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玉 黃慶新 楊韻琳 馬婷婷







摘要:文章在產業融合背景下,以廣西壯族自治區2000~2020年的相關數據為依據,運用var回歸等方法探討產業融合與旅游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企圖尋找旅游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在產業融合的背景下梳理旅游經濟發展的側重點。經研究表明,產業融合度和旅游經濟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在產業融合評價體系中,綜合經濟實力、基礎設施水平、產業高級度三大指標對產業融合度的影響均達15%以上,說明其對產業融合度的影響巨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綜合經濟實力每增加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升0.79%;城市化水平每提升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升16.80%;城市發展潛力每提升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升1.53%;基礎設施水平每增加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增加2.19%。
關鍵詞:旅游經濟;產業融合;全域旅游
一、引言
在中國經濟穩步發展的背景下,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突出。以“旅游+”為核心的全域旅游是我國“十三五”期間提出的重要戰略。作為東盟門戶的廣西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及“三地兩帶一中心”的旅游發展布局,在近十幾年來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但旅游經濟的競爭力從全國來看仍較低。綜合來看,廣西旅游發展僅抓住了服務業,模式單一;旅游景觀以山水田園的公園式景觀居多,過于單調。而產業融合作為新科技革命下產業發展的趨勢,有助于推動“旅游+”為核心的旅游產業融合的實現,培育旅游新業態,彌補廣西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實現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助推廣西全域旅游的發展。
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關注產業融合的研究。通過梳理文獻,研究的內容大致分為融合概念、融合動因、融合模式、融合水平及其效應等,與旅游有關的產業融合也有較多的研究,如文旅融合、體旅融合、農旅融合等。但可以發現,現有產業融合對旅游經濟增長效應的研究較少,且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本研究在構建產業融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基于廣西壯族自治區2000~2020年的數據實證檢驗產業融合對廣西旅游經濟增長的影響,并據此提出針對性建議。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
產業融合的相關概念在20世紀末開始被眾多學者定義,產業融合領域的理論及實證研究發展始于工業發展致使的技術融合,故目前大部分的國內外研究是以電子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或生產技術方面的數據來證實產業融合的產生與發展。
產業融合被Weaver(2007)定義為兩個或多個迄今分離的產業合并,其初始邊界由生產緊密替代品的公司確定。旅游業作為服務業中的科目,發展受區位、氣候、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Nikazachenko等(2018)認為旅游業作為一項復雜的經濟活動,對任何國家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政治變化具有相當大的彈性。國民經濟旅游復雜在于其受一系列宏觀、微觀環境因素的負面影響的共同作用。
我國可追溯的關于產業融合相關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逐漸開始有相關話題的討論,系統的概念提出同國外一樣,在21世紀初得到定義。胡金星(2007)提出產業融合是一個自組織過程,指開放產業系統中新奇的出現與擴散引起不同產業構成要素之間相互競爭、協同和共同演進而形成一個新興產業的過程。陳柳欽(2007)認為產業融合伴隨著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步伐和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兼并重組活動,產業的邊界逐步趨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產業體系形成。產業融合是社會生產力進步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必然趨勢,是信息化進程中呈現的一種產業新范式。吳海瑾(2009)指出產業融合是以技術創新和技術融合為基礎與核心的產業發展趨勢,在現代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支撐下,產業融合可能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廣泛態勢,其實質上是一種產業創新。本文對產業融合的定義,亦是建立在產業融合研究領域中對產業融合的普遍理解之義:產生時間、結構不同的多種產業突破各自隔離邊界,在同一個產業鏈內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產業形態與經濟增長方式。
在產業融合的概念被系統地提出后的十多年間,學術界對產業融合現象的產生已經有了廣泛的認同,學者們對產業融合的成因有了更準確、更細化的論證。植草益(2001)認為產業融合是利用技術創新、放松管制等方式,改變產業間的壁壘,加強產業、企業之間的競合關系,從而使得企業演化出新的組織形式的現象。Weaver(2007)的研究為建立一個產業融合的理論框架,將驅動因素、類型和后果對行業和企業層面的影響考慮在內,提出了替代品融合和互補品融合兩種主要的產業融合類型。陳柳欽(2007)系統分析了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因,認為技術創新、競爭合作壓力、對范圍經濟的追求、跨國公司的發展及放松管制這幾個因素是促進產業融合的動力及條件。Preschitschek(2011)石油化工之間的五種跨行業合作的示范性演示,以及農業和生物技術公司的生產經營合作都被視為這些迄今截然不同的工業部門之間界限模糊的進一步證據。研究還表明了除技術發展之外,獲得新的原材料基礎以及政治和社會因素是產業融合的主要驅動力,該研究有助于行業融合的研究領域,同時為這些領域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價值的見解。周宇,惠寧(2014)提出信息技術、市場需求、政府管制、直接生產和文化消費為產業融合提供條件和動力。趙玨,張士引(2015)在梳理外文文獻的基礎上,總結出: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需求結構升級和產業規制放松這些因素的互動影響,共同推動了產業融合的發生。Kim等(2015)認為技術生命周期的加快和市場的技術飽和度相應加快是產業融合出現的原因。他們分析了整個美國行業的現象,重點關注產業融合的趨勢和模式,發現企業不僅加快了技術創新的速度,而且通過結合其他市場的產品或服務特征來擴大其產品或服務的范圍,最終導致產業融合。
