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傳播是國家當前高度重視的領域,學術期刊作為我國國際傳播的重要平臺,其國際傳播影響力的提升對我國整體國際傳播戰略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意識顯著增強、高影響力文章數量明顯提升、領域的豐富性進一步釋放、國際傳播的渠道逐漸拓寬,但在優質稿源、市場運營、對外宣發、技術及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具體可采取推動轉型發展、留住優質稿源,加強技術應用、建立聯合平臺,創新傳播形式、提高宣發能力、重視人才培養、優化引才機制等方式,提高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影響力。
【關? 鍵? 詞】學術期刊;國際傳播;學術影響力;學術話語權
【作者單位】何苗苗,伊犁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伊犁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發展研究院。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一帶一路”專項研究基地伊犁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發展研究中心開放課題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影響力提升路徑研究”(YDYL2023YB006)研究成果;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2021年編輯學課題“學術期刊‘講好中國故事’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PY202108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206;G2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3.011
媒介技術的推動使世界一體化發展成為現實,各國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聯系更加緊密,國際傳播由此逐漸成為國家外交過程中的重要課題,而國際傳播能力的構建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學術期刊作為我國文化事業的核心部分之一,既是我國各個領域學習、研究、進步的理論陣地,又是我國先進理念、先進文化、先進科研成果成功接軌國際化的主要平臺,更是我國學者與他國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學術期刊在我國國際傳播戰略中占據關鍵地位,通過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影響力來爭取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學術話語權,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學術引導力和國家話語權。
一、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的現狀
我國作為文化、科技、教育大國,必須高度重視學術領域研究對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尤其面對風起云涌、環境復雜的國際市場,我國學術期刊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出去,增強自身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從而推動我國學術期刊、國內學術研究與國際接軌。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提升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能力”。近年來,我國學術期刊在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具體如下。
1.國際傳播意識顯著增強
國內學術期刊種類多、數量全,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早期大多數學術期刊只注重在國內發展,但隨著交流平臺和交流渠道的增加,越來越多學術期刊意識到“學術無國界”,只有與同領域先進的知識、技術和理念接軌,才能避免學術期刊的發展裹足不前。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意識顯著增強,尤其是國內的英文版學術期刊在國際傳播中具有一定的語言優勢,因此更注重拓展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1]。如《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自21世紀開始,便逐步改革期刊評審標準,積極邀請多國學者審核與把關期刊內容,并時刻關注國際期刊出版的數字技術規范,在內容和形式上踐行國際化標準,進而在國際社會中嶄露頭角,同時也為正在探索國際傳播的學術期刊提供有效借鑒。
2.高影響力文章數量明顯提升
國內學術期刊在走向國際的過程中對期刊含金量與文章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學術期刊走出國門的重要標志是國內文章在國內及國際大型學術期刊、學術活動中的被引用頻次。一方面,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與科學文化成果的發展為學術研究創設了更為安全、包容的環境;另一方面,媒介技術的升級與數字出版進程的加快共同推動國際知識資源開放,為學術研究提供了更為開闊的研究視野,在國內外大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國內高影響力文章數量明顯提升。高質量帶動下文章的高影響力成為提升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核心因素,高影響力文章引用頻次的增加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社會的曝光率及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
3.領域的豐富性進一步釋放
