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蒙和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廣播電視傳輸發射中心706臺)
我國廣電公益傳播受廣電事業發展水平影響較為顯著。改革開放前,廣電公益傳播主要是以廣播為載體,公益傳播內容較少,公益節目影響力也較為有限。從1987年至2000年,公益廣告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化公益傳播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并逐漸與傳統廣電公益傳播相互融合。新媒體視域下,傳統廣電公益與新媒體公益的融合程度不斷提升,廣電公益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愈發重要,這種趨勢也對廣電媒體公益傳播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質文化的快速進步,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化同步發展。作為精神食糧的供給者之一,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必須要滿足形勢發展要求,創新廣電公益傳播內容和傳播形態,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公益節目包括公益廣告、公益紀錄片、公益綜藝、公益新聞、公益專題片等多種形式。有效的公益傳播能夠讓更多受眾了解公益、認識公益、理解公益、參與公益,成為個體精神成長的營養基礎。因此,廣電媒體在發展中必須要站準精神食糧供給者的基礎定位,制作更多能夠滿足公眾需求的公益節目,奠定廣電公益傳播的良好基礎。
精神文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路徑、深層次做好精神文明傳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傳播,是廣電媒體應當承擔的重要職責。廣電公益節目具有承載內容豐富、節目類型多樣、感染力強等特征,是精神文明傳播的高效載體之一[1]。新時代廣電公益節目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各種大主題、大情懷、正能量立意的節目產生了更加接地氣、更有人氣的傳播效果,推動了公益事業快速發展。公益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反哺廣電媒體推動公益傳播創新,使得廣電公益傳播朝高水平、高質量方向轉型發展。
精神風尚是社會良性精神層面的風格、面貌和狀態的統稱,是意識形態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精神風尚,是精神力量作用于物質生產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對社會個體而言,價值觀、世界觀等都會受到精神風尚影響,并且具有顯著的動態性特征。對廣電媒體而言,充分發揮自身信息傳播優勢,制作更多正向、積極、向上的公益節目,通過廣泛宣傳帶動良好精神風尚發展,在實現人們自身社會價值方面具有重要促進意義。新時代的廣電媒體應當抓住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有利契機,制作更多精良的公益節目,占領精神風尚傳播新媒體高地,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風尚的先進引領者。
廣電公益傳播是大眾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充分挖掘與公益活動或行為相關的信息,從受眾視角制作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公益節目,以更加貼近心理表達訴求的方式驅動受眾主動傳播,才能夠真正將廣電公益節目的影響力呈現出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能夠讓受眾突破時空限制觀看節目,并成為公益節目的主動傳播者。例如,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成立了融媒體中心“奔騰融媒”,實現了各個頻道的整合,并搭建網站、移動應用程序、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體深度融合的傳播矩陣,為廣電公益節目傳播奠定堅實基礎。據融媒體后臺統計,內蒙古蒙古語衛視的《中華大辭典》《中華文化大講堂》,經濟生活頻道的《雷蒙公益》等欄目,都保持著較高的收視率和播放量,是公益傳播的重要載體,有效提升了廣電公益傳播影響力。
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視覺技術等新型技術融合支撐下,新媒體快速發展并驅動受眾的媒介接觸習慣逐漸向數字媒體轉移,同時也推動廣電公益傳播方式朝多元化方向發展。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的普及與發展,能夠讓受眾更加直觀地感知虛擬網絡“真實性”,給予受眾以更為強烈的感染力。當前部分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利用VR技術制作公益節目,利用更加貼近視聽感受的方式傳播公益,為受眾提供沉浸式體驗,使受眾能夠利用互動操作進入深層次場景,節目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我國廣電公益傳播雖然具有數十年發展歷史,但是前期發展較為緩慢,主要是以灌輸理念為導向,在形式上以規勸教化的方式為主,難以起到精神文明傳播和精神風尚引領作用。新媒體傳播所具有的互動性特征,便于受眾直接表達個體觀點,由此也給部分“網絡水軍”抹黑甚至是詆毀公益節目留下了空間。因此,在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廣電媒體也應當適應傳媒發展特征,以先進文化引領要求為出發點,推動公益傳播深層次轉型,展現公益節目的文化魅力,有效提升公益節目精神引領能力。在公益節目制作中,能否挖掘出新時代社會公眾感興趣的主題,能否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否推動文案表達向潛移默化方向轉型,能否展現出具有審美價值的畫面,都是創作過程中應當考慮的重要問題。
