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橡 許潔儀 陳媛 黃劍詩 朱少丹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著重提出要對過去的人口老齡化應對的戰略措施進行新的調整,把關注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將應對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正式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
關鍵詞:社區;人口老齡化;時間銀行
一、引言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6億人,已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占13.50%。上述指標表明,我國已從老齡化社會向深度老齡化發展。老齡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征增加了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在老年群體如此龐大的時代,完善的養老服務顯得尤為重要。但是,以往的子女贍養模式在如今獨生子女比例增加的新形勢下較難實現,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得不到滿足,空巢化現象越來越普遍。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國提出“社區互助養老”的新型養老模式,但這種模式在一段時間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可持續性不足的問題,我國進而引入了“時間銀行”的新型養老模式。為使“時間銀行”模式更加適合于中國的現狀,就需要探索影響養老服務質量的因素,分析老年人口的需求進而提高養老服務的水平。
利益相關者理論作為需求滿足的分析框架,通過界定不同物品和服務的實際相關者,進行制度設計鼓勵利益相關者進行利益表達與參與,從而通過調整與分配使不同物品和服務的提供能夠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本文創新地運用利益相關者分析框架探索影響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因素,從而對“時間銀行”模式下的互助養老提供建議。
二、研究設計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比例遠高于老齡化社會標準(10%);全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亦高于老齡化社會標準(7%)。在這樣新的嚴峻的老齡化國情下,一系列養老措施相繼出臺,不斷探索著對沖人口老齡化的方法。其中,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規定,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共同組成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內容,廣東的機構養老占養老方式的大多數,居家養老水平在調查省份中位于中間位置,而社區養老則較少,且社區養老水平較低。然而,社區養老逐漸成為養老方式的趨勢與潮流,因此提高廣東目前的社區養老水平,豐富社區養老方式,完善社區養老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思路
本文認為老人及其子女是社區居家養老組織中最為關鍵的利益相關者,而他們的參與度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提高的關鍵。因此本文在利益相關者的理論基礎上,結合社區居家養老的現狀和老人的生活情況,探究影響老人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或時間銀行相關服務的意愿。本文通過研究老人的利益訴求、日常生活、對服務機構的影響力,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相關的借鑒、參考。
(二)問卷設計
本文的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測量老人的生活、養老現狀,對社區居家養老相關服務的參與意愿,以及老人對時間銀行項目的參與意愿。相應的問卷分為養老現狀、利益訴求、影響力、參與意愿幾個層次,這些層次內的題項使用李克特量表將問題的作答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五個程度,同時按照程度的不同轉化為1~5分用于定量分析。在調研的初期本研究發放了100份問卷測試問卷是否能夠提供有效、準確的信息,接著,考慮到老人群體的基數和數據的可獲得性,研究在調研的中期共發放了300份左右的問卷來收集所需的數據。
(三)訪談設計
在訪談文本的收集中,我們首先采用了半結構化的訪談,在利益相關者的理論框架下對訪談對象進行粗線條的訪談,了解了對象的相關概況后,我們接著采用深度訪談,結合對每一位訪談對象進行特殊的一對一訪談,了解更加細致、深入的情況。
影響老人參與社區居家養老和時間銀行模式的意愿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老人自身的需求和顧慮等因素、子女的影響、政府支持等方面,其中本文選取了老人和老人子女兩個重要群體進行訪談。在調查階段,本研究收集了11份訪談記錄,其中包含9份與老人的訪談,2份與老人子女的訪談。處理這些訪談文本的時候,研究利用了NVivo 11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對每一份訪談記錄都進行了編碼處理,以原始資料中的相關訪談句子為基礎提煉關鍵詞進行編碼處理。形成了一級節點2個、二級節點7個、三級節點19個以及四級節點55個。
三、數據與文本分析
(一)問卷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問卷313份,其中有效問卷306份,問卷有效反饋率為98%。樣本中51.6%為男性,48.4%為女性。樣本的平均年齡為63.69歲。96.1%的樣本為已婚狀態,1.3%未婚,2.6%喪偶。有56.8%的老人與配偶居住,19.5%的老人與配偶、子女共同居住。樣本中35.1%的老人來自農村社區,剩余的64.9%來自城鎮社區。平均個人月收入為5362元。
