圖產品,不如說我們在做以地圖為特色的各類產品與服務。
全媒體時代是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出版融合發展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變革,關鍵要解決好“怎樣融”的問題。本文以中國地圖出版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地圖出版社)為例,從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媒體融合、營銷融合四個方面闡述全媒體時代地圖出版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一、抓住內容根本,做好資源的全面融合和開發利用
無論是紙質出版還是數字出版,內容是出版之根。出版融合是以優質內容資源為核心的融合,出版企業只有真正做好內容資源的融合和開發利用,堅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內容優勢為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實現出版融合。
中國地圖出版社面向融合出版,致力于做好資源的全面融合和開發利用:第一,統籌建立集地圖出版資源數據存儲、管理、交換與使用于一體的應用體系,走出數據孤島、消除數據鴻溝,有效盤活現有的核心數據資源;第二,全面、深度整合開發地圖數據資源,構建權威的全球地圖數據庫、中國地圖數據庫、城市地圖數據庫、歷史和古地圖數據庫、教學地圖數據庫、旅游資源數據庫等核心地圖數據庫資源,為地圖融合出版提供資源支撐;第三,基于地圖數據庫資源,實現數字地圖生產技術工藝的革新,提高制圖質量和制圖效率,有效支撐各類地圖出版物的生產;第四,實現資源的多平臺應用,提高地圖服務能力,及時為國民經濟建設、科研教育、應急保障、新聞報道等領域提供現勢性強的地圖服務,充分發揮地圖服務國家建設的能力。
大數據時代,數據類型多樣、數據量大、語義信息豐富,地圖出版如何實現與地圖數據的融合,創造新的地圖應用,成為我們面臨的難題。中國地圖出版社利用外部資源,將地圖資源與其他行業大數據相融合,充分挖掘各方的資源價值,延伸服務領域,創新地圖應用模式,促進了地圖數據價值在不同行業和場景的落地,提升了地圖用戶的使用體驗。手機信令數據是一種新型的時空大數據源,具有實時性、完整性、出行時空全覆蓋性等其他數據源不具備的優勢,在各類應用尤其是城市智慧治理、人口行為分析中具有獨特優勢。中國地圖出版社通過建設面向行業大數據融合分析應用的地表全覆蓋城市地圖數據集,將地理數據顆粒度從行政區劃下沉細化至社區、院落,甚至單體樓棟,實現了城市地表覆蓋情況的精準表達。同時,中國地圖出版社將手機信令、人口位置數據與地理信息數據進行融合,結合地圖資源庫中的地理空間信息和城市居民社會活動屬性,構建了清晰、真實、完整的城市人口畫像,打造反映城市實際人口規模數量和空間分布特征的人口大數據產品[8-9],并為政府管理和企業洞察提供地圖服務,助力政府和企業向決策科學化、服務智能化發展(見圖1)。
地理信息空間數據和手機信令數據的融合,一方面為地理信息數據附加了動態用戶屬性,提高了地理信息的衍生價值,另一方面使移動用戶數據具有更精準的空間位置信息以及豐富的用戶行為語義信息,提高了移動用戶數據的使用價值,實現了“1+1>2”的雙贏效果。未來,中國地圖出版社將融合更多的行業數據與地理資源,實現數據增值,推動地圖融合出版發展新業態。
二、強化技術支撐,推進地圖融合出版智能化發展
當前,以人工智能、5G、大數據、數字孿生等為代表的新興數字技術為各行各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對地圖出版而言,這些新技術的出現進一步增強了地圖的沉浸式應用和可視化表達。中國地圖出版社依托新型數字技術,開發出能夠為各種應用場景和視覺環境描繪大數據地圖表達的制圖技術,從而強化地圖表達的深度與廣度。這些地圖可以被應用在各類沉浸式、可感知、精準傳達特定空間信息、交互自然的使用場景中,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地創建和使用動態的、個性化的地圖。
傳統地圖制作基于專業的地圖制圖理論,不僅存在制作工藝復雜、制圖周期過長、重復勞動較多、數據利用率低等問題,而且制作過程缺乏針對性、互動性,忽視了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全媒體時代,如何利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地圖制圖突破傳統制圖的技術瓶頸,朝更快、更智能、更美觀、更個性的方向發展,成為地圖出版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對此,由中國地圖出版社打造的智慧地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應運而生。該平臺兼顧多種應用場景,包括基于PC端的線下智慧地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和基于Web端的在線動態制圖平臺?;赑C端的線下智慧地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能夠運用深度學習[8]等技術,實現智能地圖綜合、一鍵快速成圖、跨比例尺地圖制圖等自動化功能。其建立了以地圖數據庫為核心的現代化地圖生產體系,為數字地圖提供了有力支撐。基于Web端的在線動態制圖平臺內置了權威、豐富的標準地圖資源庫,匯集經濟、交通、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等多維度專題數據資源,提供專業的制圖模板和符號庫,用戶只需要按照平臺提示操作即可制作符合自己需求的專題地圖,實現了真正的用戶自主制圖(見圖2)。智慧地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突破了傳統制圖模式,將需要專業知識才能完成的地圖制圖簡單化、流程化、智能化,較好地滿足了專業用戶和普通大眾對地圖及相關內容的應用需求,對地圖文化推廣、行業融合發展、國家版圖知識宣傳等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促進了全媒體時代地圖出版事業的繁榮發展。
