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彥琰
梯隊建設各層級消費集聚中心,利用豐富的消費市場不斷集聚新的消費資源,促進全省消費的提質擴容
消費是最終需求,既是經濟增長的起點,也是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持續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支撐,需要在原有消費格局的基礎上,加快形成若干消費中心,為消費創造一個底盤、平臺和空間。從城市功能的視角,“區域”主要界定了城市消費服務功能的空間尺度;“消費”不僅包括個人消費,也涵蓋了基礎消費設施、服務等公共消費;“中心”指的是城市在區域城市網絡中的重要性,區域層級越高,消費的外圍、跨區和全國的特征越明顯。
初步形成了杭州、寧波、溫州為中心城市的區域消費中心,但集聚和引領作用有待提升。2022年11月,杭州提出要建設國際新型消費中心,以“數字經濟促進消費”,強調新消費場景營造,通過新型消費驅動經濟增長。2023年1月,寧波重點依托港口開放優勢,在進口消費品集散、消費便利化上發力,提出到2026年初步建成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溫州以民營經濟為特色,以首店首發、商圈提升為載體促進消費提能升級,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立足溫州、輻射浙閩贛乃至長三角的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由于經濟總量、消費資源和開放程度等方面存在差異,三城在消費中心城市的層級、目標、推進實施上存在較大的差距。
其他城市尚未有明確的規劃和推進措施,全省多層級消費中心格局尚未形成。金華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建設“浙江中西部消費中心”、義烏提出了“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麗水提出了“創建浙西南消費中心城市”目標,但均未有明確的政策指導和措施推進,浙江多層級消費中心的格局尚未形成。
浙江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要錨定“區域”重要方向、“消費”核心功能、“中心”關鍵定位。一方面,要優化消費供給、促進消費升級,提升中心城市在區域消費中的吸聚力、資源配置力和創新引領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消費升級的外溢效應,實現外圍要素、商品和服務的雙向流通。
優化規劃布局,強化區域消費承載力。一是不斷擴大區域消費空間和影響范圍。結合浙江都市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等空間發展規劃,強化消費核心區域,擴展外圍區域,集聚消費資源,獲得更多跨區域發展動能。二是暢通區域消費資源集散通道建設。通過鐵路、公路和航空的建設,完善立體交通網絡。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和城際間的軌道交通發展,特別是消費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各地消費中心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區域的“同城化”。優化城市內交通樞紐與商圈、商業街區、標志性旅游景點等消費載體的互聯互通。三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縣域商業網絡和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渠道。重點支持農產品流通、電商和商貿企業向生產環節延伸產業鏈,增強農產品設施化、商品化處理能力。增強餐飲、親子、娛樂等服務業消費下沉和集聚,提升縣域商業便民服務能力。
把握消費趨勢,增加區域服務消費供給。從全省的數據看,在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占比約為49.4%。對比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平均在74%左右,服務消費占比提升將是大勢所趨。一是要著力挖掘文化教育、醫療康養、體育會展、藝術欣賞、旅游休閑、信息咨詢等生活性服務業消費,提升消費品質化和個性化。二是要積極吸引區域性總部、金融中心、物流和貿易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吸納高能級的品牌商、貿易商、零售商和服務商的進駐,通過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消費供給,有效推動區域消費資源要素的集散增值。三是大力發展數字服務消費。網絡直播、數字文化、在線醫療、網絡會議等數字消費新業態的出現推動了服務消費的供給創新。開發云演藝、云旅游、云健康、云看展、云定制等數字服務消費產品,構建智慧化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智慧營銷、智慧導購、智慧停車,提升消費智慧化、便利化水平。通過增加生活性、生產性和數字服務消費的供給,構筑起多圈層、廣覆蓋的消費區域格局,促進區域消費聯動和市場一體化發展重塑。
以品牌塑造為重點,構筑區域消費特色。一是要激發區域老字號品牌資產的消費潛力。浙江有91家中華老字號及491家省級老字號,品牌資源豐富。要積極推動老字號品牌數字化轉型,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跨界合作,營造多元消費體驗場景;創新傳承老字號傳統工藝、建設老字號博物館等,挖掘在地文化與旅游體驗文化聯動,培育老字號新消費品牌。二是要結合地方旅游特色發展休閑消費。充分利用浙江詩路文化、越文化、南宋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絲瓷茶文化等標志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進一步推動商旅文體展融合互通,深化對本地的文化旅游資源再加工,營造區域特色休閑消費產品。三是要充分挖掘和培育區域特色品牌。有效吸納省外、周邊地區知名品牌,創新業態銷售模式,鼓勵已有品牌企業創新發展體驗店、旗艦店、定制店等。整合零散的商業設計,通過空間重組和強化地域管理,實現商業品牌向區域品牌轉變。
賦能新消費,提升區域消費引領力。一是圍繞新消費載體建設,推動消費城市基本功能布局更新升級。通過提升規模體量、配套設施、業態布局、空間品質等水平,重點打造對高端商業品牌和資源起“極核”引領作用的地標商圈。加快完善特色商圈、步行街、特色小鎮布局,促進傳統商業向消費體驗中心、產品服務定制中心、消費業態模式創新中心等新消費載體轉變。加快建設15分鐘便民生活圈,優化社區消費空間布局,提升消費載體設施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二是推進消費新業態發展。大力發展夜間消費、體驗消費、低碳綠色消費、即時消費等新消費業態,打造全時段消費場景。加大對無人車、前置倉、智能柜等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加快數字零售、數字人民幣等消費應用場景,拓展“線上服務”“即時到家服務”等新模式。三是做強小店經濟、首店經濟、首發經濟,構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新品首發平臺。提升進出口商品體驗、保稅展示、免稅消費等業態占比。通過商貿、會展、節慶等活動不斷吸引區域流動人口,在大流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形成更多客流、更高人氣和更大規模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
以消費補強產業鏈,提升區域消費輻射力。一是推動區域消費產品專業化制造環節及配套產業向周邊中小城市轉移,形成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城市有力支撐的高效協同。二是以專業市場和重點商圈為抓手,融入展示交易、設計研發、營銷策劃等新型功能,推動功能單一的產業體系向功能復合的新型消費體系轉型。三是對重點消費行業和領域進行鏈條診斷、價值評估和體系梳理,提升鏈條整體品質和能級,釋放鏈條消費能力。四是鼓勵新型消費企業搭建開放平臺,賦能傳統業態數字化改造,推動提升跨區域產品運輸、人才流動、技術創新、產業分工的合作水平,形成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合力。
優化消費環境,促進區域消費新發展。一是繼續加大開放力度,提升中心城市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服務業對外開放,有序放寬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領域的外商投資準入,提升國際服務資源的融通鏈接與高端化、專業化的服務能力。利用自貿試驗區、進口商品示范區、國(境)外機構合作建設涉外消費專區等開放平臺,通過制度創新形成新的消費促進機制,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二是以技術支撐和制度創新,營造優良消費環境。大力開展區域品牌品質認證,推動品牌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企業主體作用,構建新型消費品標準體系。建立產品和服務消費后評價體系。加強消費領域信用信息采集,建立科學合理的信用評價體系。加大網絡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和網上跨境消費者爭議解決機制建設。增強消費者主體意識和維權能力,創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