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霞
再大的家國天下,當我們捧起書本,就只寄于作者一人之身。作者的美學境界不同,所觸達和描述的世界也不同。翻開一本書,了解作者給這個世界提供怎樣一個獨特視角,是讀書的第一要義。
作家周華誠的新作《流水辭:遇見古老廊橋的隱秘之美》,輯九章大散文,向讀者奉獻令人心醉的美——寧靜之美、物哀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這不是一本要“介紹”廊橋的書,而是把龐大的世界,高遠的價值,通過書寫,附著給書中每一個人,在具體而生動的生存和生活之中。
全書共有《舊時光》《橋頭的茶館》《一橋一生》《時間的消息》《任是東流去》《致流水》《廊橋之神》《山水橋間一席茶》《廊橋相見》等九章,既獨立成篇,又渾然一體。營崗店街的薛宅橋屢毀屢建,居民只要抬頭望見廊橋的身影,心里便有戰勝風雨的底氣。橋頭開茶館的年輕人,回歸故土,守望廊橋。廊橋的守護者重建三座被洪水沖垮沖走的國寶級廊橋,留存珍貴的文化記憶。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的沖突中,無數人挺身而出,積極參與廊橋的保護……周華誠的散文辨識度高,獨樹一幟,筆下人物的呼喊和發出的聲音,大過流水,鐘磬齊鳴。
靠自己的腳步親身丈量,是周華誠寫作一貫的可貴作風。數十年間,他踏足土地、山川、戈壁、沙灘,從果林茶園到浙江衢州父親的水稻田,從煙雨江南到甘肅民勤西部的治沙前線,初心不變,清澈赤誠,毫無保留地向讀者持續奉獻獨屬于自己的寶貴生命體驗?!读魉o》寫作的跨度有兩年,這兩年間,作家筆耕不輟,從《春山慢》《尋花帖》《廿四聲》系列的“江南三書”,到《陪花再坐一會兒》為代表的“常山三部曲”,再到《德壽宮八百年》,步履不停,攀登至嶄新的美學高度,連同他對所有美好的志愿,向喜愛他的每一位讀者和盤托出。他總是深入到現場,細細探究普通民眾尋常日子的細節,吞吐情感和生活,以匠人之心在筆下耐心打磨,構建出不同地標的文化意義,涌動出動人的人格力量。
廊橋是古老的事物,是“凝固的歷史”,也是“剎那的永恒”,承載著民族記憶,穿越時光,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了歷史的物證,構建起族群的精神家園。周華誠著眼古跡和文物,用大散文的筆致,娓娓訴說中國廊橋的故事。有了這部《流水辭》,作家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固定文化遺存的作用,證明風物之上有過的生活,構成一個時代獨特的風俗史和生活史,超越風物本身,構成那個時代人們生存生活的鐵證。作家并不孤獨,陪伴他的有老同學包醫生、遠道而來尋訪廊橋的客人、在悠悠愛河中蕩漾的曉波和海沙……每個人的經歷和情感,都令人動容?!独葮蛳嘁姟芬徽伦阌?7節,正是書中人物的骨肉和精神,引領著讀者從1讀到9讀到12讀到15讀到17,真的很少看到如此遼闊的散文。張愛玲寫上海這座城,寫旗袍,寫如何坐輪渡,寫怎么打麻將,寫她精心應付日常生活,實際上是整個時代的組成部分。周華誠有同樣的耐心,在對廊橋人日常生活的構建和描摹中,把時代的獨特性袒露在他的筆下,用獨特的生命美學,呈現在水一方廊橋上時代隱秘的角落。
每一件古物都有當下的現實意義。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美輪美奐的舞蹈《碇步橋》,就是取材于仕陽碇步。碇步是原始的橋梁形式。仕陽碇步是我國現存保留最完好、最古老、最長的碇步橋,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個一個碇步如同一個一個琴鍵,碇步橋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琴橋”。
周華誠筆下,歷來會把物和人照顧得妥當而周全,自然包括《流水辭》中與橋有關的每一個人,這樣的細膩令我感動。而人心底的感動會在文字中永恒。無論時光怎么流淌,風雨如何飄搖,讀者一定會記得曉波和海沙,像記住沈復《浮生六記》中的那對年輕夫妻;也會記得溫州泰順,像記住沈從文筆下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桃源般存在的邊城。
讀《流水辭》,你能擁有一種力量,廊橋般寧靜,滋養著我們的身心,安寧度過眼前的時光。
(本文系作者原創首發)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