全媒體時代,實景三維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推動了數字地圖豐富多元的表達,實現了地圖內容的動態化、三維化,給用戶帶來了置身于真實場景中的沉浸式應用體驗。由中國地圖出版社推出的《VR助學系列·初中地理》是通過新興技術和新媒體表現方式,基于Web VR技術開發的“紙電聯動”的立體化應用產品。該產品利用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二維平面交互動畫、三維立體交互動畫等類型的數字資源,有機地將數字資源與紙質教材相疊加,把難以表述的地理學科教學內容進行形象化、直觀化、立體化和趣味化表達,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關學習內容。由于VR技術具有多維特點,VR交互比平面圖形交互擁有更加豐富的形式,因此產品的交互設計非常重要。團隊在本產品的設計中,不僅注重界面操作的簡潔方便,而且充分考慮用戶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動體驗,在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具象化的設計過程中,嘗試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自然地理現象的過程與原理。如“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轉軌道中的位置、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將靜態展示轉變為可互動的動態演示,帶給用戶帶有趣的、易懂的、多樣的學習體驗。
“城市映像”是一款基于實景三維平臺的城市名片數字產品(見圖3)。其以“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為依托,通過實景三維真實、具象的展示形式,針對城市要素特征構建超精細表達的城市場景,定制化打造故事線,結合圖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展示方式,實現真實場景的虛擬再現,打造沉浸式感知體驗。該產品在時間上沿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脈絡,在空間上跳出平面宣傳城市的局限,在文化上實現地域文化的音、視、文融媒體互動,在形式上實現線下出版物的在線擴充,讓用戶得以在時空融合中深入了解城市的自然人文內涵,用地圖講好中國故事。
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字生態云名片”(見圖4),致力于引入融媒體科普技術手段,通過高質量的全景地圖、視頻、圖片、文字等綜合信息的可視化表達,打造電腦PC端、手機移動端、觸摸大屏端、VR端四位一體的多終端可視化交互系統,在給用戶帶來視聽感官享受的同時,從時間和空間概念上更加系統、便捷、快速地構建起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立體概念,傳遞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生態價值理念。
三、突出專業特色,建立融媒體產品線和服務體系
全媒體時代呈現內容多元化、載體移動化、終端小型化、傳播社交化等特征。地圖出版要實現全媒體融合,必須加快傳統產品數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級,強化新技術應用,催生新業態產品,從單一的紙質出版擴展到電子書、有聲書、視頻、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全媒體產品[4]。對此,地圖出版應深度挖掘特色內容資源,借力新媒體、新技術打造地圖數字化應用新場景,推出一系列體現專業特色的融媒體產品,形成紙質產品與數字產品相互補充、線上線下相互促進的產品線和服務體系,加速推動產業格局進入數字化重構新階段。
當前,地圖融媒體融合和服務的發展方向有以下兩種:一種是以主流的線上產品形式如微信小程序為載體,結合線下實體地圖探索“地圖+數字文旅”的融合發展模式;另一種是結合線上線下一體化產品,以“融媒體+”挖掘和展現文旅資源,賦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播的融合發展新模式。例如,“一張圖? ?豫見老家美好”產品以河南省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通過AR三維立體地圖,將河南的文化旅游資源和服務融入“一張圖”中,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河南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在以新穎、個性且有趣的交互體驗引導用戶了解河南文化的同時,激發其到河南實地旅游的興趣。