1. 信度與效度分析
信效度的高低決定該問卷數據維度是否合理,以及各指標是否適合各構想,因此在這一部分我們利用SPSS25.0進行了信度與效度的檢驗。信度的檢驗采取了克朗巴哈系數法;效度的檢驗采用了KMO 樣本充分性測試與 Barlett 球形檢驗的方法。
通過檢測問卷總體的克朗巴哈系數值,即內部一致性,來分析核心變量的信度,總體題項的內部一致性系數達到 0.971,表明量表信度較好。
通過KMO樣本充分性測試與 Barlett 球形檢驗,進行效度分析。KMO 檢驗系數為 0.982,大于0.8,Bartlett 球形檢驗顯著性水平 Sig.<0.001,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效度理想。
2. 描述性統計分析
通過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到下面的表格,展示了老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利益訴求。問卷利用李克特量表測量老人對各項利益訴求的評分。在老人利益訴求中:家政服務,陪伴服務,文娛服務,照料服務,醫療衛生服務評分分別為:4.23,3.66,4.25,3.90,4.20。總體來看,各項利益訴求的評分均值都超過3.5,這表明老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呈現出需要的狀態。其中,對于社區提供的家政服務、文娛活動、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是最旺盛的。
在老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反饋情況中,知道社區養老相關意見反饋途徑,會去及時反饋自己的意見,經過意見反饋后被采納的可能性很大等評分分別為:4.07,3.67和4.08。展示了老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反饋情況,包括是否知道反饋途徑,是否會及時反饋問題,反饋后采納的可能性。數據表明,意見反饋的通道也較為暢通,但是老人及時反饋自己意見的情況并不理想,意愿一般。
3. 回歸分析與中介效應
本部分探究各影響因素對老人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意愿的影響情況。通過分步驟探究生活情況對老人利益訴求的影響,利益訴求與接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意愿的關系來深入探究社區居家養老的要素。
(1)老人生活情況與利益訴求。將生活情況作為自變量,利益訴求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其中利益訴求包括家政服務、陪伴服務、文娛服務、照料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月收入、所在城市、與哪些家人居住、婚姻狀況、所在社區的屬性。
結果表明(見表1),老人在家里承擔家務和照顧孫輩會促進他們對家政服務的利益訴求,其中做家務的評分提高1分,平均會提高對家政服務的訴求26.2%,照顧孫輩的評分提高1分,平均會提高對家政服務的訴求10.7%。老人的安全意識對陪伴服務的利益訴求有顯著正向影響,老人對自身安全意識的評分提高1分,平均對陪伴服務的利益訴求提高16.2%。而對于文娛服務的利益訴求則受多種影響,除了照顧孫輩對文娛服務的利益訴求沒有正向促進,做家務的評分提高1分,對文娛的訴求提高20.2%,身體健康自評提高1分,平均對文娛服務的訴求提高10.9%,安全意識提高1分,文娛服務訴求提高12.7%。需要照料服務的則顯著地呈現為需要在家里做家務、照顧孫輩的老人,做家務的評分提高1分,則對照料服務的訴求提高30.5%,照顧孫輩的評分提高1分,則訴求提高13.9%。做家務、自評身體健康程度都會促進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訴求,其中做家務每提高1分,訴求提高21.6%,身體健康自評每提高1分,訴求提高11.5%。最后關注鄰里關系對各類利益訴求的影響,鄰里關系評分的提高對所有利益訴求都有顯著正向的影響,鄰里關系每提高1分,對家政服務的訴求提高36.9%,對陪伴服務的訴求提高36.9%,對文娛服務的訴求提高40.1%,對照料服務的訴求提高39.4%,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訴求提高37.5%。鄰里關系是社區中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集中體現,鄰里關系對服務訴求的影響體現了信任的作用。
(2)老人利益訴求與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由表2可以發現。將生活情況與利益訴求一同作為自變量,除了鄰里關系之外的生活情況變量的系數都不顯著,而鄰里關系的系數也全部變小,這說明利益訴求是各類生活情況作用于參與意愿的中介變量。鄰里關系每提高1分,參與意愿提高20%左右。家政服務需求每提高1分,參與意愿提高9.9%,陪伴服務需求每提高1分,參與意愿提高5.9%,文娛活動需求每提高一分,參與意愿提高11.3%,生活照料需求每提高一分,參與意愿提高7.1%,醫療衛生需求每提高一分,參與意愿提高13.9%。
(3)意見渠道暢通與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根據表3展示的結果可見,意見渠道越暢通,老人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則越高。其中知道意見反饋途徑的評分每提高1分,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提高6.6%;會及時反饋意見的評分每提高1分,接受意愿提高6.6%;意見采納可能性每提高1分,接受意愿提高6.9%。
(二)訪談分析
