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教師進修校附屬第一幼兒園 林晨曦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主題活動、領域活動、生活活動等。主題活動是一種研究型的課程,是幼兒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自主學習與游戲的過程,通過預設、生成等系列活動使幼兒獲得均衡發展。生活化美術欣賞活動是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與需要,引導幼兒充分感受與欣賞藝術作品,收集生活中的活動材料,進而滿足幼兒“個性化”的表達與創造。本文倡導在主題背景下開展生活化美術欣賞活動,提倡美術欣賞活動回歸幼兒生活、貼近幼兒生活,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幼兒發現和感受美的能力,在創作中展現幼兒豐富多彩的生命張力。
目前教師在組織美術欣賞活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美術教育以本領域為中心,在教學中忽視了與其他活動的有機整合;其次,教師過于強調美術活動的技能技巧,忽視了幼兒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對美的感受,以及欣賞后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最后,過于重視幼兒作品展示,忽視了幼兒真正的興趣和需要。這些“教授式”的美術欣賞活動往往不能帶給幼兒美的享受和美的浸潤,反而會讓幼兒抵觸美術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教師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應重視幼兒為創造的主體,給幼兒創造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美術創作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師應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技巧。那么,如何走出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呢?教師要在主題活動背景下扎實開展生活化美術欣賞活動,激發幼兒主動感受與欣賞,積極地大膽表達與表現。
“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幼兒美術教育中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幼兒熟悉的人、事、物為內容,注重生活與美術的緊密結合,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鼓勵幼兒在欣賞中表達與創造,從而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凸顯生活化特征,實現生活化價值,讓美術真正融入幼兒生活。
將生活中常見的、幼兒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材料充實到美術欣賞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及同伴之間的相互促進,幼兒能聯系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在集中美術欣賞活動中提升幼兒審美,豐富幼兒對構圖的理解與對色彩的感知等經驗。
如何激發幼兒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感受美、享受美,發揮個性化的創造呢?如何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著手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呢?這就需要美術欣賞活動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回歸幼兒生活。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對自己熟知的環境、人物、事件的認知程度都不一樣,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要真正了解幼兒不同的認知水平及最近發展區,鼓勵其在活動中向往體驗、享受樂趣、樂于創造。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幼兒美術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必須通過一個媒介來實施,而本土文化資源作為“媒介”,能夠為幼兒提供獨特的藝術視覺形象,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運用本土資源,調動情感體驗。幼兒通過直接感知的方式認識本土文化,利用親子活動、研學活動等不同形式走進福州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等感受歷史古跡的傳承和發展。在直觀的感受與欣賞中,體驗本土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不同形態、不同色彩、不同造型。幼兒“浸潤”在本土文化中,積累多樣的審美體驗,從而調動幼兒對家鄉的喜愛之情,以及對家鄉文化的熱愛。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植物、房屋,感受到的色彩、空間等,就是建立在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上的。建新資源中蘊含不同年代的古厝與花卉養護與種植技術,是幼兒生活學習的重要資源。教師賦予了建新文化資源古厝和花材相結合的藝術教育價值,幼兒在用水墨畫創作建新古厝的基礎上,結合自然的立體花材進行創作,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作品,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通過作品構圖、造型及花材選擇的經驗,豐富創作表現形式,調動審美體驗與價值情感,激發幼兒創作欲望。
《綱要》中指出: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吨改稀分幸步ㄗh:和幼兒一起發現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賞美。
從指導性文件中可以看出,教師在組織美術欣賞活動時要準確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最近發展區,分析班級幼兒美術欣賞水平的現狀,搭建支持幼兒感受和欣賞美的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組織美術欣賞活動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走流程、教技能”的誤區,主要表現在: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常見教師收集大量的欣賞圖片,且一次性將全部圖片展示在幼兒面前,導致幼兒在一定時間內欣賞美術作品只是一閃而過,并未深入思考作品美在哪?作品有哪些特別之處?
