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艷
(作者單位:昔陽縣融媒體中心)
民生,顧名思義要以人民的生活為出發點。民生新聞,可以理解為以人民群眾為主體,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群眾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報道,從而展現普通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為政府制定民生政策提供參考。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獲取信息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才能追隨時代的腳步,將真正的民生情況及時通過新聞報道的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顯得尤為重要。加之自媒體的沖擊,如何提高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成為媒體行業當下必須迫切考慮的事情。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自媒體的崛起、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能更快地推動民生新聞的發展。在媒體傳播形式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民生新聞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新聞來源于事實,民生新聞離不開民生。由于民生新聞的采寫方向以人民群眾為出發點,所以民生新聞要向民眾靠攏。但若想真正地將人民群眾的呼聲全方位表達出來,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對整個事件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還需要及時地對黨和政府的決策作進一步解讀,從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1]。融媒體時代,民生新聞依然還存在很多問題,具體如下:
目前,民生新聞多以“記者帶您走基層”“主播說新聞”等方式呈現,從而使得節目雷同的現象漸漸突出。基層融媒體在形式上不斷模仿學習上級臺的民生新聞內容呈現方式,在選題和策劃思路方面也很容易出現思維模式固定化、創意不新穎的情況,做出來的新聞作品也都具有相似性,難以做到獨樹一幟,極易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比如,在習慣了報道鄰里矛盾、家長里短等方面的民生新聞后,會容易忽略與老百姓直接相關的安全生產、產業發展、政策落實、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新聞。新聞線索方向單一、報道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都是民生新聞亟待改進的地方[2]。
傳統思維下的民生新聞通常是通過記者的走訪向觀眾展現新聞的事實,受眾所接收到的信息需要經過后期采編才能最終呈現出來,新聞傳播大多依托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隨著越來越多第三方平臺和自媒體人才的出現,以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生活中的新聞線索在出現的那一刻就能很快被用心的人捕捉到,并被迅速傳播出去,由此會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定的關注度。民生新聞記者在獲取到這樣的新聞線索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針對現下發生的情況進行調研,了解新聞事實的起因、經過、結果,只有深度挖掘“事實背后”的真相,才能使民生新聞更具有內涵。在這樣的傳統思維和創作需求的限制下,民生新聞的呈現相對會耗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當民生新聞報道通過媒介傳播出去后,或許受眾已經通過新媒體了解到了該新聞,這就會導致民生新聞熱度“滯后”[3]。
為了提升民生新聞的關注度,吸引受眾的眼球,有些民生新聞記者在進行短視頻創作和現場直播時,會對新聞事實的報道進行片面的表述,并加以個人角度的評判,使得新聞報道不真實、不完整,嚴重影響了新聞報道的公平公正和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比如:在易地搬遷過程中會出現住戶不滿意的情況,這時民生新聞記者若不經調查,就著急片面地將現場群眾的單方面意見傳播出去,這會導致新聞不真實,從而誤導大眾。這樣的報道中,記者沒有進行深度調查研究,也并未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在報道中沒有把握好語言表述的“度”和新聞報道的公正原則,結果就是使民生新聞顯得膚淺、片面,屬于嚴重的報道不實,違反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