廣電公益傳播需要實現應有的社會價值,并在社會發展中起到良好的精神引領作用。但是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公益傳播應當形成開放式生態,實現“公益+經濟”“公益+金融”的價值創新,實現各方利益共贏。這就要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在深度融合基礎上做好內容融創,要能夠在充分展現主旋律基礎上,構建相輔相成的生態體系,以最優性價比實現內容反哺,促進廣電媒體自身實現良好發展[2]。公益傳播生態化發展,要求以技術融通為支撐,找準經濟效益元素在節目中的融合路徑和融合方式,在確保公益性質基礎上,拓展內容生態范圍,形成媒體與受眾的良好互動。以湖南廣播電視臺所制作的國慶特別節目《稻花香里說豐年》為例,將公益傳播與直播帶貨相結合,在2小時直播時段內銷售稻米32萬噸,有力助陣鄉村振興,成為公益傳播與經濟效益生態化發展的典范節目。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自媒體用戶廣泛涌現,這一變化在豐富傳媒內容的同時,也帶來了規范性不足、內容質量不足等問題。對公益節目而言,其本身發揮著文化傳承、秩序規范、思想引領等多方面作用。對制作團隊而言,以更加專業的能力推動節目質量提升,為受眾提供更加美好的節目體驗,真正打動受眾心靈,是增強傳播成效的關鍵因素。同時,受新媒體平臺大數據分析和定向推送等技術影響,信息傳播中出現了較為顯著的“信息繭房”現象[3]。在公益節目制作過程中,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優化內容質量,盡量規避“信息繭房”對節目傳播產生的負面限制,也是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廣電公益傳播承擔的職責任務更加重要,其必須要突破傳統單一式公益行為和思想傳播的限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益理念傳播的媒介。對廣電媒體而言,要全面革新傳統理念,適應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生態變革帶來的影響,以新型理念為指引,推動公益傳播模式不斷創新,推動自身影響力不斷提升。新時代的廣電媒體從業人員,應當具備公益傳播的專業性,將公益傳播作為平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尤其是要通過對某些公益事件的持續性跟蹤,在公益傳播上持續發力,推動社會正能量傳播。公益傳播的內容應當是向上的、陽光的、積極的,真正體現出廣電媒體的風尚引領作用,讓更多的社會公眾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公益活動中來。在公益節目制作上,應當深入基層百姓的日常生活,選取更為貼近實際的視角,推動受眾主動融入公益、傳播公益,在社會上形成力所能及參與公益的良好氛圍。
新媒體快速發展背景下,廣電媒體必須要明確自身作為精神文明傳播者、精神風尚引領者的角色定位,加大理念創新和技術創新力度,找準公益傳播發力點,推動公益傳播效能水平不斷提升。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例,在傳統運行模式下,其推出的公益節目主要是以倡導社會風尚、弘揚優秀傳統美德為主題,重點關注社會公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側重于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在新時期黨和國家對公益傳播事業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節目制作方面開始主動轉型,將更多的注意力集聚于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宣傳方面,相繼推出與鄉村振興、國家重大工程公益傳播等議題相關的公益節目,不僅有效向公眾傳遞了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同時也成為改善民生、輔助基層治理的重要工具,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傳媒力量。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廣電公益傳播必須要實現各方面資源的深度整合,以新型技術應用為支撐,為受眾提供更加專業化和藝術化的公益節目,體現出公益節目的審美追求。這就要求廣電媒體增加對新型設備的資金投入,充分利用云技術、視頻制作技術、VR/AR技術等,實現信息資源的全面整合。在公益傳播過程中,廣電媒體從業人員應當充分發揮新媒體互動性強、受眾參與廣泛等特征,利用技術手段收集與公益事件相關的素材,深入實際做好調研,一方面更好地拓展公益傳播覆蓋面,另一方面真正實現公益傳播與社會基層的聯動,形成高質量、高效能的傳播體系,有效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此外,廣電媒體從業人員應當積極融入新媒體,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實現新技術在公益節目制作與傳播等各個環節的深層次應用,有效提升廣電公益傳播水平。
傳統廣電公益節目的制作團隊協作能力較為薄弱,在節目制作時,沒有考慮到新媒體平臺交互性、網狀傳播等特性,節目內容不夠深厚,節目傳播力明顯欠缺,節目的社會影響力明顯不足。在新時期廣電公益傳播承擔的社會責任更加重要,媒體傳播方式不斷變革的背景下,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必須要適應形勢變化要求,創新組織方式,優化運營體系,推動公益傳播運營力水平不斷提升[4]。在廣電媒體組織體系上,應當設立專門的公益事業部,搭建制作流程全方位覆蓋的團隊,利用信息化平臺實現與廣告、技術等部門的有效銜接,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公益節目制作效率。在實際運營中,應當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強化與受眾的互動連接,將公益節目轉變為基層治理與民間社會活動的紐帶,有效提升公益節目制作質量;要重視對公益節目效果的監控,結合自身實際優化效果評價指標,找準公益節目傳播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優化改進,有效提升公益節目傳播力。
當前,我國部分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在公益傳播方面的運營能力還較為薄弱,對公益事業發展所能夠起到的促進作用較為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廣電媒體人才建設基礎較為薄弱,思想理念更新滯后,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有所不足[5]。因此,廣電媒體必須要全方位加強人才培養工作,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推動公益節目不斷創新。在人才培養導向上,應當以實現渠道全媒體化為基本出發點,使相關從業人員認識到新媒體在公益傳播中的作用,認識到公益傳播品牌化建設的重要性,轉變公益傳播理念,鼓勵從業人員更加積極主動投身于公益節目創作;在人才培養方式上,應當在加強內部培訓基礎上,積極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湖南廣播電視臺等同行學習,拓展人才視野、轉變具體工作思路,進而創作出更多具有特色的節目;在人才培養管理方面,應當根據公益傳播的屬性特征,為從業人員設定合適的成長激勵措施,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提升崗位人員積極性,進而制作出更多具有感染力、影響力的精品公益節目。
新媒體為廣電公益傳播帶來素材、傳播途徑等方面的創新空間,同時也對公益節目制作形式、傳播方式帶來新的要求。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必須要切實轉變傳統理念,提升對新媒體視域下廣電公益傳播重要性的認識,從公益節目的根本屬性出發,從角色定位、技術應用、資源整合和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入手,構建新型廣電公益傳播運營體系,切實發揮出廣電媒體在社會精神文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推動我國公益事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