長期以來,我國致力于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因此高度重視科技項目的研究和科學實驗的開展,促使科技類的學術期刊成為學術領域的先鋒。在此背景下,我國在國際學術界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多為科技類期刊,其他領域學術期刊的對外傳播影響力較弱。如今,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成為國家發展的又一主題,因而人文、社會等領域的學術期刊在國際中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均衡傳播對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大有裨益。2022年底中國知網發布的2022年“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TOP5%)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TOP5%—10%)榜單中,Cell Research和Science Bulletin等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持續發酵,與此同時,《經濟研究》《心理學報》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指數也有所提升,表明在國際傳播中我國學術期刊領域的豐富性進一步釋放[2]。
4.國際傳播渠道有所拓寬
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的傳統渠道主要是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等進出口發行企業,但其傳播范圍十分有限,傳播效率不盡如人意。隨著數字化出版平臺建設推進,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知網、萬方、維普等數字化平臺對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此外,“借船出?!背蔀榻?0年來國內學術期刊在海外運營的主要模式,即通過與國外知名出版商合作來提升國內學術期刊的傳播率。整體來看,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渠道由傳統渠道向數字化渠道、由國內渠道向國外渠道拓寬,邁向世界的步伐逐漸加快。
二、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面臨的挑戰
我國學術期刊對內始終堅持吸引優質稿源,努力提升期刊整體質量和學術水平,對外長期探索國際化發展路徑,積極尋找國際化合作伙伴,與西方出版商合作已成為常態。盡管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傳播初有成效,但與國際一流期刊相比依舊存在顯著差距,在品牌影響力、技術平臺成熟度、市場化發展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傮w來看,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傳播道阻且長。
1.西方學術話語霸權根深蒂固
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呈現不平衡性。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在學術建設等方面發力早、蓄力深,打造出諸多知名的學術期刊品牌,且多年發展使得西方學術期刊實力與知名度并存,西方學術話語霸權根深蒂固。而非西方國家在學術期刊建設方面長期處于“跟跑”狀態,建設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模擬西方學術期刊的特點及流程,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獨具特色的期刊品牌。我國學術期刊處于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學術環境中,盡管學術貢獻與論文影響力雙高,但在國際上仍然面臨被動傳播局面。
2.論文產出與期刊收錄嚴重失衡
近年來,我國論文產出量與論文質量明顯提升,但論文產出與期刊收錄嚴重失衡。2020年財新網公布的一組論文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超過54萬篇,但發表在中國期刊的文章數量不到2.7萬篇。各行各業愈發注重論文發表這一指征,但國內學術期刊一方面難以滿足國內學者的發文需求,另一方面收錄來自其他國家的論文卻又寥寥,優質論文的流失導致期刊整體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不足,學術水平與期刊水平呈現兩極分化趨勢[3]。歸根結底,主要是因為國內學術期刊發展基底不牢固,整體運營模式并未隨著時代發展而及時變革,尤其是市場開發方面存在嚴重不足。
3.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力度不足
歷經多年發展,學術期刊所處的出版環境、媒介環境和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革,尤其是國際上先進的媒介技術、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使得信息產業技術創新力度不足成為掣肘學術期刊走出國門的障礙。其一,世界公認三大索引系統“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科學引文索引”均由美國建立,而這三大系統對西方學術期刊的文章表現出較強傾向性;我國學術期刊發展缺乏以技術為支撐的自主索引平臺,使得數據采集和應用受限。其二,技術創新不足體現在數字出版形式單一,視覺系統的應用不夠豐富立體,不利于國內學術期刊突破語言障礙等方面,導致諸多國際學者對國內學術期刊的接納率偏低[4]。
4.數字出版與國際傳播人才缺失
現階段,國內核心期刊與普通期刊皆面臨人才不足的現狀,尤其在學術期刊面向國際社會的當下,人才競爭壓力倍增,數字出版與國際傳播人才資源匱乏。一方面,技術升級和期刊轉型對相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術期刊隊伍中的傳統人才已無法滿足當前行業需求,與技術相關的數字出版人才尤為緊缺;另一方面,學術期刊國際化既是我國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踴躍競爭的市場,現有兼具編輯能力與學術背景的國際傳播人才不足以填補市場空缺。
三、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影響力的提升路徑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逐漸打破了各國之間的信息壁壘,隨著我國科研能力和文化建設水平的提升,我國論文發文量遙遙領先,已位居世界第二,這有效提升了我國國際學術話語權。與此同時,我國在推動學術期刊走出國門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支持,成為學術期刊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傳播影響力的底氣,在此背景下,國內學術期刊更要審視自身短板,敢于求變,積極創新。
1.推動轉型發展,留住優質稿源