相較于國外研究,我國學者的研究對產業融合產生的動因、影響及政策建議分析更適用于我國國情下的發展需要??v覽目前國內外研究可見,產業融合度對旅游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較少,本文對產業融合研究領域內該區域的實證檢驗研究具有補充意義。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產業融合度的測度
1. 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
產業融合度綜合評價可選用的指標數量較多,很多指標評價都存在模糊、量化困難或可獲得性較差的問題,本文在充分考慮了指標的代表性意義和數據可獲得性的基礎上,借鑒已有成果,并結合產業融合定義,為了更合理全面地反映產業融合度的自身變動狀況及其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關系,本文以2000~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為研究對象,同時結合廣西自身的實際情況,遵循指標選取的主導性、動態性、層次性以及易操作性原則,從區域經濟競爭力和產業生態化水平入手,以綜合經濟實力、城市化水平、城市發展潛力、基礎設施水平、產業結構合理度、產業結構高級度、工業污染排放量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度八個方面構建了產業融合度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廣西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2. 產業融合度綜合評價模型構建
(1)原始數據的標準化處理。由于衡量產業融合度各指標的數量級以及量綱的不同,本文在進行產業融合度水平評價之前,采用正向化方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避免由于量綱不同而對評價結果造成的不利影響。
(2)各指標權重的計算。由于層次分析法在一般情況下比較適合具有分層交錯評價的指標體系,所以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來評價產業融合度水平。本文運用SPSS軟件對各指標權重進行了計算。
3. 綜合評價模型構建
根據原始數據正向化以后的數值以及層次分析法計算的權重,可以計算出產業融合度最終評價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為產業融合度的綜合評價值,為產業融合度的第i個指標的權重,m為產業融合度所選用的指標的個數。
(二)旅游產業綜合評價
更全面地進行旅游產業綜合評價,本文借鑒已有成果,結合旅游產業自身發展特點,構建出旅游產業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其由總量情況、機構數量、從業人員和經營情況4個部分組成,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進行旅游產業綜合評價值的計算,計算方法與產業融合度綜合評價測算同理,此處不再贅述,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廣西統計年鑒》《中國旅游統計年鑒》。
(三)旅游產業發展與產業融合度水平的相關關系分析
為了研究廣西旅游產業發展與產業融合度之間的關系,本文運用Spearman相關分析法,對旅游產業與產業融合度的綜合評價值進行相關關系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數據關系如圖1所示。
由表2可知,利用相關分析去研究產業融合度和旅游業評價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Spearman相關系數去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產業融合度和旅游業評價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992,并且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產業融合度和旅游業評價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而對于產業融合度而言,區域競爭力指標占56.73%,產業生態化水平占43.23%。其中區域競爭力當中的綜合經濟實力占比17.54%,城市化水平占比9.78%,城市發展潛力占比10.59%,基礎設施水平占比18.82%;而產業生態化水平當中的產業結構合理度占比13.55%,產業結構高級度占比16.16%,工業污染排放量占比8.58%,生態環境保護強度占比4.94%。
由此可見,區域競爭力與產業生態化水平對于產業融合度的影響相差不大,首先,綜合經濟實力、基礎設施水平、產業高級度三大指標對產業融合度的影響均達15%以上,說明其對產業融合度的影響巨大;其次,城市發展潛力、產業結構合理度兩大指標對產業融合度的影響在10%~15%之間,說明其影響雖不及綜合經濟實力、基礎設施水平和產業結構高級度三大指標,但對產業融合度依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后,城市化水平、工業污染排放量、生態環境保護強度三大指標對產業融合度的影響在10%以下,但其對產業融合度的總影響率達23.3%,說明單個指標影響雖小,但整體作用依舊不容忽視,城市化水平關系民生福祉,工業污染排放量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度關系著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質量,且對于生態環境而言,減少工業污染排放與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同時,減少污染排放量是更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
(四)旅游產業與產業融合度的向量自回歸
為了進一步探究旅游產業的發展與產業融合度之間的關系,本文將就旅游產業與產業融合度的八大二級指標進行向量自回歸,以探究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綜合經濟實力、城市化水平、城市發展潛力、基礎設施水平、產業結構合理度、產業結構高級度、工業污染排放量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度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程度。
