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蓮池小學 姜軼群
新課改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許多變化,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行為和習慣。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重要時期,語文具有人文色彩,對學生習慣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家庭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密切相關。語文知識包羅萬象,而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僅依靠課堂來教授語言的各種特點是不夠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將家庭教學作為整個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家庭指導和練習是小學教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的關鍵因素,家庭訓練好的學生擁有好的態度和習慣,而忽視家庭訓練的學生則可能出現嚴重問題。家庭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延伸,是語文教學的實踐場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系統、深入地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家庭教育。
小學語文課程有著明顯的人文特色,對培育小學生的人文品位和人文素質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小學語言中的很多人文理念是我國數千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中華文化的精髓,課堂時間很難滿足學生對人文知識和精神的需求,尤其是人文知識非常抽象,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使小學生很難通過教師的間接經驗全面掌握和理解。而家庭作為小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有著獨特的優勢。家庭習俗和規則會對小學生產生深刻影響,一方面,家庭作為“全民閱讀”的最小組織單位,可以通過積極組織有效的閱讀活動,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另一方面,家長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以獨特的方式有效指導學生學習人文知識,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實際,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而激發學生對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興趣,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
與其他課程不同,小學語文課程是綜合性的,包括語言、文學、歷史、科學和其他領域相關的知識。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發展尚未成熟,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主動性和興趣來彌補課堂的不足。小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度過的,主要是與父母在一起,節假日尤為明顯。小學生在家長的支持和引導下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探尋從未涉及的活動范圍,從而拓展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父母應將日常活動和日常話題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如走進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等;參加夏令營和郊游;觀看動畫片和話劇;寫日記;跟蹤訪問和跟蹤閱讀,讓語文學習成為小學生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通過有趣獨立的活動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愉快地學習語文。
語文課程非常注重實踐操作。小學階段,家庭作為學生的社交場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家長需要在語文學習上給予學生更多支持,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好的語文訓練。小學生很可能憑感覺和直覺學習所有科目,家庭教育在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語文是一個母語教育項目,學習和練習語言的資源和機會在家庭生活中隨處可見,父母有更多條件和機會讓學生更直接地接觸語言材料,在各種實踐中體驗和掌握語言的使用規則。
在家長的帶領下,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語文課外實踐活動。課外活動能夠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任意地方開展,如做飯時、看電視時、旅行時、過馬路時、坐公共汽車時等。家長要身體力行,有效解決學校課堂呆板和單調的問題。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機會,開闊學生視野,增強教學效果。通過實際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如讀書、寫作等,學生的語文素養隨著語言和邏輯思維的訓練得以提高。經過實踐活動,學生的其他素質也可以得到開發,這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及學生自身的長期發展尤為重要,學生與同伴分享的同時,可以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
父母的習慣和行為對小學生有很大影響,許多小學生過度依賴父母、不夠獨立,學習時沒有自己的想法,完全依賴父母的指導。小學課本中有很多獨立堅強的形象,如雷鋒、小兵張嘎、閏土等,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獨立習慣和行為,使其在正確的指導下獲得更多生活技能。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家里和父母一起閱讀《漢字集》,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班固的“漢書”;在課堂討論“實事求是”這個詞的含義,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觀察四個數字的大小變化,從事實中尋找真理,學生可以發現有的數字線條較細,有的數字線條較粗。在接下來的寫作課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引導學生和家長一起“折格子”,多注意“天和地”“左邊”“右邊”“尾注”和“正文”。學生自己做完后,不僅學到了更多漢字概念、筆畫規則和折格子的知識,而且在熟悉的教育環境中,增強了動手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行為。
父母從小就陪伴著學生,其習慣和行為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學生無論在表達方式還是行為習慣方面,都喜歡模仿父母。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語文教學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讓學生學會分辨是非,培養其良好的品德。家長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引導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和習慣。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對打架和說臟話感到好奇,為了糾正學生的不文明行為,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其尋找與文明有關的詞語,與父母一起練習,并用這些詞語造句。有些學生可能會找到“要”“覺”“改”“學”等字,然后組成這樣的句子:“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自覺尊重一切文明禮儀和行為。”“我們必須在學習文明禮儀和行為的同時,學習優秀的文化知識。”等。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鼓勵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如愛護環境、照顧老人、維護公共場所等。教師不僅要開展語文教學,還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作用和價值,幫助其養成文明行為和習慣,讓文明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喜歡學習、善于動腦、學以致用及科學的學習方法。家長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家長要有耐心,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第二,家長要避免說一些無用的話,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其模仿能力較強;第三,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專注于學習。
閱讀是發展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成績差的學生,要利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幫助其學會閱讀。首先,讓學生花一段時間閱讀一篇文章,并不斷提出問題,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其次,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其更快地理解文章。再次,家長應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段落和句子之間的聯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制定計劃并實現目標。最后,在挑選閱讀材料時,家長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狀態進行選擇。
鼓勵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如果使用得當,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小學階段,許多語文知識都需要記憶,但是教師的時間有限,難以對全班學生進行監督,因此家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如學生不喜歡被要求直接背誦,家長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表現和炫耀的特點,委婉地說:“我聽老師說你今天背會了一篇課文,媽媽都沒看到我家寶貝背誦的樣子呢。”以此鼓勵他們“炫耀”一下,不僅可以拉近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還可以便于家長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
但是家長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應重視精神方面的激勵。父母鼓勵子女的手段有許多,包括目光、笑容、口頭贊揚、豎大拇指、陪同他們去看比賽、走親訪友、贈紅花、畫五星圖等,必要時還可以給予物質獎勵。第二,鼓勵并非希望。家長要分清鼓勵與希望。希望是引導實用主義,不大可能激發良好的行動,但鼓勵是對已形成的行動的肯定,可以鞏固已獲得的成果。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要使用鼓勵而并非希望。第三,鼓勵政策要與思想教育相關。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有賴于成長時期良好的品德意識,在學生做了一些助人為樂的事后,父母一定要贊揚學生,讓其體驗到快樂和光榮的情感,逐漸形成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師與學生家長是獨立的,教師通常只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只要完成教育任務即可,學生只能學到書本上的知識,無法得到更多拓展和提高。但是,過分依賴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小學教師應定期與家長溝通,以掌握家庭教育進展,并幫助學生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很多父母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所以建立良性的交流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合理的溝通可以讓教師充分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便于進行下一步的教學計劃,也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掌握學生的語文學習時間,并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問題。例如,在學習漢字時,由于“鷹”“靜”“暖”等字筆畫較多,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家長需要密切關注和指導,在發現孩子書寫錯誤時,要及時糾正,并與教師溝通。只有這樣,家長才能真正理解漢字書寫技巧,從而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環境。
總而言之,家庭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和水平至關重要。家長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意識,履行自己的責任,掌握最合適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家長要與學校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學生更多的積極影響,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意識,使學生取得更大進步,受益終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