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毓珊 霍丹彤 彭菁
一條被錦旗“包裹”的狹長走廊,通向了南昌市總工會法律援助中心的勞動爭議訴調(diào)對接工作室,數(shù)面錦旗上都寫著陳文斌的名字。今年,是他成為公益律師的第三年。此前,他還是一名外賣小哥,再之前,是藥廠員工。

▲ 陳文斌與受援人交談 (圖片來源:新華社)
32歲那年,陳文斌每天和藥廠的生產(chǎn)設(shè)備打交道。然而后來企業(yè)遭遇經(jīng)營困難,被迫離職的他一邊尋求法律援助討回補償,一邊想著解決一家人的“口糧”。送外賣,成了他不得已的選擇。
“我知道自己不會送一輩子外賣。”即使遭遇命運突變,回憶起過往,陳文斌依舊語調(diào)溫和。果不其然,第二年,他成了一名公益律師。
2019年之前,陳文斌的人生平凡而順?biāo)臁?987年,他出生在江西南昌市郊的一戶農(nóng)家,從小就是個乖孩子。21歲他從南昌大學(xué)生物工程專業(yè)畢業(yè),順利進入了一家專業(yè)對口的藥企;28歲結(jié)婚生子、貸款買房,一切按部就班。他自己也覺得,如果沒有那次變故,人生也許就在這條單調(diào)而穩(wěn)定的軌道上緩緩前行。
4年前的深秋,或是陳文斌人生中的一段至暗時刻。他所在的藥廠遭遇經(jīng)營困難,被收購后遷了新址。他每天騎電動車通勤,來回得花上近4個小時。“公司效益不好要裁員,又不想承擔(dān)過多經(jīng)濟補償,就拼命給我們排夜班,也不支付加班費,希望員工主動離職。”那時,陳文斌的大兒子四歲,小兒子還不到一歲。
懷大寶的時候,妻子李萍查出先兆流產(chǎn),陳文斌寧愿一人撐起整個家,也不敢再讓妻子勞累工作。“工作出了問題,小孩的奶粉都要買不起了,那段時間每天都跟自己較勁,頭發(fā)掉個不停。”他形容那時的自己像個機器人:每天6點多起床,到晚上9點半才能下班。回到家中,妻兒早已睡去。他向公司討要加班費,卻屢遭拒絕。
想要維權(quán)爭取補償金,但陳文斌和同事卻請不起付費律師。他們偶然在勞動仲裁院的墻上看到法律援助制度的介紹,免費的公益律師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
第一次與公益律師歐陽文華、李星交談后,陳文斌感受到的是震撼。“以前從沒想到,法律可以如此有力地保護我們普通勞動者的權(quán)益,能在一個人最困難的時候,扶起他的人生。”讓兩位律師沒想到的是,正因這一席談話,這個而立之年的小伙暗暗在心中埋下了一顆法律的“種子”。
從公司離職后,陳文斌全力以赴備考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如果一次考不過,就再考第二次。”有了這個想法后,陳文斌向自己的援助律師李星請教,他擔(dān)心自己不是法學(xué)專業(yè)出身,不能參加考試。李星給了陳文斌肯定的答復(fù):“相信一年之后我們可以做同事。”
陳文斌的家門口有一個不起眼的暗門,里面堆放著雜物和孩子們的玩具,最高處架著的,是個已有些斑駁的藍色外賣箱。陳文斌熟練地取下它架在電動車的腳踏板上,套上一件相同顏色的抓絨外套,往附近的菜場駛?cè)ァ?/p>
“這衣服穿著挺舒服的,也沒壞,平常居家穿穿。”穿戴一身外賣的裝備出門,陳文斌并沒有覺得不好意思。在曾經(jīng)的艱難時刻,給他庇護的正是這份外賣小哥的工作。
那時,陳文斌每天早上7點多出門,趕在早餐需求的高峰時段,給附近兩所大學(xué)的學(xué)生送餐,一直工作到中午電動車沒電。簡單吃過午飯后,他先給電動車充電,再找地方看書,有時是書店一處安靜的角落,有時是便利店里的用餐小桌。他也愛看法學(xué)的講解視頻,最喜歡B站上羅翔老師的頻道。李星律師也會輔導(dǎo)他一些難懂的法條。就這樣,沉浸在備考中的陳文斌,常常到深夜11點才動身回家。
送外賣給陳文斌帶來一天150元左右的收入。回憶起這段“工讀”生活,陳文斌反而覺得“每天充滿了干勁”。唯有答錯題會給他帶來挫敗感,甚至在臨近考試時,他還在擔(dān)心自己考不過會浪費幾百塊錢的報名費。但法條帶給陳文斌的,也不是只有為難。他說,自己背法條的時候總覺得特別親切,覺得這些法條保護的是如自己一樣的人。
在陳文斌全力備考的同時,他維權(quán)的案子也在積極地推動著。2020年4月,案件開庭審理,同年7月,陳文斌終于拿到了7.1萬元的補償金。
好事接踵而來。2021年1月8日,凌晨就守在電腦旁的陳文斌第一次感覺到時間的漫長。幾個小時后,他終于刷出了考試成績,主觀題的及格線是108分,他考了113分。此前,他就以185分的成績通過了客觀題的考試。陳文斌第一個給李星打了電話:“李律師,我們可以做同事了!”
為什么這么堅定地想要成為公益律師?陳文斌答道:“為了社會公平,為了讓像當(dāng)時的我一樣請不起律師、相對困難的群眾獲得公平。”陳文斌打心眼里尊重當(dāng)初幫助自己的律師,也希望自己能成為那樣的人。2021年3月,陳文斌加入了一家律師事務(wù)所,成為一名公益律師。
記得剛進律所的第一天,同事們熱情地稱他“勵志哥”。成為律師后,他既感到夢想實現(xiàn)的喜悅,也時常涌起因責(zé)任感帶來的忐忑。工作一年多來,陳文斌接觸最多的,是清潔工、外賣員、工廠女工等為了生活拼命奔波的一線勞動者。他說,在他們身上,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王雷是陳文斌的受援者之一。一天下班后,王雷突然被告知,自己被解雇了。她是家里唯一的經(jīng)濟支柱,家人疾病纏身,而孩子的學(xué)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王雷說:“那一刻覺得天塌了。”陳文斌的正直、真誠與耐心化解了她的不安與脆弱。“以前從沒想到自己的心聲能這樣被傾聽、被尊重。”王雷說,從法院出來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希望。
或許是因為自己淋過雨,便想為他人撐把傘。陳文斌實實在在地幫助很多受援人拿到了足夠渡過難關(guān)的補償金。“陳律師進步很快,他在辦案中對當(dāng)事人的耐心令我印象深刻。可能因為他也經(jīng)歷過那種階段,所以更能理解別人。”李星說。
陳文斌說,除了寶貴的同理心,扎實的專業(yè)能力至關(guān)重要。成為律師之后,他切身感受到了角色轉(zhuǎn)變帶來的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他不擅長講宏大的規(guī)劃,只說計劃花3至5年的時間成為勞動領(lǐng)域的資深律師,為更多普通勞動者更好地服務(wù)。
坐在南昌市總工會專門為公益律師設(shè)立的工位上,陳文斌說:“我本身是法律援助制度的受益者,更應(yīng)守住這座燈塔,照亮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