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軍,趙露,梁佳,潘昱婷
(1.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231;2.西安交通運輸學校,陜西 西安 710000)
石斑魚是我國名特優養殖魚類之一。海水石斑魚因其肉質鮮美和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其養殖在我國臺灣、海南、福建、廣東一帶較集中。石斑魚有一種眼疾叫蒙眼病,乍一看有點像人類的白內障,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時會導致魚兒失明,甚至死亡。
在海南省東方市某石斑魚養殖場內,養殖技術員發現養殖車間一批平均體質量為110 g 的珍珠龍膽石斑魚離群獨游,疑似患上“蒙眼病”。
檢查患病的石斑魚,發現其對外界反應遲緩,攝食變差,眼球突出,表面像蒙了一層白膜,嚴重的甚至其眼球壞死、脫落。患蒙眼病石斑魚病灶部位見圖1。

圖1 患蒙眼病石斑魚病灶部位
(1)從病灶部位分別取白膜組織和白膜內液體鏡檢,均未觀察到寄生蟲。
(2)采集病魚眼睛白膜的組織,在細菌培養基平板上劃線接種,經實驗室培養,也未見固體培養基有病原菌落生長。
(3)用手術剪剪下眼球白膜,白膜經結晶紫染液漂染10 s 后,直接放于載玻片上置于顯微鏡下鏡檢,觀察到疑似菌絲異物,經進一步檢查確認,屬于真菌的典型形態(圖2)。

圖2 眼球壞死組織上真菌菌絲及孢子囊
養殖池水質監測結果見表1。根據《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89),該養殖池塘氨氮略高,水質不佳。

表1 養殖池水質監測結果
在石斑魚養殖過程中,魚鰭基部、眼窩等處易寄生水蛭。養殖戶在殺滅水蛭時,除了利用藥物驅殺,還使用淡水浸泡的方法。經過淡水浸泡后,海魚體表寄生蟲紛紛脫落。
觀察到的菌絲屬于霉菌,未發現其他原因,排除細菌感染的可能。檢查結果顯示,眼球壞死組織上長有真菌,初步判斷蒙眼病可能由真菌感染引起。
發病魚僅在2 d 前泡過淡水,以殺滅水蛭,未使用特殊藥物。
該養殖池的石斑魚發病前投喂和吃料正常,餌料基本新鮮,故可能是浸泡淡水引起的疾病。建議停止浸泡淡水,用硫醚沙星0.1 mg/L 藥浴,每日用藥1 次,連用2~3 d,加以觀察。
從第2 日起,連續用藥3 d,每天上午用0.1 mg/L的硫醚沙星藥浴6 h,然后換成新鮮海水,保持溶氧量。經過3 d 用藥,病魚眼睛白膜基本消失(圖3),但還有輕微發白癥狀。

圖3 經過治療后蒙眼病癥狀
待病魚眼球部位白膜消失后,建議按上述方案再用藥1~2 次,加以鞏固。如必需泡淡水,一定要迅速,浸泡時間控制在30 s 內為宜,且浸泡頻率不宜過高。
當外界因素造成魚眼睛部位出現組織壞死,被寄生感染細菌、真菌等時,易造成蒙眼病的發生[1]。
文獻[2]報道,在體質量2 kg 以上的黑鯛、真鯛等親魚培育過程中,易發生蒙眼病,且發病率一般不低于5%,癥狀為單側或雙側眼部突出、發白。也有研究認為[3],海水魚眼部發白、疑似蒙眼癥狀是受弧菌和假單胞桿菌等細菌感染引起;鮮度差、質量低的餌料也可能導致魚類蒙眼病的發生。
(1)多數魚類眼睛缺少眼瞼的保護,僅鯔、鯡、鲹等少部分魚類具有脂眼瞼,適應在渾濁水中生存的魚類,一般視覺功能較弱,眼睛一般較小[4],而石斑魚眼睛較大,皮膚薄弱之處更容易被寄生蟲、病菌等感染。
(2)采用的淡水浸泡法,對去除魚體表寄生蟲有一定效果,但是僅憑肉眼觀察,難以把握度,泡淡水往往依靠經驗,經淡水浸泡后,易導致石斑魚死亡、眼球等薄弱部位壞死、眼球壞死之后感染細菌和真菌等,引發蒙眼病。
一是在捕撈、運輸、挑魚和換網時,應小心操作,避免魚受傷;二是使用新鮮餌料,飼喂增強魚體免疫力的保健類漁藥,可能對預防海水石斑魚蒙眼病有效;三是掌握淡水浸泡石斑魚的方法,謹慎操作;四是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