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興無
1954到1955年,發生了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這次危機是由于美國敵視中國的政策而引發的,是中美兩國在朝鮮停戰后圍繞臺灣問題的初次交鋒。中國政府通過炮擊金門等有限軍事行動,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挫敗了美國推行“劃峽而治”“兩個中國”的圖謀,拓展了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新渠道。

▲ 1954年9月,毛澤東與周恩來在一起研究工作

▲ 解放軍先頭部隊搶占一江山島岸線

▲ 1955年2月,蔣軍撤離大陳島

▲ 解放軍登陸大陳島
1949年,蔣介石集團敗逃臺灣后,占據著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以及金門、馬祖等大陸沿海島嶼。1950年,正當中國人民解放軍加緊準備解放臺灣時,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命令美軍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一個月后,周恩來總理在東北邊防軍工作會議上宣布:“推遲解放臺灣。”
1953年,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9月,美蔣簽訂《軍事協調諒解協定》,協定中的“防區”包括中國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大陳島等沿海島嶼。1954年元旦,蔣介石公然叫囂“反攻大陸”。是年夏,美蔣明目張膽地就訂立《共同防御條約》進行了一系列磋商。
毛澤東主席意識到美蔣《共同防御條約》一旦簽訂,就有可能把臺灣海峽兩岸的分裂局面固定下來,如同南北朝鮮、南北越南一樣,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局面。于是,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口號,組織起強大的“解放臺灣”的宣傳攻勢。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強硬表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8月1日,朱德在八一建軍節紀念大會上發出“為解放臺灣,統一祖國而奮斗”的號召。8月2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解放臺灣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容許他國干涉。”“美蔣無論訂立什么條約都是非法的、無效的。”
然而,美國頑固堅持敵視新中國的政策。8月17日,艾森豪威爾公然宣布要以美國第七艦隊介入臺海。8月19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斯圖普指揮6艘海軍軍艦侵入大陳島一帶海面,出動飛機160多架次在大陳島海面上空活動。
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給美國政府和蔣介石集團以足夠的教訓,中國政府決定對金門、馬祖的國民黨軍實施懲罰性打擊。9月3日,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炮擊金門,萬炮齊發,炮彈燒紅了金門的天空,國民黨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兩名美國顧問當場斃命。之后,國民黨軍也以炮火回擊,從9月6日起,出動空軍轟炸廈門大嶝,9月9日出動艦只攻擊白石炮臺。解放軍炮兵繼續對金門發起連續轟擊。舉世矚目的第一次臺海危機由此爆發。
解放軍炮擊金門,可謂一石多鳥,既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又懲戒了美國的侵略行徑,更重要的是把臺灣問題突出地擺到全世界面前,打破了美國在外交上對中國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認為,金門事件是一個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事態。如果金門丟失,會引起嚴重的心理上的影響,并可能嚴重危及包括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菲律賓,以及中國臺灣在內的整個沿海地區。為此,他建議“我們應幫助國民黨守住金門”。杜勒斯的建議為艾森豪威爾所采納。
為了在聯合國采取行動,美國首先爭取到同樣主張“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英國的支持。接著在9月底、10月初,美國、英國、新西蘭三國代表就提案有關事項進行了三次協商。其間,新西蘭提出了修正案。
10月10日,周恩來致電九屆聯大,控訴美國武裝侵略我國領土臺灣的行徑,得到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熱烈響應。美國在聯合國顯得被動,艾森豪威爾政府慫恿新西蘭向安理會提出臺灣海峽“停火案”,同時美國派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饒伯森前往臺灣,說服蔣介石接受“停火案”。蔣雖認為這個“停火案”與他“反攻大陸”是背道而馳的,但為換取美國盡快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只得吞下這枚苦果。12月2日,美蔣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
對于這個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和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共同防御條約》,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嚴正聲明,指出這個條約是“侵略條約”,蔣介石集團“沒有任何權利同任何國家簽訂任何條約。美蔣《共同防御條約》根本是非法的、無效的”。
