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第四中學 宿雅賓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立德樹人成了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人文學科,歷史課程不僅具有幫助學生明了過去,掌握歷史知識的功能,還應當肩負起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責任與使命。歷史教師應當在教學設計中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所蘊藏的家國情懷,推動學生形成基本的歷史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尊心等,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使其為了實現民族振興與國家富強而不斷努力。
家國情懷是一種人文精神,也是每一位青少年應當具備的重要品質。成才先成人,立人先立德,德育是“五育”之首,也是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而初中歷史教材中不乏一些具有深刻價值的歷史素材,只要教師能夠進行深入理解、正確運用,這些歷史事件、人物就能夠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深刻的影響,幫助學生將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同時,教師也應當在教學設計中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讓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學文化、在學歷史的同時學做人,將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踐行在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
初中階段,歷史學科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兼具思想性與人文性兩大特點。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學生能夠了解我們國家、民族的過去與現在,激發對民族文化、愛國主義情感的強烈認同,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此外,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能夠客觀、正確、全面地看待歷史史實,運用綜合的眼光看待人、社會、自然三方的關系,家國情懷是華夏子女愿意為國捐軀、奉獻一切的精神內核。在歷史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增加閱歷,讓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確且智慧的選擇,最終成長為適應社會需求的棟梁之才。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寶藏般光輝璀璨。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不少學生由于缺乏對歷史文化的深刻認知,而將其視為“過時的”“老土的”,既不尊重也不重視。作為歷史教師,應當肩負起教育的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讓學生能夠全面深刻地看待我國的歷史文化。基于家國情懷理念展開歷史教學,讓每一個知識點都蘊藏著飽滿的情感,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我國歷史文化的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貫徹修身立德的思想理念。
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教學難度較低、教學設計較為籠統,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對歷史中的重要元素進行細致的講解。歷史人物是歷史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歷史研究中的關鍵因素,在許多歷史人物的成長故事中,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深刻的家國情懷。同時,歷史人物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有些時候卻能夠推動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的進步,更能讓學生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理想抱負。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梁啟超的故事,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對于梁啟超這個歷史人物,許多學生的認知只停留在其戊戌變法中所做出的貢獻與努力上。然而,梁啟超也在“五四運動”中有所作為,寫出了《中國少年說》,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依然積極努力地宣傳新文化與新思想,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導火索的作用。通過梁啟超的故事,學生能夠深刻地意識到,家國情懷是一種信仰,它不僅體現在一個具體的時期與一個特定的事件,實際上,它應當貫穿一個人生命的始終,成為一面屹立不倒的理想旗幟。梁啟超希望看到國家的發展,希望改變國家停滯不前的狀態,所以才會一直致力于傳播新思想與新文化。國家強大與社會發展的背后都凝聚著無數中華兒女的努力與奮斗,而支撐他們前進的正是家國情懷。通過加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學生能夠更為清晰深刻地感受到家國情懷的意義與重量,致力于成為能夠報效祖國的棟梁之才。
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待提升,抽象能力不足,因此很難將課本中的歷史事件形象生動地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便極有可能會淪為一場空洞的說教,而多媒體設備的引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當前,互聯網上有不少關于歷史資源的視頻、圖片,也有著許多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歷史情境直觀具體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走進歷史”“觸摸歷史”“體悟歷史”,感受家國情懷在心中的激蕩。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 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教學為例,這一課中有“開國大典”這一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開國大典當日的實況錄像,增強教學活動的感染力,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開國大典的氣勢與盛況。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家國之情,使其生發出敬佩之心與自豪之感。
課前導入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然而這一環節卻常常在教學實踐中被忽略,不少歷史教師開門見山地開始歷史知識的講解,并沒有給學生生發出愛國情懷的時機。基于此,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展開深入的理解與挖掘,科學巧妙地設計課前導入,為教學內容做鋪墊,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家國情懷。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5 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的教學為例,不少教師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習慣于將甲午戰爭的歷史事件直接呈現給學生,然而這種教學策略只會讓學生對清政府的無能與甲午戰爭的失敗而感到嘆息,并不能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家國情懷。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先給學生展示康乾盛世我國大連旅順景色秀美、人民安居樂業的真實場景,再通過影視資料向學生展示旅順遭到侵略者破壞后“哀鴻遍野”的悲慘情景,還可以通過歷史短片幫助學生了解“旅順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通過前后的對比,學生無不感覺震驚、痛惜與仇恨,激發出愛國之情,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學習與努力讓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強大。
家國情懷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不是讓學生對我國的歷史盲目認同、全盤否定,而是要求學生能夠具備中國立場與世界眼光,在開闊視野的同時,用理解、包容與全面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能夠站在較高的格局上理性思辨,在回首過去的同時,也能夠放眼于當下、世界與未來。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4課《日本明治維新》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插圖觀察與材料理解,全面具體地感受明治維新后日本社會的多方面變化,并且深度思考為什么明治維新能夠幫助日本擺脫落后,發展資本主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地分析并評價歷史事件,并且讓學生將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對比,分析二者之間的異同之處。同時,教師也應當告訴學生,我們要愛國,但是不能故步自封、自以為是,應當善于學習對方的長處,將對方的優點為己所用,推動國家富強與社會進步。
綜上所述,在歷史課堂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之一。初中歷史教師應當肩負起教學與育人的雙重責任,明確家國情懷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與深遠影響,并且通過“深挖教材內容,豐富歷史人物”“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具體情境”“注重課前導入,滲透家國情懷”及“通過中外對比,升華家國情懷”等方式,讓家國情懷真正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