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俊奇,羅勇勝,楊雁,趙明旺,周康奇*,潘賢輝
(1.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廣西水產遺傳育種與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21;2.柳南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7;3.龍州縣彬橋鄉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 崇左 532400;4.融水苗族自治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 柳州 545308)
梨形環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俗稱石螺、螺螄,隸屬于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田螺科(Viviparidae)、環棱螺屬(Bellamya),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的淡水湖泊、水庫、稻田、池塘溝渠。螺螄粉逐步成為網紅食品,需求量和產量逐年提高,螺螄是螺螄粉的主要原材料,養殖前景較好。目前,稻田養殖環棱螺均采用“底播”模式,即將螺螄均勻撒入稻田中,進行人工飼養。該模式不僅無法有效防控福壽螺等敵害,且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從而增加水稻種植成本,導致種養效益不佳。
為實現螺螄養殖與水稻種植的和諧共作,廣西水產科學研究院開創性地提出在稻田里采用網籠養殖環棱螺的“籠養”模式,將水稻種植和環棱螺養殖分區域進行,減少福壽螺繁殖對環棱螺生長的影響,同時也保證水稻機械作業正常進行,有效解決了“養螺”與“種稻”之間的矛盾。現將“籠養”模式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選擇水源充足、陽光充沛、水質良好無污染、土壤腐殖質較多、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遇旱不干和遇澇不淹的爛泥田。
沿田埂挖寬1~2 m,深10~20 cm 的養螺溝,其面積不得超過稻田面積的10%。養螺溝內要求進、排水通暢,可實現流水養殖。稻田的進、排水口設置在養螺溝的兩端。進、排水管采用直徑為110 mm 的PVC 管,均設置呈“L”形,以方便調節水位,進水管口套孔徑為0.425 mm 的尼龍網。養螺溝為“養殖區”,只養螺螄,其余區域為“種植區”,只種水稻。
稻田保持5 cm 水位,每667 m2使用5 kg 茶麩,浸泡24 h,制成茶麩浸泡液,均勻潑灑,以消滅螞蟥、野雜魚、福壽螺及其他敵害生物蟲卵。
在水稻種植之前,結合耙田施入基肥,每667 m2施用腐熟的有機肥200~400 kg 和復合肥40 kg。
水稻選擇病害少、抗倒伏的本地品種。采用塑料秧盤育秧技術培育水稻秧苗。插秧行距30 cm,間距30 cm,每個插秧點插2~3 株秧苗。插秧時間為4 月上、中旬。
利用少量環棱螺“試水”,確認茶麩毒性已經消失,可布置飼養籠。飼養籠由塑料制成,為圓柱形,直徑52 cm,高10 cm,帶蓋子。飼養籠各面皆具方形網孔(邊長2~3 mm)。選擇活力足,殼完整的螺苗,規格約為0.1 g/顆,每個飼養籠放入500~1 000 顆,沿田埂每1 m 放置2 個飼養籠,每667 m2稻田可放置約100 個飼養籠。同時,在養螺溝里投放20 尾鯉魚苗和10 尾草魚苗。
適量投喂配合飼料、發酵飼料或玉米、米糠、豆粕、菜餅、花生麩、有機肥等。飼料用水化開后潑灑入飼養籠中,每次投喂量為螺螄總質量的1%~2%,發現飼養籠中如果有剩余飼料則暫停投喂。養螺溝中的魚類無須投喂,使其保持饑餓狀態,捕食福壽螺和浮萍。
如果福壽螺或浮萍泛濫,可將鴨子趕入田中進行捕食;如果絲藻泛濫,可人工撈出。禁用任何化學藥劑(如百草枯、草胺膦),以防危害環棱螺。
施肥要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可施有機肥或復合肥。水稻施肥分別在耙田、分蘗期、抽穗期施入基肥、分蘗肥和穗肥,必須嚴格控制在種植區的范圍內。不可使用尿素等碳胺類化肥。
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如殺蟲雙、三環唑、多菌靈、井岡霉素等。水劑農藥在晴天露水已干后施用,一般噴灑在水稻葉面上,噴藥時噴霧器噴頭朝上。粉劑農藥則在晴天露水未干時施用,噴在水稻葉面上。農藥只能在水稻種植區噴灑,不可進入養螺溝區域。
曬田時,緩慢降低種植區的水位至露出田泥,保證養螺溝的水位超過10 cm。
水稻收割前須將田泥曬干,這時養螺溝中有水即可繼續飼養螺螄,收割前將飼養籠移出稻田,即可進入收割機進行收割作業,移出的飼養籠可暫養于溝渠或池塘。一般7 月下旬即可進行水稻收割。
一般經過2 個月的飼養,螺螄可達到1.2 g/顆的商品規格,應及時起獲上市。起獲時,直接將飼養籠里的環棱螺倒出,可繼續投入螺苗,開始新一輪養殖,1 年約可養殖4~5 批。
在“底播”模式下,螺螄會遭遇到來自各方面敵害生物的侵害,比如白鷺、蛇、鼠、福壽螺、野雜魚、螞蟥、野生蝦蟹等,這些敵害生物或捕食螺螄,或搶奪餌料。近年來,許多專家研究了各種方法,均無法有效防控。“籠養”模式中所使用的飼養籠,可保護螺螄不受這些敵害生物的侵害,為螺螄及餌料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底播”模式下,為了不傷害遍布稻田的螺螄,耙田、插秧及收割等均不能使用機械操作,大幅增加了水稻種植的成本;另外,水稻為福壽螺的生長繁殖提供了便利條件,導致福壽螺泛濫,這些都嚴重挫傷了養螺農民種稻的積極性。“籠養”模式中,稻田被嚴格分為“養殖區”和“種植區”,水稻種植中農藥、化肥和機械操作等均不受影響,螺螄養殖的收益也得到保障,真正做到“一水雙收”。
“底播”模式下,遇到干旱、洪澇等天災時,無法及時搶收螺螄,養殖戶可謂束手無策。干旱天氣導致田水干涸,螺螄大量干死導致絕收;洪澇不僅會沖走部分螺螄,還會帶入大量福壽螺和野雜魚,從而導致養殖失敗。“籠養”模式中,遇到干旱時,可將飼養籠移至有水的池塘暫養,也可提前出售;而遇到洪澇災害時,則不必擔心螺螄被沖走,至于洪水帶入的福壽螺和野雜魚,在飼養籠的保護下,也不會傷害螺螄。所以“籠養”模式可以避免干旱與洪澇等天災對螺螄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