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盈,胡學儉,喬旭光,李大鵬
1. 山東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泰安 271018);2. 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處(泰安 271018)
長期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把培養教學科研人員作為目標,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成為研究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才市場的需求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各行各業對實踐能力強的專業研究生需求越來越大。與學術型研究生不同,專業研究生具有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以實踐創新培養為鮮明特征,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1]。近十年,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增大,面對這一龐大的專業學位研究生隊伍,如何搭建高效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國家行業產業發展源源不斷輸送高質量高水平人才,成為專業型研究生培養亟須解決的重點問題。
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是食品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方向,但是目前,大多高校該專業學位研究生還存在培養模式單一、產教融合程度不夠、實踐能力培養不平衡等問題,有必要對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探索,以滿足快速發展的產業對大量具有卓越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國外專業型研究生設立較早,美、英、法、德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專業學位發展,以職業導向或較強應用性的領域為重點,實踐創新體系的建設有較長的歷史,積累了較豐富和成熟的教學經驗,有力支撐其經濟社會發展[2]。近年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育人體系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培養形式,多所知名院校提出了符合自身辦學特點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3-5]。但是,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驅動下,實踐創新能力不強仍是我國專業型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大問題[6]。目前,制約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的因素總結起來主要有兩點:(1)課程體系過于傳統,教學模式老套,不能激發研究生主動學習的興趣;(2)產教融合程度不夠,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少,校外實踐基地參差不齊,管理松懈。
近年來,山東農業大學對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碩士培養模式進行了改革,系統調研和剖析了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踐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一核兩翼”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與育人機制(圖1)。專業通過與省內外有影響力的科研單位和企業進行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聯合培養,達到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突出的專業碩士人才的目的。筆者主要總結了山東農業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在碩士研究生培養方面的主要思路與相關工作,為食品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借鑒。

圖1 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碩士研究生“一核兩翼”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專業型研究生實踐能力提升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個途徑,其中,校內實踐創新能力提升主要靠高質量的實踐教學體系達成,構建適合校內實踐教學體系是提升專業型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課程體系的完善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兩方面。
提升課程體系中實踐類課程的比例是校內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2020和2021年度,對山東農業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校內和校外導師的調研,發現存在幾個突出問題:(1)實施傳統教學的課程占比較高;(2)企業家參與課堂的課程占比低;(3)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課程比例少。通過調查,明確了制約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碩士實踐能力提升的教學環節,學位點對2018版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進一步優化課程設置,提高了案例教學、現場教學、企業家課堂等課程的比例,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2020級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碩士研究生每生主修或選修了2門以上的實踐類課程,實踐類課程形成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碩士實踐能力提升的“核心動力”。
1) 在課程教學中貫穿“德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究生教育工作始終關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及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研究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專業建設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
2) 優化課程內容,加大實踐課程比例。通過對近5年的畢業生和2020,2021級在校生調研和分析發現,93%以上的畢業生和89%以上的在校生均認為現場教學類課程和案例教學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有幫助。針對調查結果,在新的培養方案制定和課程大綱修訂過程中,除了加大了實踐類課程的比例外,還在現有課程中加大現場教學和案例教學的占比,授課方式由傳統講解式轉換成現場觀摩、實地操作或案例討論式。2020版培養方案中“食品加工與貯運專題”“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專題”均增加了案例教學的比例;“現代果蔬保鮮技術”“功能食品加工技術”增加了現場教學的比例;“食品安全案例”“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新技術進展”“畜產品加工新技術”“現代果蔬保鮮技術”“糧油加工新技術”均建設了省級案例教學資源庫。