易非知道有危險,知道危險在靠近,可是她太年輕了,她不知道避讓,反而迎上去,她在逼那個危險,她以為勇氣可以把它嚇退,可是她不知道,把它逼到了角落里,它是會更加兇猛的。
美國本想通過簽訂這個條約來威懾中國,結果卻引起了中國更為強烈的反應。解放軍對國民黨占據的浙江沿海島嶼大陳群島發起猛烈的進攻。大陳群島由大陳、下大陳、一江山等島嶼組成,據守大陳群島的國民黨軍約2.3萬人,大陳島是國民黨軍在浙江沿海島嶼的指揮中心,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外圍重要據點。
1955年1月10日,解放軍華東空軍轟炸大陳島的國民黨軍,擊沉美制坦克登陸艦“中權”號,重創主力艦“太和”號,掃清了登陸部隊的潛在障礙。
1月18日,在浙東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的指揮下,解放軍對盤踞在一江山島的國民黨軍隊發起了陸海空立體進攻。陸軍炮兵集中50門火炮對一江山島實施火力覆蓋后,12時15分,登陸部隊5000多名指戰員乘上70余艘登陸艇,一舉攻占一江山島,全殲守敵1086人。此時,大陳島已經處于解放軍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
1月19日,解放軍以凌厲的炮火轟擊大陳島,國民黨當局急忙向美國求救。美軍第七艦隊侵入大陳島以東海面,并先后出動2000多架次飛機臨近大陳島空域活動,企圖阻止解放軍解放大陳島。
1月24日,艾森豪威爾向美國國會提交了題為《臺灣海峽正在發展的局勢》的特別咨文,要求國會立刻用具體的決議授權總統“在必要時使用美國的武裝部隊來保證臺灣和澎湖列島的安全”。1月25日和28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授權總統在臺灣海峽使用武裝部隊的緊急決議》。艾森豪威爾公然聲稱:在一場全面的亞洲戰爭中,美國將使用核武器。第一次臺海危機由此達到頂點。
解放軍進攻大陳島的軍事行動并沒有因為美國的核恫嚇而停止,1月30日,浙東前線指揮部下達準備進攻大陳島的命令。中國的這一強硬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政府產生了震懾作用,迫使美國向蔣介石施壓,讓其從大陳島撤軍。
蔣介石心里明白,沒有美國的協防大陳島是肯定守不住的。于是,他向美國提出了撤離大陳島的條件:美國為國民黨軍隊撤出大陳島提供海空掩護;美國公開宣布支持防守金門和馬祖。
2月8日,在美軍第七艦隊協助下,國民黨守軍開始從大陳島撤離,撤離行動一共進行了4天,至2月11日完成最后一批軍隊與居民的撤離。
解放軍勝利進占大陳及周邊島嶼。
在這次臺海危機期間,美國一直謀求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新西蘭的“停火案”,企圖將臺灣問題國際化。蘇聯代表針對新西蘭的提案,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了“關于制止美國侵略中國”的提案。蔣介石也明確反對新西蘭提交的“停火案”,杜勒斯試圖說服蔣介石:“美國政府支持聯合國在臺灣海峽實現停火的努力,美國把臺灣同中國大陸之間的沖突看成是國際戰爭而不是內戰。”但蔣介石的想法是有朝一日能“反攻大陸,統一中國”,2月7日,蔣在臺北發表講話,強調“大陸、臺灣都是中國領土”,聲稱“國民黨絕不放棄返回大陸的權利”。這樣,圍繞“停火案”美蔣矛盾進一步加深。
2月25日,蘇聯代表在安理會上斥責新西蘭的提案,而英美又拒絕討論蘇聯的提案,雙方相持不下,安理會決定無限期擱置討論。杜勒斯所致力于促成的“停火案”無疾而終。
蔣軍從大陳島撤離后,美國考慮采取“戰爭邊緣政策”,動用核武器“阻止中共進攻臺灣”。然而,一則情報改變了美國對防衛金門、馬祖的立場,他們從印尼駐美大使那里獲悉,“蘇聯駐美大使曾在氣憤之余泄露中共不打算進攻金門、馬祖”。與此同時,中國報紙有關“解放臺灣”的宣傳也明顯降溫。在這種形勢下,艾森豪威爾感到需要做出新的選擇,以避免美國卷入中國內戰。
艾森豪威爾在4月初的一次高層會議上明確主張:為了金門、馬祖同中國開戰是不可取的,因為沒有一個美國的盟友會支持美國打這樣的戰爭,并且這將會對國內經濟產生災難性的影響。他認為“可取的辦法”是說服蔣介石自動撤出金門和馬祖,然后固守臺灣和澎湖列島。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圖謀昭然若揭。
為勸說蔣介石自愿撤出金門、馬祖,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以美國總統特使的身份,到臺北執行這項絕密任務。這一計劃遭到蔣介石的斷然拒絕。蔣明白無誤地告訴雷德福,無論美國是否提供援助,他都會堅守金門和馬祖。因為擁有這兩個島嶼就意味著蔣介石仍然統治著福建的部分土地,而放棄金、馬則割斷了臺灣與大陸在地域上和政治上的最后一根紐帶,從而動搖國民黨政權在國際社會“代表”中國的法統地位,并且還會使其失去“反攻大陸”的跳板。不管蔣介石如何依賴美國的支持,但他拒絕撤出金、馬的態度十分強硬,這使美國感到非常難堪。
解放軍炮擊金門、解放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傳遞了中國政府捍衛領土主權的完整、堅決反對“兩個中國”圖謀的強烈信號,引起了美國和臺灣當局的嚴重不安。在全世界面前突出臺灣問題的政治目的已達成,而進一步解放福建沿海島嶼的時機亦尚未成熟,毛澤東決定暫時不對金門、馬祖發起進攻。
1955年4月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周恩來公開表明了中國的立場:“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緊張局勢的問題。”
杜勒斯獲悉周恩來的聲明后,4月25日下午與艾森豪威爾商定后,于26日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聲明,沒有拒絕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談判”的提議,表示“我們打算設法把這件事情弄清楚”。
萬隆會議以后,不少國家又從中斡旋。7月13日,美國政府經由英國的外交途徑向中國政府表示愿意舉行兩國之間的大使級會談。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舉行。至此,臺海地區的局勢暫時得以緩和,第一次臺海危機以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開始而畫上了句號,這也為中國進入國際社會拓展了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