不管時代如何變革,民生新聞都是很好地反映群眾生活、關注百姓情緒、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特有的新聞形態。從老百姓的視角出發陳述新聞事實,做好百姓的代言人,是民生新聞報道的真諦。融媒體時代,創新發展民生新聞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通過創新民生新聞,新聞媒體可以呈現出更完整的新聞事件,充分發揮自身在正確引導輿論方面的優勢,及時安撫群眾情緒,將群眾的呼聲反映出來,最終起到督促和推動問題解決的作用,提高群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比如:社會上在供電供熱、異地搬遷等方面存在民意糾紛的時候,民生新聞就可以作為群眾和政府部門兩者之間交流溝通的紐帶,既為群眾發聲,又把國家的政策和政府為解決當下問題所作的努力傳遞給群眾,取得群眾的理解;在為群眾服務的同時,也為政府作出正確的決策提供有效的參考,從而在更加和諧的輿論環境中進一步推動相關部門為大家切實解決實際困難和疑難問題。其二,通過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生新聞,如實反映當地獨有的風土人情、生態環境、政策扶持等,能夠為當地的正面宣傳添磚加瓦,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家鄉的旅游發展、產業投資等項目中去,讓本土化的民生新聞成為聯結內外的橋梁。例如,通過創新民生新聞欄目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宣傳當地的文化特色、生態建設,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家來當地投資創業,帶動本地就業。
新聞媒體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改變思維模式,對當下發生的熱點民生新聞進行創作,第一時間向大眾傳遞新聞,隨后及時跟上后續報道。具體傳播方式有三個:一是“圖文稿+微信公眾號/微博/App”,將現場圖片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發布到微信公眾號、微博、應用程序(Application, App)上,將鏈接及時進行轉發傳播;二是“短視頻+視頻號/抖音/快手”,對現場畫面進行拍攝,利用手機上的便捷編輯軟件對拍攝到的視頻進行簡單剪輯,向大眾說明現場情況;三是記者依托直播平臺現場直播,對現場情況進行實時解說。例如,2020年《新聞1+1》欄目報道的《農民工何時不再“憂酬”與“煩薪”》,此篇報道發布之前,央視新聞頻道運用現場直播的形式對最高人民檢察院年度懲治惡意欠薪新聞發布會進行了報道,真正做到了在第一時間節點及時發布重要信息,這也是記者改變傳統思維、優先運用新媒體平臺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新的嘗試。有了信息鋪墊,后續報道以發布會切入主題,從數據上分析討回的欠薪和檢察機關在政策上作出的努力,并對數據背后出現的新的問題和具體事例進行深入解讀,從而吸引著受眾持續關注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
民生新聞在傳統思維上一般都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事件的發展過程平鋪直敘進行闡述,這就容易使得新聞作品整體結構毫無跌宕起伏,難以調動受眾進一步探尋事實的積極性。為了彌補這一短板,新聞工作者在選題時就需要從細節出發,要避開大家都能想到的最普通的新聞線索,爭取挖掘出更有新聞價值的線索,這就是“立意要新奇”[4]。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從收集資料、審查來源、把握視角、分析受眾等各個方面不斷努力,最終選擇適合的、有意義的選題進行策劃。例如:糧食是糧農的重要經濟來源,是人類生存之本,是經濟社會發展之基,到了糧食收獲的季節,“豐產豐收”是民生新聞必須把握的主題,但具體要從哪一方面切入主題,則關系著民生新聞要重點報道的內容方向。以群眾喜獲豐收為切入點,可以多多關注農民在收獲期間的忙碌身影、幸福笑臉,也可以延伸報道農業機械化作業給農民在糧食種植、收割等方面帶來的新的便捷;以鄉村振興作為切入點,則可首先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調研,然后進一步對其采用的“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基地+農戶”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和集采摘、電商、市場、批發于一體的多種銷售模式進行陳述,最終回到實現“村集體與企業雙向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的正題上。以上列舉的兩類民生報道主題各有側重,也各有其報道的新聞價值,相較于只是單純報道“豐收季節農民忙”要更有深意,也更耐人尋味。
