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
朋友的女兒上二年級,期末測評得了98 分,只錯了一道選擇題,題目是這樣的:
乒乓球隊有男生8人,女生4人。這些同學要租一輛車去參加比賽,租哪一輛車比較合適?在合適的車下面畫“√”。
答案有3個選項:5座、13座、18座。
孩子選擇的是18座,被判錯。
女兒沒得百分,朋友很不高興:“這道題這么簡單,你怎么就做錯了呢?正確答案明明是13 座嘛!要是不錯這道題,你就是滿分了。”
女兒不服氣地說:“我覺得我沒錯,就該選18座。”
朋友說:“男生8人,女生4人,8+4=12,這答案明顯是13啊,你為什么非選18呢?”
女兒的回應理直氣壯:“學校組隊去參加比賽,難道只讓這12個隊員去嗎?沒有教練、沒有領隊嗎?就按男女兩隊各1 名教練,再加1 名領隊計算,至少也要去15人,加上司機就是16人,13個座位的車肯定不行,18座車才合適。”
孩子言辭鑿鑿,讓朋友無言以對。
但朋友仍不甘心,悻悻地說:“你這是操閑心,管人家教練和領隊的事干嘛?人家再找輛車去嘛!你這是在考試,你考試得分就行,現在看看,2分沒有了!”
女兒說:“考試也得尊重事實啊!再說,明明一輛車就行,為啥非租兩輛呢?那樣豈不是浪費嗎?還有教練和領隊不陪學生一塊坐車,那豈不是不負責任?反正我沒見過這樣的老師,我的答案沒有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說:“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源于對現實世界的抽象,通過對數量和數量關系、圖形和圖形關系的抽象,得到數學的研究對象及其關系。基于抽象結構,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符號運算、形式推理、模型構建等,形成數學的結論和方法,幫助人們認識、理解和表達現實世界的本質、關系和規律。”
這里面有三層意思:一是數學來源于現實,與生活密不可分;二是數學高于現實,它將生活中的數和形抽象出來加以研究,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和規律;三是數學要回歸現實,解決實際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同時指出,數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抽象——從現實生活中抽出數和形。而學生的抽象能力形成是一個過程——一個從低到高、不斷增強、逐步提升的過程。
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剛開始接觸數學,抽象能力還不強,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定局限性。很多時候他們會把數學研究和現實生活“攪活”到一起,導致解數學題的時候,得出不合乎題目要求的“非常規答案”。
就像本文開頭的租車問題,有三個考點:一是考查“和”,8+4=12;二是考查兩個數大小的比較,13>12;三是考查學生對“最相近原則”的理解。因此,從數學角度出發,這道題的正確答案的確應該是13座。
而孩子所說的18 座的理由,從現實生活出發,也有理有據,讓家長覺得無可反駁,這是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凡事都有相對性,因此進行科學研究必先確定一個研究范圍,針對這個范圍內的事物進行研究。數學研究也不例外,也要先確定一個研究范圍,比如每道數學題都有一個研究范圍,只對這個“范圍”內的數或形進行研究。換句話說,就是在做數學題的時候,要讓孩子掙脫現實生活的羈絆,將研究范圍內的數或形與現實生活分割開來。
低年級孩子做數學題時之所以容易出錯,多半因為數學研究的“范圍”概念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受現實生活影響,容易將數學研究范圍泛生活化,直白一點說就是數學題目“圈定的范圍”與現實生活“分不開”或“分不清”。
就這道題目而言,其研究的“數學范圍”是“8 個男生、4 個女生和一輛車的關系”,沒有涉及現實生活中的“應該有”的教練和領隊,那我們就研究這12 個人如何乘車的問題,不用管現實生活中是否需要帶教練和領隊。孩子畢竟是孩子,要他們每次解題時做到“心中有界”,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界”的數學境界需要一個過程,這會隨著數學學習的逐步深入不斷提升,在這方面家長心急不得。
低年級孩子做數學題時“泛生活化”傾向還表現在視角偏移——將視角轉移到數學之外。比如,一年級數學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題:小明家里有5只小狗,小明領了3只出去玩,家里還剩幾只?
有個小男孩的答案是:小明太偏心了,為什么不領那2只小狗呢?
這樣的答案,閱卷老師肯定是不給分了。
但是從孩子的答案里我們不難看,這道數學題孩子是會做的,“為什么不領那2 只小狗”說明他已經會做“5-3=2”,只是孩子剛剛上學,對答題的要求、格式掌握不牢固,所以,雖然是在答題,但對小狗情有獨鐘的他們,一看見小狗,就會把試卷拋到九霄云外,只關心小狗,不管如何答題了。
以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6-10 的認識和加減法”一節中的情景圖為例。
我們讓孩子觀察情景圖,問他們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有的孩子說,看到了1名教師,1塊黑板,3個女生,3個男生,6張桌子,7把椅子。而有的孩子則說,1個女生端著洗臉盆剛進門,1 個女生黑板擦得真干凈,教師正指揮學生打掃衛生……
前者是數學信息,后者則不是。而我們教數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并從中抽象出數學信息。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孩子:“你觀察得很仔細,但現在我們研究的是數學喲,你看看端臉盆的女生有幾個啊?”
孩子說:“有1個”。
家長:“對,端臉盆的女生有1個。”
有人會問,這和前面孩子的說法有區別嗎?當然有區別。“1個女生端著洗臉盆剛進門”看到的是這個女生的動作,而“端臉盆的女生有1個”看到的則是“數”。
以此類推,“教師正指揮學生打掃衛生”,說明孩子看到的是勞動場面,我們可以引導他們說出“圖中有1名教師,有6個學生”。
低年級孩子剛開始學數學,主要任務不是教他們“算數”,而是教他們“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上數學課、看數學課本、解數學題的時候,要引導、指導他們從“泛生活化”中走出來,“拋棄”客觀事物本身,眼中只盯住數或形,只獲取相關的數學信息。每一次觀察,只觀察“研究范圍內”——如給定的情景圖或某道數學題,然后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用數學的語言來回答。
當然,幫助孩子解應用題時去除“泛生活化”的傾向,不能簡單化、一味強調“找數”或“算數”,一定要引領他們弄清數與數之間的內在關系,也就是所承載的現實中“物與物的對應關系”,否則就可能犯“船上有75 頭牛,32只羊,船長年齡是75-32=43歲”的笑話,避免孩子進入“解題就是對題目中的數進行運算”的誤區,難以把握數學的本質,使后續學習步履蹣跚,越學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