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星

2023年2月1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就即將出臺的新版《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發表講話。
3月3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批準新版《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以下簡稱《構想》)。新版《構想》是俄在對國際局勢和自身安全環境做出重新評估基礎上出臺的,明確了俄外交政策的國家利益、戰略目標、優先方向等。值得指出的是,“多極世界”是新版《構想》的核心內容,被數次提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推動構建多極世界一直是俄對外政策核心理念,確立和鞏固俄作為多極中的獨立“一極”地位則是俄對外政策的實踐目標。
迄今為止,俄羅斯共出臺過六個版本的《構想》,分別是在1993年、2000年、2008年、2013年、2016年和2023年。新版《構想》由六個部分組成,共包含76條要點。新版《構想》指出,俄奉行獨立、多方向的外交政策,該政策建立在尊重普遍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范以及開展平等國際合作的基礎之上。該文件強調,俄對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態度取決于對方的對俄政策是建設性的、中立的還是不友好的。
新版《構想》指出,同“友好自主的世界力量中心”、也即中國和印度全面深化關系,進行“對表”協調,對俄意義重大。
關于俄與西方關系,新版《構想》指出,俄希望維護與美國之間的戰略平衡,實現和平共處;消除來自歐洲和北約組織中“不友好國家”的安全威脅。新版《構想》強調,為推動世界多極化,俄優先任務是消除美國和其他不友好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迫使其放棄新殖民主義和霸權野心。
新版《構想》還提出,俄將繼續奉行睦鄰政策,深化與歐亞地區國家關系,加強與亞太地區、伊斯蘭世界、非洲、拉丁美洲等方向的合作,優先發展與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埃及、敘利亞的關系。
新版《構想》強調,人類正生活在“革命性的變革時代”,構建更加公正、多極的世界是大勢所趨。今年2月,普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世界必須改變,必須建立一個新的多極世界,而不能僅為美國的利益服務。俄“多極世界”戰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思想萌生、初步實踐、深刻調整三個階段。除了看到國際力量格局“東升西降”、世界經濟重心發展持續東移等客觀趨勢外,俄還認為,“如果有足夠多的大國聲稱世界是多極的,那么這個格局就會更快到來。”在俄對外戰略中,團結非西方的“世界多數”,增強推動世界多極化的國際力量,有利于“真正的多極世界”的產生。
1991年蘇聯解體后,新獨立的俄羅斯迅速改變對外戰略的價值觀基礎,徹底拋棄蘇聯社會主義外交價值觀,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大西洋主義外交政策,急切希望成為所謂“西方文明大家庭”的一員。時任外長科濟列夫提出,俄重要伙伴是“有著成熟經濟和民主的富裕發達國家”。然而,西方推動北約東擴等政策舉措,損害了俄利益,導致俄與西方“蜜月期”結束。面對冷戰后國際格局的轉型和自身實力的急劇下降,從保障和維護俄全球地位及影響力出發,其國內就外交政策進行了激烈辯論,形成不同的對外政策構想。以堅持俄國家利益、追求國際體系中領導地位為目標的多極世界思想孕育而生。起先,“多極同心圓”論在俄學界潛動。其內涵是世界是一個“同心圓”,“圓心”至少是三個“極”(美國、西歐和日本),或者是七個“極”(G7集團),而其他國家則處在“圓周”之上,俄的任務就是要從“圓周”向“圓心”轉進。
1996年,普里馬科夫接替科濟列夫擔任外長,他積極調整俄對外政策,摒棄大西洋主義,提出“多極世界”思想。普里馬科夫認為,冷戰結束后充滿沖突的兩極格局逐步向多極格局轉變,形成“多極世界”格局需要滿足一定條件,包括:針對北約東擴,提出不允許在舊的沖突地帶出現新的裂痕;針對美國把俄看作冷戰“戰敗國”,提出要摒棄“主導”和“被主導”觀念,冷戰沒有“戰勝國”和“戰敗國”;等等。
普里馬科夫提出的“多極世界”思想,很快被付諸實踐。在他的推動下,俄基本確立了在新興大國行列中代表發達國家和在發達國家集團中代表新興大國的復合型外交身份,騰挪空間顯著擴大,國際影響力也實現觸底反彈。1998年,俄外交取得兩大成果:一是以正式成員身份參與七國集團伯明翰峰會,從而形成八國集團(G8)。二是倡導建立中俄印三邊機制,開始重視與非西方大國發展關系,積極打造與新興大國的對話平臺。
2000年起,俄進入普京時代。直到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前,普京基本延續了普里馬科夫的多極世界思想。俄外長拉夫羅夫把以構建“多極世界”為核心的一系列外交思想統稱為“普里馬科夫主義”,歸納起來就是俄外交須堅持“非沖突性”“多元性”“實用性”三大原則。在這一時期,俄多極思想及實踐得到全面推進,復合型外交身份進一步彰顯。