教師要基于幼兒發展需求分析幼兒存在的不足,有效為幼兒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提供欣賞作品、教學形式、材料準備等有力支撐。筆者在本班開展“暢玩濕地公園”主題活動中嘗試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執教中發現幼兒對建新文化的認識及審美能力不足,首先,幼兒對建新文化有初步了解,但缺乏運用建新文化資源開展美術欣賞活動的經驗;其次,在審美能力方面,幼兒對以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畫面形式的創作沒有經驗。因此,將《花鄉古厝》作為欣賞內容,引導幼兒感知古厝水墨作品與花材相結合的意境美,鼓勵幼兒運用建新文化資源,發展幼兒的審美與表現能力,通過交流、欣賞、分享等形式,不斷激發幼兒表達對畫面構圖、造型的感受,不斷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材料是幼兒內化美術欣賞活動的創造支架,幼兒用自己身邊熟悉的生活材料,易于激發濃厚興趣和創作靈感。因此,回歸幼兒生活的美術創作材料,能夠滿足幼兒用不同的器官去觀察、探索與實踐的需求,促進幼兒創造性多元發展。在活動中,幼兒能夠以個人、小組等形式自由表達對美術欣賞作品的理解,升華對美術欣賞作品的情感體驗。
生活化的美術欣賞活動,皆在引導幼兒“浸潤”在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賦予的美好,從而在積極、主動的氛圍中愿意與同伴、教師交流,并大膽創造。美術欣賞活動主要通過引導幼兒充分感受、大膽表達與表現來實現,因此,投放什么樣的創作材料支持幼兒對美術欣賞活動中的表達創造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大班美術欣賞活動“花鄉古厝”中的創作材料來源于幼兒生活;主題活動“暢玩濕地公園”,教師與幼兒共同到濕地公園中尋找各種生活化材料,如樹枝、石頭、落花、落葉等,引導幼兒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盡情發揮創造思維,鼓勵幼兒在已創作的古厝水墨畫作品添加材料,表現對家鄉的熱愛。
根據藝術作品的風格和特征,構圖是組織一幅畫的關鍵因素,如同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印象。一幅協調、完整的圖畫能使人產生美的感受和舒適的感覺。涂鴉期(1.5-3.5歲)的幼兒基本沒有構圖意識,只是隨意涂抹。進入象征階段(3.5-5歲),幼兒在畫面上所畫的形象多起來,似乎用一種很隨機、很偶然的方式把物體安排在紙上,每個物體或每個人都畫成單獨的形象,而不注意物體間的大小比例,物體呈現的狀態也是飄忽不定的,構圖顯得十分凌亂。幼兒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可以體會造型美、構圖美,加強審美體驗、提高審美理解能力。
生活化的美術欣賞活動組織形式是建立在幼兒興趣基礎上的,需要教師靈活調整適宜幼兒的組織形式。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欣賞美術作品,在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創作,尊重幼兒大膽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情感體驗。以大班美術欣賞活動“花鄉古厝”為例,讓幼兒感受吳冠中山水畫的美,走進建新百年古厝,并嘗試用水墨畫和花材組合的立體形式來創作建新古厝。
1.審美感受。
第一,重視幼兒內在體驗。幼兒自主感知與情感體驗充分支持幼兒與作品的心靈對話,激發幼兒的藝術興趣。教師以描述性指導為主,比如提問幼兒“你在畫上看到了什么”,給幼兒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欣賞,讓幼兒暢所欲言,充分調動他們的觀察力、藝術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為幼兒提供審美感受的機會。幼兒在欣賞、交流中與教師互動,教師將美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幼兒潛移默化地運用美術欣賞基本藝術語言,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感受。通過自由討論、小組討論、集體分享的形式,反復感知、體驗。
2.表現創造。
尊重幼兒自發的、有個性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谟變耗挲g特點,創作前,教師啟發幼兒思考“你創作的建新古厝是什么構圖方式?花材想添加在什么地方?”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植物融入山水畫,去表現和創造美。在觀察中發現,大部分幼兒能夠運用欣賞活動中高低、疏密的構圖方式,運用植物的獨特性有目的地創作,體驗植物手作畫的美。
3.分享交流。
《指南》中指出:了解并聆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評價是支持幼兒鞏固、梳理創作形式及表現手法的方式之一,使幼兒更自信地進行個性化創作。通常采用師幼評價、幼幼評價、親子評價的方式,鼓勵幼兒從構圖、色彩、造型等方面分享和評價創造成果。
生活化美術欣賞活動需要教師在觀察、分析、尊重、理解幼兒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和體驗,積累藝術創作的經驗與素材。在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時,教師需要注重將欣賞、創作與幼兒已有經驗相呼應,適時生成藝術活動,給予幼兒創作機會,挖掘創作潛能。
當幼兒“沉浸”在主題活動“暢游濕地公園”時,濕地公園是幼兒生活里時常游樂的地方,且幼兒對公園內的動植物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師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生成回歸生活的美術欣賞活動“花鄉古厝”,充分調動幼兒圍繞“花鄉古厝”展開聯想,幼兒積極與生活化的美術創作材料進行互動,通過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創作形式,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升華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體驗。
教師圍繞《指南》的藝術領域目標及本班幼兒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美術欣賞活動目標,立足于幼兒生活經驗及實際發展水平,牢記幼兒是欣賞活動的主人,挖掘回歸幼兒生活的欣賞內容,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選擇貼近幼兒知識結構的欣賞內容,教師站在幼兒立場思考活動價值。將建新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本土美術氛圍,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和審美意義。
在信息拓展充足的過程中生成欣賞內容,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幼兒審美體驗。在用水墨畫創作建新古厝的基礎上,利用花材創作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作品,提升幼兒對構圖的新認識,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與價值情感。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要實現各領域教育的互相滲透,因此教師在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時,還要注意將其滲透在其他各領域教學以及兒童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皆課程,美術欣賞活動也不例外,它不是一次“獨立”的領域教學活動,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具有整合的教育理念,并將其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活動、生活活動、戶外活動等各類活動中。它也不是一次“孤立”的美術欣賞活動,而是承前啟后的幼兒藝術已有經驗的積累。教師播撒“美”的種子,通過一次次推助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支持并鼓勵幼兒表達對身邊事物的獨特見解。
在主題背景下開展生活化美術欣賞活動,將藝術活動融入幼兒生活,不僅有利于幼兒在生活中的學習與發展,還能助力教師提升個人業務水平,不斷修正課程整合觀。教師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讓美術欣賞活動真正發生在幼兒的生活里,滿足幼兒藝術欣賞活動的需求,與幼兒共同確定欣賞主題、共同收集創作材料,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與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