1. 數據處理
根據構建的指標評價體系及數據特點,首先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為保證數據指標的正向且量綱化,選取正向化的標準化方法,并再次利用熵值法對各指標賦權后進行計算。
2. VAR向量自回歸
(1)單位根檢驗。因為選取的變量為時間序列數據,而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回歸的結果容易出現“偽回歸”,為檢驗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穩定的關系,就要對時序進行平穩性檢驗,確定序列單整。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中,研究對象往往是平穩非純隨機的時間序列。目前對于時間序列是否平穩的檢驗方法有多種,其中單位根檢驗是一種嚴謹客觀的假設檢驗。為初步認定四個數據序列的平穩性,進一步精確檢驗結果,本文選擇使用ADF檢驗來驗證變量的穩定性,檢驗中若時間序列存在單位根,即為非平穩時間序列。
根據ADF檢驗結果表3可知,在5%的臨界值條件下,原序列對應的P值均大于5%,接受序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可以認為這兩個序列存在單位根,為非平穩序列。對數據進行二階差分后,數據的二階差分序列對應的P值均小于5%臨界值,通過了平穩性檢驗,序列為平穩序列。因此lnx1、lnx2、lnx3、lnx4、lnx5、lnx6、lnx7、lnx8和lny九個序列均為二階單整,說明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協整檢驗的目的是決定一組非平穩序列的線性組合是否具有穩定的均衡關系,時間序列對協整關系檢驗通常使用Engle-Granger兩步法和Johansen協整檢驗法。其中,Johansen協整檢驗法常用于多變量的協整檢驗,故本文在此選用選Johansen協整檢驗法對模型進行協整檢驗,以此判斷模型中多個變量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首先,用stata軟件對lnx1、lnx2、lnx3、lnx4、lnx5、lnx6、lnx7、lnx8和lny進行回歸分析,即:
LNY=0.79LNX1+16.80LNX2+1.53LNX3+
2.19LNX4+0.02LNX5+0.044LNX6-0.015LNX7+0.077LNX8-152.6431
經過篩選后,對隨機誤差項進行平穩性檢驗,可知隨機誤差項是平穩序列,則得出的回歸方程是協整的,篩選結果如表4所示。
方程表明,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與綜合經濟實力、城市化水平、城市發展潛力、基礎設施水平、產業結構合理度、產業結構高級度、工業污染排放量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度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綜合經濟實力每增加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升0.79%;城市化水平每提升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升16.80%;城市發展潛力每提升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升1.53%;基礎設施水平每增加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增加2.19%;產業結構合理度每增加1%,會導致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滯后0.02%;產業結構高級度每增加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升0.044%;工業污染排放量每增加1%,會導致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滯后0.015%;生態環境保護強度每提升1%,會引起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提升0.077%。
(3)VAR模型穩定性檢驗。本文在進行協整檢驗過程中得到VAR模型在滯后階數為2階時取得最小的AIC值、SC值,由此可以確定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在取最優滯后期數為2期的情況下,本文對模型的AR特征多項式進行穩定性檢驗,結果如表5和圖2所示。從AR特征多項式逆根表及AR特征多項式逆根圖中可以驗證出該模型的9個特征根都落在圓內,模型具有穩定性。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根據廣西近二十年的經濟數據分析,運用VAR模型等方法,探索產業融合度與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產業融合度與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高度的正相關關系,其中城市化水平對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的效果最為顯著,其次基礎設施水平和城市發展潛力對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作用也較明顯?;谝陨辖Y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二、三產業人口占比。城市化水平與旅游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但是廣西作為中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省份,城市化水平滯后。據研究表明,截至2020年廣西的城鎮化水平僅為54.2%,顯著低于我國2020年63.89%的平均城鎮化水平。另外旅游產業作為第三產業,可以吸收較多的勞動力,城鎮旅游產業的發展也會提高城市化水平。因此,廣西應該結合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大力發展旅游裝備制造業,讓三大產業與旅游產業更加緊密發展;注重城市頂層設計,出臺農村居民在城市定居購房優惠補貼,城市本地就業、創業扶持等政策,合理規劃城市區域發展,構建新型城鎮化,探索一條旅游發展與產業發展結合的道路,從而減少人口外流、加速城市化水平。