這一時期,俄踐行“多極世界”思想有以下重點:一是反復強調世界多極化是大勢所趨。2000年版、2008年版和2013年版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明確把“推動世界多極化”列為俄對外戰略目標之一,強調國際秩序正處在向“多極世界”轉進的過渡階段。二是謀求建立相互依存型的多極格局。這一訴求的主要出發點是基于對21世紀初期全球化趨勢的基本判斷,即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世界各力量中心相互依存度顯著提升。三是加速推進歐亞一體化進程,夯實俄作為“一極”地位的戰略支撐。基于20世紀90年代推動獨聯體一體化的失敗教訓,俄調整區域一體化戰略。調整后的區域一體化戰略并未立竿見影,而是先后經歷了“歐亞經濟共同體”“俄白哈烏(克蘭)統一經濟空間”兩次失敗后,最終選擇以構建“俄白哈關稅同盟”為起點的新一輪一體化進程,最終啟動“歐亞經濟聯盟”。
此后,俄“多極世界”戰略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到2022年烏克蘭危機升級,俄與西方關系急劇惡化。2014年3月克里米亞并入俄后,美西方將俄踢出G8。2022年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俄與西方共同經營近30年的對話渠道近乎失效。烏克蘭危機深刻改變了1996年俄奉行“多極世界”戰略以來的外交邏輯和實踐,其復合型外交身份的基礎出現根本性變化。這樣的關系格局也在客觀上把俄推向“東方”或“非西方”。
在烏克蘭危機呈現長期化、復雜化的趨勢背景下,俄“多極世界”戰略出現新的調整,具體有以下內容:首先,實現世界多極化的最大阻力是美國對單極世界、全球霸權的護持。其次,歐亞周邊依舊是俄追求“一極”地位的核心支撐,但不局限于此。俄依托“歐亞經濟聯盟+”合作模式,試圖構建以該聯盟為核心,連接上海合作組織、東盟等其他區域性一體化機制,最終建成“大歐亞伙伴關系”。再次,俄不僅要繼續奉行多元外交路線,持續拓展對外戰略空間,而且還要聯合廣大非西方國家,與“世界多數國家”為伍,構筑全球反霸統一戰線。
新版《構想》進一步闡釋俄“多極世界”戰略。具體如下:
第一,國際力量對比加速調整為構建“多極世界”創造有利條件。在俄看來,當前非西方大國和地區主導國的競爭力不斷提高,世界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加速演進,這些因素都在推動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重構,國際關系民主化更是大勢所趨。
第二,“集體西方”是世界多極化的主要障礙。“集體西方”指的是以美國為首的“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集團及其附庸。在俄方看來,正是因為“集體西方”的霸權行徑,加劇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風險。
第三,俄在新版《構想》中提出構建“多極世界”的九大原則:國家主權平等,尊重各國選擇發展模式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接受國際事務中的霸權主義;在利益平衡和互惠互利基礎上開展合作;不干涉別國內政;國際法優先,拒絕任何國家的雙標行徑;在全球和地區層面的安全不可分割;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負責任的大國領導作用;堅持主權國家在支持國際和平與安全領域的主導地位。
第四,新版《構想》指出,為推動世界多極化,俄將致力于挖掘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潛力,增強它們的作用。
根據新版《構想》,俄將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發展雙方在各領域的互利合作,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相互支持、加強協調,以確保歐亞大陸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安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202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簽署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和《關于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兩份文件,為發展雙邊關系擘畫了藍圖。
當前,在全球性多重風險相互作用下,大國戰略競爭愈演愈烈,國際格局出現陣營化趨勢。相比之下,中俄走出了一條大國關系、鄰國關系的新路。中俄關系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此種國家關系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性質。中俄關系良性發展為穩定歐亞、穩定全球政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帶一路”與俄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是中俄在歐亞利益交叉地區為避免戰略對沖,實現利益交融,推動地區發展的理性選擇。能否順利推進“帶盟”對接合作主要取決于中俄兩國的戰略意念、戰略資源及戰略能力,以及務實合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