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英 郝 婧 李宗周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理解和批判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將媒介信息用于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能力[1]。大學生是新媒體最主要、最活躍的使用群體之一。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認知世界、表達自我的重要媒介;與此同時,復雜多變的媒介環境也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的調查與反思變得更加必要。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3年提出的“媒介與信息素養”框架中,將媒介素養簡單分為個人理解、分析和評估各種媒體形式的能力。換言之,應該圍繞理解、使用和評估等多個方面來考察當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為了更好地進行量化分析,本研究將媒介素養分為三個一級維度:媒介使用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媒介的規范傳播和使用能力。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在校大學生群體進行隨機線上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樣本989份。為了檢驗樣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問卷收回后,本研究使用SPSS軟件,采用KMO測試值和巴特利特檢驗對量表進行整體效度檢驗,并主要采用和參考克倫巴赫Alpha系數,針對三個一級維度分別進行了信度檢測。檢驗結果得出,量表有較高的效度和信度,本次問卷調查結果信度效度反饋良好。以下是本次問卷的情況匯總。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共有男生737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74.52%;女生252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25.48%,受訪者中男生偏多。本研究將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和體育學的學生歸為文科類,將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歸為理工類,本次受訪者中文科類樣本人數為468人,占比47.32%,理科類共計樣本人數為521人,占比52.68%。受訪者主要分布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級,依次占受訪者總數的28.92%、25.18%和40.57%。
在媒介使用能力維度,性別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使用媒介的目的和方式上。例如,“經常在各類電子媒介上分享自己對時事新聞及社會公眾事件的看法,或轉發相關信息”這一項目中,有77.2%的男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與僅有41.3%的女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形成較大反差。在“曾經參與或獨立制作原創視頻作品,并在電子媒介中發表”的選項中,這一差異也得到了進一步證明:僅有26.1%的男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而有54.8%的女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這說明男性大學生群體在媒介使用中更傾向于實用性,而女生則會更關注媒介的溝通和分享屬性。
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文理科學生幾乎在所有的媒介相關問題上都存在巨大差異。在對網絡的主動認知和行動方面,問卷數據顯示理工類的學生更加積極,也更加理性。例如,在“曾經參與或獨立制作原創視頻作品,并在電子媒介中發表”的選項中,僅有8.03%的文科類學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但有55.7%的理科生選擇了這兩個認同選項;在“獲取媒介信息時,傾向于只閱覽自己感興趣和需要的信息”一項中,僅有9.5%的文科類學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但選擇這兩項的理工類學生高達80.04%。
首先,在信息篩選能力方面,性別差異顯現得更為明顯。例如,在“獲取媒介信息時,傾向于只閱覽自己感興趣和需要的信息”這一選項中,僅有34.5%的男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而有80.6%的女生選擇了這兩個認同選項;在“信息的形式(如視頻制作是否精美、敘事手法、色彩等)并不會影響對信息內容的評判”選項中,有58.9%的男生選擇了比較不符合,而40.1%的女生選擇了比較符合。針對這兩個問題反饋結果的差異可以看到,相較于男性大學生群體,女性大學生群體在媒介獲取和篩選鑒別時注意力更加集中,更關注內容本身。在“當官方媒體和非官方媒體觀點相左時,更傾向于相信官方的正式通告”選項中,有34.1%的男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而有高達76.2%的女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這同樣說明,在信息篩選方面,女生的態度更為明確,更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其次,在對信息的辨析和批判方面,理工類學生也展現出了遠超文科類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當對網絡上某些信息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時,會關注信息的最初媒介來源,主動從更多渠道了解核實”一項中,選擇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的文科類學生僅占7.8%,而選擇該兩項的理工類學生達到了73.9%。
在媒介的規范傳播和使用方面,女生則比男生呈現出更加嚴格、堅決的態度。例如,在“關于是否認可依照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進行刪帖和屏蔽”的選項中,有20.6%的男生選擇了非常認同,有41.7%的女生選擇了該項;有69.5%的男生選擇了比較認同,而女生中比較認同所占的比例為38.9%;在“關于是否認可對于虛假內容以及不負責任的言論進行法律追究”選項中,這種傾向更為明顯,有66.6%的男生選擇了比較認同,而有55.6%的女生選擇了非常認同。
在“可以控制自己的媒介使用時間,不過度依賴網絡”的問題中,有高達71.6%的大一學生選擇了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在大二學生中,這一數值下降到了68.3%;而在研究生學生群體中,這一數值僅有40.4%。據此可以看出,隨著媒介化程度的加深,大學生群體對媒介的依賴程度是逐步提高的。
在“從未轉發過一段時間后被證實為謠言的信息”的問題中,大一學生選擇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的比例為93.2%,大二學生選擇這兩項的比例為79.9%,研究生群體選擇這兩項的比例為46.8%;在“在電子媒介中看到不正確或不理性的發言時,會理性地進行回復”一項中,大一學生選擇完全符合或者比較符合的學生比例為76.2%,大二學生選擇這兩項的比例為69.5%,研究生群體選擇這兩項的比例為48.9%。從這兩組數據中可以看出,伴隨著媒介的發展,大學生逐步形成了新的道德觀念。