本研究選取包括老人、老人子女及社區社工在內的十七位對象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覆蓋了一、二、三線城市的城市及農村地區,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為確保訪談分析的科學性,研究者在對訪談所得文本資料進行細讀的同時借用Nvivo12軟件對訪談所得的文本資料進行編碼整合,對被訪者提及的主題線索進行提取,形成若干節點,在研究組成員的反復討論下形成以下結論。
1. 老人群體
通過訪談編碼可以看出在服務顧慮和利益訴求上,老人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偏向。
(1)服務顧慮。在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討論中,老人群體主要表現出了對服務機制、經濟支持以及社會所能提供的資源三個方面的顧慮。尤其是在服務機制上,該群體多次提出自己的擔憂,比如有老人表示,“感覺放在農村不太現實,誰來提供這些服務是個大問題”,也有老人提到“有沒有什么政策或者什么協議去確保它是有保障的,這點我還是有點擔憂的。”同時這些顧慮往往成為其是否選擇此類服務的重要影響因素。雖然有所顧慮,但老人群體在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態度上總體比較樂觀。
(2)利益訴求。在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利益訴求方面,老人們表示出對情感需求、醫療服務、日常照料和文娛活動四個方面的需求傾向。在這四項需求中,又以情感需求與日常照料需求更為突出,如有老人表示,“年輕人都上班去了,一個人多寂寞啊,有人能陪,幫幫忙就不錯啦”,以及“不過孩子都不在身邊,我就怕自己老了沒人照顧”。利益訴求是老人們選擇養老服務的參考與動機,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開展或可更關注這四項需求,增加相關服務。
2. 子女群體
子女群體對老人們的養老服務的關注點主要是醫療服務與日常照料方面。如有子女表示,“有人陪著老人家就會安心很多,老人家也不會覺得寂寞啊,人一寂寞就容易想三想四,對身體不好的嘛”,“她藥吃完了,我是不放心老人家自己去藥店買藥的,有時候我抽不出身也可以即時聯系讓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幫忙”。同時,子女群體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總體上持積極與支持的態度。
3. 社工群體
社工群體對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現狀總體上不太滿意,其發展仍存在不少困境,比如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和養老服務水平。訪談中有社工提到“獲取的信息渠道太少了”,也有談及“比較擔憂服務的專業性問題,老人的需求還是比較復雜的”,關于服務水平問題的討論也跟老人群體的顧慮相互印證,說明社區居家養老整體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四、研究建議
(一)建立運行反饋機制,優化服務內容
通過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大部分人關注到醫療問題與情感需求,而這些因素往往容易被組織方忽視,因此對于服務的運行而言建立反饋機制尤為重要,通過反饋渠道及時了解利益相關者的訴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優化服務項目,這樣才能促進志愿者參與意愿的提高并且讓服務更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得以持續運行。
(二)采取更為有效的激勵手段,提高志愿者參與積極性
時間銀行的核心運營模式是志愿者通過參與公益服務、承接他人需求以賺取時間,并將時間存進時間銀行,以“時間幣”的形式儲存,當自己有發布需求的需要時,可以取出一定的“時間幣”來發布需求,讓其他志愿者來幫助自己,“時間幣”通過這樣的流轉過程發揮其養老服務等功能。該模式有效提高了志愿者的參與積極性,但由于人們無法預知“時間幣”在未來是否還能發揮效用以及用“時間幣”所兌換的物品種類有限,多數用戶出于好奇加入時間銀行后并沒有持續使用平臺,造成一定的用戶流失以及活躍度不高的情況。因此只有對用戶權益提供保障并對激勵手段的創新,才能通過良好的用戶體驗留住用戶,提升其活躍度與積極性。
(三)充分利用多方資源,提升服務平臺可持續發展能力
任何服務的可持續運行都離不開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社區居家養老也不例外。廣州南沙時間銀行得以順利運行多年得益于政府、社區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物質資源等支持,并且在新聞報道中擁有十分良好的正面形象, 提升了用戶的信心,也吸引著更多的志愿者參與進來。在未來的發展中,平臺也應當充分調動外部資源,引導和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利用主流媒體創新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對外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拓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和物資來源,同時也引入更多專業性的企業和社會養老機構參與進來,為平臺的長遠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胡曉潔,管玉梅,謝麗菊,劉芙蓉.深圳、香港、上海日間照料中心的差異分析[J].護理研究,2020,34(06):1030-1033.
[2]王雪輝,彭聰.農村社會養老服務供給水平研究[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1):117-128.
[3]支夢佳,季佳林,胡琳琳.1389名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21,28(04):50-56.
*基金項目:華南師范大學2021年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107008)。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