第二,完善基礎設施水平。旅游產業的五個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購娛”都離不開基礎的完善,要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必須著眼于這五大要素。例如,完善景區間的海陸空一體化快速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一批高性價比、獨具特色的旅游酒店;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打造一批著名美食品牌;完善新媒體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利用新媒體、新渠道加大對地方特色旅游景區宣傳,提高地方景區知名度;建設特色旅游景區,推動景區景點類型的多樣化。
第三,提升城市發展潛力。鼓勵建設一批具有中國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加大科技教育經費投入;推動旅游管理類的學科建設;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著”的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城市科技發展水平,改造一批數字化景點。
參考文獻:
[1]Rosenberg N.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CUP Archive,1976.
[2]Choi D,Valikangas L.Patterns of strategy innovation[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1,19(04):424-429.
[3]Hacklin F,Marxt C,Fahrni F.Coevolutionary cycles of convergence:An extrapolation from the ICT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9,76(06):723-736.
[4]Weaver B.Research proposal:Industry convergence-Driving forces,factors and consequences[C].19th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ference(NFF),2007.
[5]Nikazachenko A L,Yudashkina E E, Vlasov G V,et al.Modern approaches to assess tourism industry-related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Tourism,2018,9(26):298-303.
[6]胡金星,產業融合的內在機制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
[7]陳柳欽.產業融合的發展動因、演進方式及其效應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86(04):69-73.
[8]吳海瑾.產業融合、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科技與經濟,2009,22(01):50-52.
[9]植草益.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1(02):24-27.
[10]N.Preschitschek,C.Curran and J. Leker,“The importance of access to resources in a setting of industry convergence:The case of agriculture and chemistry,”2011 Proceedings of PICMET'11: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Energy Smart World(PICMET),2011:1-9.
[11]周宇,惠寧.試論產業融合的動因、類型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5):56-60.
[12]趙玨,張士引.產業融合的效應、動因和難點分析——以中國推進“三網融合”為例[J].宏觀經濟研究,2015,204(11):56-62.
[13]Kim N,Lee H,Kim W,et al.Dynamic pattern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Evidence from a large amount of unstructured data[J].Research Policy,2015,44(09): 1734-1748.
[14]梁君,陳顯軍,楊霞.廣西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度實證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4, 225(03):28-32.
[15]Lee D H,Lee S G.Measuring Inter-industry Convergence using Structural Holes Theory:Focusing on ICT Industries[J].Journal of the Korea Industria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20,25(03):11-19.
[16]Damyanov D.Inter-Industry Str-
uctural Convergence of Bulgaria?覾?褷TM s Economy to the Eurozone[J].Ikonomiceski i Sotsialni Alternativi,2021(03):117-132.
[17]魏敏.“旅游+多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及時序演進研究[J].貴州省黨校學報,2021,196(06):47-60.
[18]曹建海,王高翔.推進我國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21,276(24):43-45+70.
[19]趙嫚,王如忠.中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動力機制與發展評價[J].生態經濟,2022,38(02):121-129.
[20]Br?觟ring S,Leker J.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front end of innovation:a problem of absorptive capacity[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16(02):165-175.
*本文受2022年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202110593265)。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黃慶新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