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平
(永靖縣農業農村局,甘肅 臨夏回族自治州 731600)
“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等國家部委頒布了《關于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緊緊圍繞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積極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2022 年中央1 號文件提出,要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穩定水產養殖面積,提升漁業發展質量。劉家峽水庫作為蘭州市、臨夏市、永靖縣、東鄉族自治縣的飲用水源地,飲水安全受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關注。大水面散養和網箱養殖快速擴張,給永靖縣人民群眾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劉家峽水庫生態環境的維護帶來諸多問題。現對水庫漁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劉家峽水庫位于黃河上游,周邊無工業污染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可以生產出綠色健康的水產品。年均水溫11.5 ℃,冬季最低4 ℃,夏季最高28 ℃,5—10 月平均水溫15 ℃。水庫內無水生植物,水體清澈,無污染、無異味,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根據202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甘肅省水產研究所開展的水庫容量評估報告,水庫水體為弱堿性,pH值為7.67~8.98,平均值8.52;ρ(溶解氧)為8.30~11.19 mg/L,平均值9.35 mg/L。水庫自然魚類以鯉、鯽、鰱、池沼公魚、鳙為主,還有黃河高原鰍、蘭州鲇、黃河裸裂尻魚、麥穗魚、似銅鮈等土著魚類[1]。
劉家峽水庫水面10 672 hm2,平均水深37 m,目前網箱養魚面積14.8 hm2,水面利用率0.14%[2]。網箱主要養殖鮭鱒和鱘以及少量鯉、團頭魴,年產鮭鱒約3 200 t,占甘肅水產品產量20%以上,是國內重要的鮭鱒生產基地,產值近億元。政府部門以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制定了《永靖縣水域灘涂養殖規劃》《甘肅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劃定了禁養區和限養區,并把網箱面積限制在養殖容量內。根據2020 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甘肅省水產研究所開展的水庫容量評估,該水庫養殖虹鱒總容量可達4 000 t 以上。同時監測表明,劉家峽水庫網箱養殖區總磷0.01 mg/L,總氮為1.13 mg/L,氨氮為0.082 mg/L,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Ⅱ類水標準,養殖區各水質指標平均值無明顯差異。但由于養殖量的增加和高密度的養殖,魚類病害發生率居高不下,給水生態環境帶來安全隱患。
大水面散養是利用天然水域和地理條件,為魚類提供自然的生長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干預,從而養出有別于池塘和工廠化養殖的水產品,是回歸原生態的養殖方法。其特點是養殖投入相對較少,管理粗放簡單,生長環境自然,綠色生態,且類似于野生魚類,符合消費者追求原生態的心理,并能夠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和較高的經濟效益。根據2020 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甘肅省水產研究所開展的水庫容量評估報告,水庫浮游植物中硅藻、甲藻、金藻,占總生物量的86%,浮游動物主要由枝角類、橈足類、輪蟲類組成,為增殖鰱鳙和池沼公魚提供了優質的餌料資源。近幾年企業承包水庫,采取“人放天養”生態養殖模式,不投料、不用藥,年產鰱鳙約100 t,燈光誘捕池沼公魚約400 t,產值約500 萬元。鰱鳙具有很強的過濾浮游生物的能力,鳙體質量每增加1 000 g,能夠把水體中32 g 氮、4.5 g 磷轉化為優質蛋白質。在大水面中人工增殖一定數量的鰱鳙,相當于把大量的氮、磷及其他營養元素轉移出水體[3]。但要通過這種生產活動維護生態系統健康,必須是在確定養殖容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體,把水體的營養物質轉化為優質水產品,從而達到“以漁養水”的目的。根據2020 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甘肅省水產研究所開展的水庫容量評估報告,該水庫鰱鳙年增殖量可達1 165.8 t,可固定磷6.99 t,能夠有效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
1996 年,劉家峽水庫在大水面水體中設置網箱,開始冷水魚高產養殖,以虹鱒、金鱒為主,后又引進七彩鮭、三文魚、鱘等,年產各類魚4 000 t,投入飼料超過5 200 t,已成為甘肅省最大的漁業水產基地。水產養殖污染物主要來自魚類糞便、投喂的飼料、魚藥殘留、養殖水體微生物等。網箱養魚帶來高收益的同時,魚類糞便、殘餌排到水體中,加上養殖密度過高,水體有富營養化傾向。但養殖區各水質指標平均值無明顯差異,表明網箱養殖對庫區水質影響較小,且水庫大水面散養鰱鳙、池沼公魚,有效過濾提取了水體中的氮磷,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水庫水生生物群落組成沒有發生明顯改變。
(1)隨著網箱養魚快速發展,劉家峽水庫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魚糞污染、藥物殘留和病死魚是主要污染來源。近幾年網箱養殖虹鱒成活率達不到80%,主要原因是病害較多,魚類苗種質量良莠不齊,鮭鱒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細菌性疾病時常發生。由于缺乏魚病診斷檢測技術,養殖戶盲目施藥,不僅給水體帶來污染風險,也增加了養殖成本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2)生產生活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增加。漁業監管部門和水產養殖戶制定了生產生活垃圾處理辦法,網箱周邊環境有了改觀,但從業者環保意識和養殖技術作為影響環境的要素之一,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差異性,不易監管和約束。
(3)人類活動、生活污水和魚類糞便污染等因素綜合影響,導致“拆除網箱”的呼聲激增,不僅阻礙了水庫網箱養殖業的發展,而且影響水庫生物多樣性,有悖于“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理念,甚至威脅到居民的飲水安全[4]。休閑漁業的發展也帶來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影響,人為因素和餐飲廚余垃圾增多。
(1)劉家峽水庫具有良好生態和豐富資源,是黃河上游一顆璀璨的明珠,科學合理地利用水資源,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在穩定現有網箱面積和產量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放養濾食性和雜食性魚類,大量濾食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優化微生態結構,有效凈化水庫水體。
(2)注重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鼓勵環保技術創新,支持綠色優質特色水產品的生產經營[4]。強化政策扶持,逐步將傳統網箱改造為具有糞污收集裝置的生態環保網箱,定期監測水質,并根據水質變化實施養殖量的動態管理,實現劉家峽水庫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3)充分利用大水面資源,適時人工增殖鰱、鳙、鯉和鯽,合理布局網箱養殖,既能改善水庫生態環境,又可以增加養殖戶收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符合國家新時期大水面漁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要求。
(4)積極保護土著魚類和水庫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似鲇高原鰍、厚唇裸重唇魚、花斑裸鯉等,數量逐年減少,已成為該水庫罕見魚種。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優劣的重要指標,保護土著魚類種群,打擊非法捕魚,不以經濟效益為先,適度開發利用,保留優良基因,對維護水庫生態系統平衡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籌措資金建造魚病診斷實驗室,提高疾病檢測水平和漁業專業技術人員素質,開展魚病防治技術服務,為永靖縣漁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