從受眾視角出發來感受新聞事實,所創作的新聞作品是最容易和觀眾在思想上達成共鳴的。這區別于之前記者出鏡、記者陳述事實的報道方式,更多的是在記者的引導下,讓被采訪人自己陳述事實,這種接地氣的作品更有說服力,更能吸引大眾的眼球[5]。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策劃呈現對攝像、制作的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在攝錄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被采訪人的表情管理、情感變化等細節,盡量將民眾更真實的一面展現給大眾。例如:在講述煤礦工人真實的工作與生活的節目中,攝錄人員可以注重拍攝記錄他們漆黑的臉和布滿老繭的手,也可以抓拍他們在領取工作報酬時幸福的笑臉,這樣就能將他們生活的艱辛和付出勞動之后獲得的收獲感展現得淋漓盡致。當這一切都能通過一個平凡人的自述呈現出來,就會讓越來越多的礦工感同身受,會讓他們的孩子、家人對他們更加感恩,也會讓社會上的人們對他們多一分敬佩,他們是光和熱的奉獻者,是值得大眾學習的勞動者,這就是共情帶來的震撼,也是民生新聞具有的良好的宣傳效果。
在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媒介已經由原來的電視、廣播、報紙等渠道拓展為更便捷的手機、電腦,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和各類第三方平臺進行信息共享、信息創作和信息發布。因此,民生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的傳播媒介收集新聞線索并傳播民生新聞,擴大民生新聞的傳播范圍。首先,打造民生新聞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利用現有的視頻號、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對其進行廣泛宣傳,讓受眾能夠隨時隨地觀看民生新聞。其次,增加民生新聞的現場直播活動,設置互動環節,積極與受眾進行互動,讓更多人在參與討論、建言獻策的同時,及時了解事實動態。最后,利用好第三方平臺的私信、評論等功能,廣泛收集并甄選大家提供的民生方面的素材,進行實地調研后通過民生新聞的輸出,向受眾呈現新聞事實,實現“受眾提供線索、報道反饋事實”的良性循環[6]。
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處于“風口浪尖”的新聞線索,對于此等熱點,也不乏吃瓜群眾在第一時間進行傳播,隨之而來的便容易出現為了所謂的“蹭流量”“漲人氣”而爭相評論的情況。在遇到此類事件時,作為新聞工作者,要用新聞人的職業素養,秉持新聞職業道德規范,把握好節奏,用專業判斷,用事實說話,不能隨波逐流,只為“快”而丟掉“原則”。如此一來,民生新聞作品才能和一部分渾水摸魚的作品區分開來,以達到正確陳述新聞事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效果。
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民生新聞工作者需要在新聞呈現形式、標題、傳播方式等方面作出相應的創新,但這一切都須以事實為基礎。在創新民生新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脫離事實的“標題黨”、為節目效果擺拍的創“新”等現象。作為一名記者,其使命是為公眾提供準確、及時、客觀的新聞,而不能為博眼球,只為創“新”。例如,央視新聞推出的《記者帶您走基層》中,主持人以體驗者的身份,帶領大家同步領略各地的文化特色,感悟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感。該節目本著挖掘鮮活信息、創新節目呈現方式、報道新聞事實的原則,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由此可以看出,讓新聞作品從整體上站得住腳跟,不為創“新”而“創新”,正是廣大新聞工作者需要學習借鑒和繼續努力的方向。
為了使民生新聞更好地貼近百姓生活,有些新聞工作者就將重點純粹放在個人的“小民生”上,這難免會出現關注過度、適得其反的情況。比如:憑著“百姓事 無小事”的初衷,將百姓個人的矛盾暴露在大眾面前進行調解,很容易讓當事人陷于大家的指點中,并不利于解決現實問題,還有可能會增加當事人的個人壓力,這就是民生新聞人文精神的缺失所造成的。民生新聞要“以人文本”,更應該體現人文關懷,向處于困境、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援手,用合適的報道形式幫助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融媒體開啟了信息時代的新篇章,媒體人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發生轉變。民生新聞工作者在提高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時,可以通過深入挖掘新聞事實,真實反映民情民意,并創新民生新聞的呈現形式,通過打造新媒體傳播矩陣,擴大民生新聞的傳播范圍。另外,記者可以從受眾的視角陳述新聞事實,切實做到感同身受,真切流露,使得民生新聞作品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如此一來,就可以逐步實現民生新聞的內容和形式創新,進而真正提高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