又如,“中國傳統村落特展”以河南省信陽市傳統村落為試點,通過實景三維地圖可視化地展示了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及其周邊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信息,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提供了數字地圖支撐。再如,“長征文物地圖”小程序以時空地圖呈現全國1600余處長征文物、長征路線及長征沿線發生的歷史事件,多形式展示和多功能交互讓用戶能夠在“時空地圖”中清晰、全面地了解長征文物、學習長征歷史,“長征文物地圖”小程序實現了“用科技講好革命故事,用地圖呈現優秀文化”,為長征資源展示、長征文化傳播、長征文物保護和管理等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該產品協同地方文旅部門探索“地圖+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方向,與中小學合作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研學實踐課程,同時為文旅愛好者提供了線上學習、實地打卡等能夠深度體驗長征文化的功能。
四、樹立品牌形象,建設全媒體傳播營銷矩陣
傳統的出版業營銷大多以產品為中心,主要通過線下實體商店或網上書店實現產品傳播。全媒體時代,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以其交互性、社交性等優勢顛覆了傳統的傳播營銷,出版業必須主動探索與新媒體營銷融合的渠道,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營銷優勢,優化營銷模式,不斷擴大用戶的覆蓋面。
通過統籌推進新媒體業務發展,中國地圖出版社形成了以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為核心,以“地圖空間站”“地圖主題書店”等品牌為抓手,聯動集團新媒體賬號的新媒體立體傳播矩陣。中國地圖出版社充分利用短視頻、直播、推文、社群等新營銷渠道,積極探索流量變現、客戶引流和新媒體電商實體產品銷售的新路徑和新方法,同時加強精準覆蓋和互動傳播,提煉產品賣點和品牌核心價值,對接銷售平臺,形成有效閉環,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做好用戶細分工作也是全媒體時代傳播營銷的關鍵一環。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年齡階層、文化水平、收入狀況的用戶群體,對地圖產品的需求必然不同。因此,地圖出版企業要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運營理念,強化用戶理念和“用戶體驗至上”的服務意識,要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入分析用戶畫像,細分用戶市場,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同時激發用戶的潛在需求,做到“在互動中服務、在服務中引導”,不斷提高用戶的關注度、參與度和滿意度。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蔽磥恚瑪底纸洕貙訑底值貓D高效率、高質量地服務于社會實際生產和公眾日常生活[10]。通過融合發展和創新服務模式,地圖出版將通過數字地圖朝著出版服務、文化服務、知識服務、地理信息服務等方向發展,實現立體多元的渠道格局,為各個領域提供強有力支撐,助力各行業向管理精細化、決策科學化、服務智能化、品質優良化發展,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束蕾. 個性化地圖的認知機理研究[D]. 鄭州: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5.
[2]郭仁忠,應申. 論ICT時代的地圖學復興[J]. 測繪學報,2017(10):1274-1283.
[3]高俊. 地圖學四面體:數字化時代地圖學的詮釋[J]. 測繪學報,2004(1):6-11.
[4]徐根才,侯笑宇,黃運乾. 全媒體時代數字地圖創新與實踐[J]. 測繪地理信息,2023(1):6-9.
[5] 任福,翁杰,王昭,等. 關于智能地圖制圖的幾點思考[J].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22(12):2064-2068.
[6]王家耀. 地圖科學技術:由數字化到智能化[J].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22(12):1963-1977.
[7]盧文淵,馬炅妤.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新媒體地圖服務創新實踐[J]. 地理空間信息,2022(9):23-27.
[8]陳光耀. 以“四個延伸”推動全媒體時代的主題出版融合發展[J]. 中國編輯,2019(11):77-81.
[9]侯笑宇,司連法,王梅紅,等. 結合手機信令數據和地理空間數據的居民職住信息識別[J]. 測繪通報,2019(5):139-142.
[10]夏學平,鄒瀟湘,賈朔維,等. 加強數字化發展治理? 推進數字中國建設[J]. 理論導報,2022(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