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朋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在傳統媒體時代,主持人主要是承擔節目主持與信息傳遞的職責。他們依靠聲音將內容傳遞給受眾,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然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媒體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融媒體時代,傳播的形式和內容變得更加多樣和立體,受眾也擁有了更多參與的機會。同時,農業專題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正在發生變化,需要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
融媒體時代,對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再是局限于節目信息的傳遞者,僅負責引導和主持節目的進行,而是開始由“傳聲筒”轉向制作者,由單向傳輸者轉向引導互動者,由技術使用者轉向了解技術發展情況的技術追蹤者[1]。主持人只有找準角色定位,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轉型升級。
首先,主持人不僅要將最新的農業知識、政策及時向受眾進行傳遞,還要把晦澀難懂的相關內容進行二度創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受眾。這就需要主持人具備跨媒體傳播的能力。主持人不僅要活躍在傳統電視節目中,還要在多種社交媒體上進行內容傳播,通過視頻直播等方式實現從“大屏”到“小屏”與受眾互動,擴大影響力和觸達范圍,也讓受眾能更及時有效地獲得農業信息。
其次,主持人在融媒體時代需要更多地參與農業專題節目內容的策劃,與編導團隊緊密合作,共同探討節目主題、選題、編排等,提高節目的知識性、審美性、趣味性。主持人需要有創新思維和敏銳的觀察力,為受眾提供新穎、有趣且有價值的內容,真正做到貼近農民生活、走入受眾心里。
再次,主持人除了要做好傳統媒體的節目主持工作,還需要從新媒體平臺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對農業信息、政策進行深度加工和解讀,為受眾提供準確、可信的信息。同時,還要通過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積極學習農業領域的新技術、新知識,利用全媒體傳播渠道,使用智能設備優化節目制作流程,來表達觀點、引導輿論,提升傳播效果。
在農業專題節目中,主持人通過傳播信息、教育引導、宣傳推廣、促進交流和激發社會影響力等方面的工作,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主持人作為媒體傳播中的重要一環,要思考如何將農業專題節目真真正正地做到為農民著想,促進社會發展、國家富強,如何讓農業專題節目的傳播力“更上一層樓”。主持人要打破常規,不斷提升個人能力,還要創新節目風格,做有溫度、有創新意識、有較高專業能力的主持人。
在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中,通常是主持人單向傳遞信息,觀眾被動接收信息。然而,在融媒體時代,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逐漸擴大,傳播渠道、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主持人的主導性被削弱,受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日益顯著。如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自媒體,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在此背景下,如何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如何在當下眾多媒體中被受眾所選擇?怎么才能做出優質的內容?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現有的一些農業專題節目里,部分主持人仍保留著“自說自話、高高在上”的話語表達姿態,也沒有改進單一固化、僵硬死板的“播音腔”,在不同的場景中仍然采用同樣的停連、重音、輕重等播音手法,給人聽覺和視覺上的乏味感和疲憊感。對于農業專題節目來說,農民和城鎮居民是主要受眾人群,因此節目不僅要面向廣大農村農民,還要向城鎮居民展現鄉村之美,在全社會營造共同推進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但城鎮居民和鄉村居民由于地理環境、人文風俗及經濟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對農業專題節目的訴求也不同。所以,主持人應多方面了解不同受眾的收視需求,用心與受眾交流,為受眾著想,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另外,節目中會遇到受訪群眾面對鏡頭時感到緊張、不習慣在鏡頭前表達的情況,而部分主持人面對此狀況的應變能力有所欠缺,語言的親和力不夠,無法做到深入群眾、貼近群眾。因此,在農業專題節目中,如何講好農民的故事是節目的重中之重。主持人要把真心注入語言里,把感受融合到表達中,不能做一個只會見字出聲的表達工具。
新媒體時代,不僅主持人要面臨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還要與新媒體平臺上的網絡主播和自媒體人競爭。首先,短視頻平臺上圍繞“三農”(農業、農村和農民)進行短視頻創作的自媒體人不斷涌現,他們依托平臺賦能、技術賦能、產業賦能進行傳播,并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傳播力、影響力迅速擴散,受眾覆蓋范圍大、黏性強、忠誠度高,給傳統媒體的農業專題節目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與挑戰。
其次,受眾可以在手機端、電腦端隨時隨地用碎片時間觀看節目,但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傳播渠道多限于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傳播渠道單一,影響范圍有限,且在短視頻的沖擊下,農業專題節目的受眾被進一步分流。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視農業專題節目的轉型升級,節目內容的破圈,主持人的角色轉變等問題至關重要。