優質稿源既是證明期刊學術價值的關鍵,又是吸引國內外學者關注的核心。因此,學術期刊可通過推動轉型發展來留住優質稿源,從而打造權威的市場品牌。學術期刊需要優化編審機制,通過發揮海外優質編委作用,使編審團隊向國際化靠攏。編審團隊國際化不僅能夠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在保障學術公平、學術誠信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證論文質量,也能夠助力學術期刊更好地適應國際社會學術圈的規則,從而提升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除審核團隊的優化外,學術期刊需要不斷拓寬征稿渠道,在重視國內征稿渠道的基礎上,鼓勵國內稿源以雙語形式呈現。2022年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顯示,中國科技期刊TOP期刊中,英文刊的刊均他引影響因子是中文刊的7.5倍,雙語稿源的引進能夠幫助學術期刊重新抓住因語言障礙而錯失的國際傳播機會。此外,學術期刊應主動爭取海外稿源,根據期刊的主要研究領域和一定時期的重點課題邀請海外相關企業、高校人員投稿,以此促進稿件來源國際化。
2.加強技術應用,建立聯合平臺
面對西方國家學術資源壟斷、學術話語霸權的局面,我國學術期刊應在保障期刊學術質量的基礎上借助數字技術優勢,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掌握學術國際傳播主動權。2017年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提到,我國學術期刊要從“借船出?!毕颉霸齑龊!边~進,這是降低學術資源引進費用、提高學術資源市場效益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加強技術應用,建立自主可控的學術期刊服務平臺迫在眉睫[5]。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和資金輔助下,我國學術期刊開始嘗試建立集數字化、信息化和資源型于一體的平臺,但由于平臺內建設分散、資源數據獲取有限,與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服務平臺還有差距。因此,學術期刊應聯合其他資源共建統一的中國國際化學術平臺,一方面重點鏈接國內的學術資源、學術數據,不斷擴充平臺數據庫;另一方面嘗試激發亞洲學術圈的貢獻力,通過中外合作豐富中國國際化學術平臺資源,并以合作為契機提升中國國際化學術平臺的國際使用率,從而增強國內學術期刊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
3.創新傳播形式,提高宣發能力
通常來看,只有有發文需求的學者才會關注國內學術期刊動態,大部分人即便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核心期刊也較為陌生。如今,學術期刊進入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中,各國優秀的學術期刊將進一步加劇該領域的競爭,在此背景下,只有創新傳播形式,提高期刊在國際市場的宣發能力,才能有機會讓更多國際學者或讀者接觸到中國學術期刊。具體而言,學術期刊可嘗試以Infographic(信息圖)數字化模式推廣期刊論文。信息圖能夠形象生動、精準有效地呈現論文核心內容、重點板塊,從而幫助國際學者或讀者理解內容,加深印象、提高引用率[6]。
借助國際化的新媒體平臺有利于提高學術期刊的曝光率,拓寬學術期刊在國際社會的輻射范圍。國內學術期刊可通過在Twitter、ResearchGate、Wikipedia等平臺開通賬號對期刊進行公開介紹、內容展示及活動推廣,同時注重賬號運營、用戶互動和用戶服務,以充分吸引國際學者或讀者。例如,Nano Research、JDIS、JSHS等10余個國內知名學術期刊皆在Twitter賬號上進行宣傳且傳播效果顯著,國際化新媒體平臺或將成為國內學術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又一通道。
4.重視人才培養,優化引才機制
學術期刊的國際化傳播必然需要大量人力和資金支持,其中人才在學術期刊轉型發展和走出國門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國際化的學術期刊既要體現超強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語言體系,又要滿足數字化出版水平和國際傳播標準。國內學術期刊應重視相關人才培養,不僅做好對現有人才隊伍的數字技術、數字出版、國際傳播知識及技能培訓,為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奠定基礎,也要聯合高校新聞傳播、國際傳播及出版等相關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學術期刊走出國門儲備優秀人力資源。
國內學術期刊要想提高自身的國際影響力,需要適當引進國際化人才,在國際出版與海外運營等方面蓄力。面對行業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壓力,學術期刊應不斷優化引才機制,針對國際上具有較高學術權威的學者、編輯,學術期刊可設置特殊崗位兼職引進,借助業內知名人士提升學術期刊在國際社會中的權威性。此外,放寬引才條件,主動引進熟悉海外新媒體運營生態的傳播人才,幫助學術期刊盡快適應國際傳播規律。
國際傳播的議題正式提出時間不長,但國家各個領域對于走出國門充滿信心,并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體系。學術期刊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展現國家各行各業先進成果,彰顯國家實力的途徑之一,“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并驅爭先的學術較量中,學術期刊更要對內堅持轉型探索,對外持續加大傳播力度,在國際傳播過程中不斷提高中國學術的“音量”。
|參考文獻|
[1]陳果. 核心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路徑研究[J]. 西部廣播電視,2022(22):1-4+8.
[2]張彩霞,楊永軍. 新時代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 科技與出版,2022(11):86-90.
[3]李鋒,吳靈玉. 數字化時代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的價值功能、現實困境與協同機制[J].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98-106.
[4]楊姣. 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力的制約因素與提升[J]. 青年記者,2020(14):53-54.
[5]張德發,聞丹巖,龍杰. 造船出海正當時: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平臺新基建[J]. 中國編輯,2021(11):44-48.
[6]唐銀輝. 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傳播效果與發展戰略研究:基于TOP10學術期刊的實證分析[J].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