盡管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受測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在宏觀層面表現出一種共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因此下文從媒介使用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和媒介的規范使用能力三方面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進行分析。
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群體對媒介使用的認知度較高。例如,在“遇到問題時,會主動求助于各類電子媒介,并且能夠熟練地進行信息檢索”一項中,有25.9%的學生選擇了非常符合,且有67.4%的學生選擇比較符合;在“經常在各類電子媒介上分享自己對時事新聞及社會公共事件的看法,或轉發相關信息”一項中,有13.95%的學生選擇了非常符合,且有54.1%的學生選擇比較符合。作為在互聯網高速發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使用媒介已經成為一種日常行為,大學生群體的媒介使用能力較強,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當代大學生認識、理解和參與社會的方式。
在本次問卷調查關于媒介信息真實性及信息來源的所設項目中,只有15.6%的受訪者明確表示經常會對媒介內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18.3%的受訪者表示當質疑真實性時會尋找信息來源;當媒介中廣泛傳播的看法與自己的想法不同時,只有13.8%的受訪者表示會堅持自己的看法,而有58.04%的受訪者在此項目中都選擇了“不確定”。
隨著媒介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空間中的信息數量呈幾何級增長,相較于傳統媒介中的信息而言,網絡空間中的信息的真實性更加難以保證。然而,電子媒介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在信息篩選的過程中,大學生群體理應保持高度的理性,但在本次問卷涉及信息篩選能力的問題中,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受訪者都呈現出一種較為茫然的狀態。
在對媒介信息的真實性評估及輿論操控方面,有81.6%的受訪者認為,在被廣泛關注的社會公共事件中,媒體報道的信息有所隱瞞,所呈現的信息并非全部都是真相;有76.1%的受訪者認為,在這些事件中,有境外勢力或利益團體控制輿論導向。同時,當官方媒體和非官方媒體觀點相左時,僅有44.8%的受訪者會相信官方觀點。
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在很多需要進行理性鑒別的場合,不能很好地對信息的正確性進行衡量,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斷。但同時,他們也有著對于媒介信息真實性的批判性思考,這種思考未必成熟,卻也反映出了在當前媒介的快速發展下,對于大學生受眾群體而言,存在著鑒別信息真實性的難題。
伴隨著媒介和技術的不斷發展,侵犯著作權、隱私權等一系列的行為也頻繁發生,媒介倫理與道德面臨新的挑戰。就本次問卷的反饋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群體具有極高的媒介道德素養。在使用電子媒介時,91.1%的受訪者在尊重信息隱私問題中選擇了完全符合或部分符合,88.9%的受訪者在尊重著作權上選擇了完全符合或部分符合,87.96%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信息發布可能對他人產生的積極或消極影響,89.3%的受訪者表示不會為了獲得流量而全然不顧消息的真實性。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群體在使用媒介過程中具有較強的道德感,這種道德感包含對他人的尊重和對社會道德的遵守,可以看作是現實社會中大學生道德素養和倫理觀念在網絡空間的映射。
同時,在針對違反公序良俗的不良信息的處理方面,87.7%的受訪者認為對不良信息的屏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對虛假內容發布者的追責方面,88.8%的受訪者認為應當追究發布者的法律責任。這也反映出在媒介信息良莠不齊的傳播環境下,大學生群體對完善媒介管理規范體系的期望。
媒介依賴理論認為,一個人越依賴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媒介在其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他受到來自媒介的影響也就越大。這種依賴具有雙向性,但并不是對等的依賴關系。由于媒介資源對個人的特殊性,個人受到媒介的影響更為明顯。針對大學生對媒介的高度依賴,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教育活動等幫助學生減少對媒介的依賴。例如,可以通過舉辦媒介健康使用講座、研討會等,教育學生有效管理媒介使用時間,避免過度的媒介依賴對學習和社交產生影響;通過開展“媒介斷舍離”活動,鼓勵學生定期進行“媒介斷舍離”,以減少過度使用媒介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組織各類社交和娛樂活動,幫助學生拓展社交圈子,培養豐富多樣的興趣愛好,減少對媒介的過度依賴。
媒介認知是指對媒介的理解和應用[2],主要包括掌握媒介的基本運作模式、對傳播主體和媒介信息作出判斷、個人應當具備和遵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底線,是衡量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重要指標,一般通過日常的媒介使用形成[3]。
大學生群體在媒介使用的過程中不斷接受著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沖擊,跟隨媒介的發展而更新知識結構、調整“網絡媒介需要”和媒介使用行為[4],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媒介認知體系,并逐步形成了新的媒介行為模式。高校可以通過開設媒介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媒介的基本運作模式、信息真偽辨別技巧,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真實案例,分析不同媒體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媒介的重要性和潛在風險。
長期依賴媒介導致的理性思維惰性使大學生群體難以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偽,面對互聯網上各類媒體和意見領袖發布的煽動性內容,容易被“帶節奏”,可能會發表不理性的言論、作出非理性的反應。鑒于此,高校應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教授給學生信息鑒別技巧、批判性思考方式,以及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冷靜的頭腦。通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根據熱門話題進行理性辯論的能力,激發他們對信息的多角度思考。
媒介化社會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媒介化,媒介不僅給人們下定義,還為人們塑造現實。在真實世界之外,媒介營造出了一個虛擬的且無限擴張的媒介世界,人們通過媒介來獲取對于世界的認知,甚至依據從媒介獲取的信息來指導現實生活[5]。具備實時性、互動性強等顛覆性特征的新媒體,正在使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巨變,大學生群體作為新媒體時代最主要、最活躍的用戶群體,更容易受到媒介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重新審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就變得尤為重要。高校要正視新媒體帶來的挑戰,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開展更有效的教育活動,使其能夠明辨“現實世界”與“媒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