農業專題節目主持人需要傳遞鄉村振興戰略相關理論、農業政策、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因此需要具備豐富的農業知識儲備和較高的專業素養。然而,目前部分主持人農業知識儲備不足,過多依靠主觀分析,缺乏農業知識背景和專業素養,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對一些農業領域的名詞和現象的解釋容易出現錯誤。農業技術知識和相關政策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部分主持人在解釋相關知識和解讀相關政策時,有時不能將其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讓受眾更好地理解吸收,使自身的主持顯得不夠規范化、專業化,進而導致傳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影響節目整體的質量和傳播效果。主持人在節目中要積極宣傳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正確引導輿論,認真學習并準確傳播“三農”知識,讓受眾聽得懂、看得懂、理解得到。
農業專題節目的受眾大多是農民,因此主持人要了解農民的生活和需求,通過實地采訪和親近群眾,充分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他們當作一家人、好鄰居、好伙伴,深度了解其需求,才能在主持的時候更有“人情味”。例如,在《田園幫幫團》的一期節目里,主持人張夢路幫助農民移蠶,將幾十斤的柞蠶頂在頭上,農民笑著回應“你這樣頂上美得很”,主持人也熱情與之互動。這不僅增加了主持人的親和力,也拉近了主持人與農民的關系。只有做一名有溫度的主持人,用心拉近節目與受眾彼此間的距離,才能貼近群眾的生活,增強節目的傳播力、感染力。
融媒體時代,大量“三農”自媒體出現在各大短視頻平臺,收獲了較高的流量和關注度。這些“三農”視頻通過多平臺、多渠道傳播,給傳統的農業專題節目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傳統農業專題節目必須創新內容和形式,積極擁抱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主持人作為節目的核心之一,其主持風格、角色定位也需要轉變,要了解全新的媒介生態,全方位提升節目傳播效果。
主持人要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了解鄉村振興視域下“三農”自媒體的價值,開通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的賬號,并與傳統媒體融合,以構建媒體矩陣,圍繞“三農”內容進行節目制作。一方面,主持人要樹立受眾本位意識,了解受眾的需求和痛點,探索新穎的節目形式,增強節目的吸引力和互動性;另一方面,深入群眾生活,展現其生活日常,從不同角度宣傳鄉村振興戰略。主持人還要敏銳抓住當下熱點進行創作,將價值追求、人文關懷、社會需求融入其中,以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例如,主持人陳魯豫在《滇西小哥和她的伙伴們》中,基于自身的角度向受眾展現了云南大山深處的美麗鄉村。截至2023年7月31日,該節目觀看量達到了1 334萬次,收獲了較大的關注。
主持人要了解媒體深度融合,利用行業優勢打通全媒體平臺,搭建新渠道傳播“三農”。一方面,主持人的語言要生活化、口語化,打破平時觀眾對于主持人“不茍言笑”“高冷嚴肅”的刻板印象。例如,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在直播間與李佳琦組成了“小朱配琦”組合[2],朱廣權在此次直播中的話語富于變化,如介紹產品時認真嚴謹,講段子時詼諧幽默、妙語連珠。另一方面,農業類的知識比較復雜且枯燥,主持人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才能吸引受眾。例如,吉林市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楊賀然通過全媒體助農,在短視頻平臺上做起了知識普及,“木耳生長過程多久?蕨菜怎么炒好吃?榛蘑怎么吃營養價值更高……”楊賀然在視頻里語氣親切自然,不僅收獲了大量的粉絲,還讓鄉親們的農產品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3]。
首先,豐富的農業知識儲備是成為專業主持人的基礎。張頌在《關于一專多能的思考》中提到:“一專多能,一般是兩層含意(義),一是以本專業為主,兼具相關的若干專業能力;二是在本專業諸項業務中,有一兩項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4]”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更像一個‘雜家’,廣泛涉獵各個領域。要求看得多、學得多,會得也多”[5]。因此,主持人要深入了解農民生活,廣泛學習和仔細調研,掌握第一手材料,找到農民的需求和問題,如此才能更好地在節目中傳遞有用的信息。比如,在南方多種植甘蔗,而在北方普遍種植甜菜,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北方農民開始學習在北方種植甘蔗,但是在種植過程中,北方很多農民對于甘蔗的種植缺乏了解,這就需要主持人對于相關的農業知識進行普及宣傳。
其次,加強對相關理論和政策的學習是主持人提高水平的關鍵。例如,鄉村振興戰略涉及多個方面的政策,如農村經濟發展政策、農產品銷售政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等。同時,農業發展受到政策的影響較大,政策的調整和執行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利益。主持人了解并掌握農業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對政策有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在節目中為受眾答疑解惑,傳遞正確的政策信息。
再次,主持人要嚴格做好節目的把關人。“內容既可以成為關系連接的紐帶,也可能成為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墻’,人們通過自己或他人分享內容的品位、立場等來發現與尋求同盟軍,與此同時也在識別那些異己者,一些時候也通過內容之墻阻擋異己者。”[6]因此,主持人在節目中應當把握好媒介內容,避免與受眾之間形成“墻”,要向受眾分享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增進社會的凝聚力。
在農業專題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轉變是必然的,也是適應融媒時代背景的需要。只有不斷學習和進步,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主持人才能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發揮更大的作用,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