3) 提高行業企業專家課堂參與度。調查發現,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的課堂有較高的吸引力。專業通過修改部分選修或必修課的大綱,提高了校外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課堂教學的比例,同時設置了企業家講座。由于行業或企業一線專家參與的課堂更貼近生產實際、更生動、代入感強,大幅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4) 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或現場教學增加小組討論、多方辯論等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導師形成探究式學習共同體,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效率得以提升。
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應更加注重產教融合,運用好校內外實習實訓資源[7]。作為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兩翼”,院所實踐教學基地和企業實習實訓基地軟硬件的建設至關重要。大多高校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建設了各級實踐基地,但如何真正發揮“兩翼”的作用,助力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騰飛”是目前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專業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在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中的優勢,依托省級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所、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根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每學年安排學生進駐院所實踐教學基地,進行部分課程的現場教學和小組試驗。除此之外,鼓勵研究生在基地開展后續研發工作,進行科研小試和中試,院所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不僅增加了實踐教學的場景,而且為研發成果的轉化推廣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另外,學校本著開放辦學的理念,不斷吸納外部經費,和研究所、地方產業研究院等共建實踐教學實驗室,改善環境條件,更新實驗設備,高水平的實踐教學條件為高質量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可靠保障。
3.2.1 建立導師組聯合指導機制
“雙導師”制度的建立彌補了傳統高校專業型研究生教育實踐的缺失部分[8]。以校外院所或企業導師和校內專業導師為主體的“雙導師”制度,為一體化實踐平臺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動力,為學校輸出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山東農業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研究生在“雙導師”制度的基礎上,提出“高校-院所-企業”導師組聯合指導機制,校內導師必須是“雙師型”人才,即導師需要有從事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企業實踐或承擔過應用型課題的背景,年輕導師通過參加“百名專家聯百企”“科技特派員”等活動深入生產一線,在解決生產實際的過程中提高專業實踐能力,校內導師的選拔為專業型研究生從事實踐類科研活動提供了前提。校外來源于院所的導師需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在行業內任職5年以上;來源于企業的導師必須為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一線技術人員。專業根據研究方向組成“校內導師+院所導師+企業導師”指導小組,定期就該方向的研究生培養進行溝通和交流,初步構建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導師組聯合指導機制,該機制的實施可以避免研究生實踐教育環節流于形式,為高質量專業型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了良好的軟環境。
3.2.2 加大企業聯合力度,加強企業實習實訓基地管理
根據教指委《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基本要求》,專業碩士研究生校外實習實踐不得低于6個月。如何保證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行業企業能高效學習,提升實踐創新能力,除了高水平行業導師的銜接指導、院所實踐教學基地的助力,還需要校外實踐實訓基地作為保障。對在校生和畢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校外實踐在提升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中起著關鍵作用,但還存在基地建設參差不齊、實踐管理跟蹤不及時等問題。因此,還需要更好地規劃,加大學校和企業、院所和企業的聯合力度,拓寬學生了解企業、深入企業、增加實習實踐機會的渠道。因此,近幾年,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專業與企業簽訂實習基地建設協議,通過協議保證權責分明,明確實踐基地的任務、運行方式、考核評價方法等,規定學校和企業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各自應擔負的責任。另外,專業搭建了高效便捷的研究生實踐管理平臺,通過平臺有效實現教學、科研、管理的統一。通過以上方式,建成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穩定實踐基地,助力研究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目前,山東農業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學位點依托國家和省級食品龍頭企業在市場創新驅動中的引領優勢,在龍大集團、金鑼食品、潔翼流體等28個大中型企業建立實踐實訓基地,這些企業均有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相對健全的研發隊伍。研究生實踐實訓基地的建設既滿足了企業需求,為企業行業人才培養提供支持,又補充了專業學位碩士校內和院所實踐基地數量的不足,滿足了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
綜上所述,“科研院所+企業”協同高校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實訓體系,能充分發揮“兩翼”在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碩士實踐能力提升中的“騰飛效應”,把人才培養空間全面擴展到行業企業,有利于集聚校外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能力,推動產業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
實踐創新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點,也是區別于學術學位研究生的主要特征。通過對山東農業大學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學位碩士的專業課程建設、教學模式改進、科研活動思路轉換和創建多樣性實踐平臺的分析,希望能完善現有的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機制,進一步提升專業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專業從完善實踐課程體系、更新教學模式、提升院所實踐基地和企業實習實訓基地軟硬件條件等方面出發,為實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密切合作,產學研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提供參考模式,符合我國的改革初衷和滿足食品行業對高素質應用型綜合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