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城關小學 李迎蘭
伴隨學科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應用與落實,語文教育工作者對語文教學過程進行了完善和調整,其中閱讀環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開展閱讀教學能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與分析能力,是培養發散性學習思維的主要途徑。教師應在新課改政策應用的過程中探索創新閱讀教學的方法,而群文閱讀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將有關聯性的文本聯系起來,在對多篇文章的整理和歸納中增加對文章寫作技巧等特征的了解,以便切實掌握更多閱讀分析技巧。因此,教師應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在總結以往閱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創新閱讀教育模式,激發學生深入解讀教材文本的興趣,促進其語文學習技能的全面發展,實現學生閱讀質量與數量的雙重提升。
在小學教育階段,要想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需要先激發學生學科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主觀思想的驅動下能主動參與實踐學習活動,明確學科知識的本質,因此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開展學科教育的基礎和前提。而通過將群文教學策略引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借助新穎的閱讀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在提升學習專注度的基礎上增加文本理解深度,有助于激發深入探究文章內容的興趣,便于為學生后續開展更深入的閱讀探究奠定基礎。同時,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還可以依據對學生語文興趣點的了解設計個性化的閱讀議題,既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語文學習需求,又能挖掘閱讀學習潛力,使其在主動探究中完善思想認知和學習品質,有助于為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提供更多空間。
在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大部分語文教師普遍關注學生閱讀與寫作技能的提升,忽視了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使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始終處于緊張沉悶的狀態,不利于學生有效記憶與理解知識。而通過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能很好地彌補以往教育模式的不足,能借助不同主題將相關的閱讀文章串聯,便于擴展學生語文知識面,能在增加閱讀知識積累的基礎上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在現今學科教育體系中,群文閱讀的最大特點就是引導學生在自由積極的學習環境下探究閱讀內容,在實踐交流中強化學生語文素養。因此,能加深學生對閱讀核心主題的認知,能在分享和表達觀點的過程中挖掘閱讀文本的本質,便于整體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是建構語文課堂的前提和基礎。
在現階段,學科教育正處于教育轉型的關鍵階段,各學科教師普遍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探索建構高效教學課堂的方法,希望借此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而群文閱讀教學模式能將閱讀文本進行優化組合,能確保學生閱讀學習的有效性。在現今語文教育課堂中,群文閱讀主要指將幾篇文章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起來,使學生能在對比聯系的過程中加深對同類型文章的把握,全面提升閱讀理解深度,而群文閱讀內容的選擇是發揮閱讀教學價值的前提。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推進閱讀教學環節和提升教育質量,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內容時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應確保群文閱讀內容符合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特點,只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才能促進其能力的全面提升,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如果選擇脫離學生知識范圍的內容,只會增加閱讀教學的難度,加重教師語文教學的負擔。二是應以教材為基礎選擇群文閱讀內容,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核心目標就是建構高質量的閱讀教學課堂,如果偏離教材選擇學習內容,只會使閱讀教學形式化,不利于學生真正理解語文閱讀的本質規律。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本課主要講述一個老屋發生的故事,掌握利用語言描寫突出事物形象的寫作方法,發揮想象力預測下一部分會發生哪些故事,結合句子“老屋到現在還站在那兒,邊曬太陽,邊聽小蜘蛛講故事。”體會老屋善良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由于本課文章以故事性內容為主,因此教師應合理選擇群文閱讀文本,可以聯系本單元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等幾篇課文開展群文閱讀,這幾篇文章都是以描述故事為主要內容,在題材和體裁方面有較高的相似性,需要發揮想象力體會作者思維的發散。通過綜合分析幾篇文章,學生對故事類文本的寫作語言會有一定了解,能在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為完成故事文本寫作提供參考,使學生能準確梳理故事結構,增加對主人公形象的深入理解,便于更好地體會文章情感,確保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在現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無法準確掌握閱讀分析技能和閱讀理解切入點,是影響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也是阻礙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中應用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對教材閱讀文本的把握和學科教育目標的理解,合理建構閱讀教學框架,以閱讀框架設計為引導幫助學生積累語文閱讀的有效方法,以便發揮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教育價值,推動建構高效閱讀教學課堂。而在當前語文教材中可以發現,單元課文的選編都是以特定主題為參考的,為此教師在建構群文閱讀教學框架的過程中,可以以單元主題為指引,通過對單元文本的優化組合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并采用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的閱讀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理解能力。同時,在閱讀教學框架的指引下,教師在指導學生群文閱讀技巧時應注重保細節,依據學生學習狀態和思想認知的變化調整閱讀教學框架,使其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寫作結構與人物形象,增加學生對閱讀本文細節的理解深度。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為例,本課應了解盤古為避免天地合在一起,用身體進行支撐最終創造美麗宇宙的故事,著重分析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結合句子“他的汗毛變成了茂盛的花草樹木,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斌w會盤古的奉獻精神與人格品質。本篇課文的內容屬于古代神話故事,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以神話故事為基礎,引入本單元其他文章如《普羅米修斯》和《女媧補天》,以此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為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在開展以神話故事為核心的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用思維導圖或導學案的方式建構本課閱讀教學框架,引導學生利用導圖分別梳理幾篇神話故事的發展經過和結果,著重分析神話故事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對比中西方神話的差異。隨后教師還可以依據幾篇文章的共同點和閱讀理解的難點提出問題,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古代英雄人物形象的理解,體會文章語言描寫的精妙之處,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閱讀效率。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提出不同的教學問題,能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寫作順序的把握,有助于更快地記憶閱讀學習要點,能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提升閱讀學習效果,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從不同角度解讀教材文本,并結合自身教育經驗圍繞本文內容提出多元化問題,以問題為引導幫助學生把握群文閱讀的聯系性,避免出現閱讀教學形式化模式化的問題。但小學階段學生剛開始系統地學習文本閱讀知識,由于小學生家庭環境和思維認知模式的不同,其語言理解和歸納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在精心設計群文閱讀教學問題時,應考慮小學生個性特點的不同,提出與其接受能力和知識面相符合的閱讀問題,并確保群文閱讀問題的階梯性和層次性,使語文閱讀教學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推動深度學習課堂的建構。同時,還應從群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性角度思考問題的設計方式,確保教學問題不偏離閱讀文本的內容,使學生能更快發現幾篇閱讀文本之間的共性,促進學生學習思維拓展與語文素養的提升,以便進一步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成效。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為例,本課主要了解炎帝小女兒在游東海時不慎落水后化為精衛鳥,每日銜樹枝只為填塞大海的故事,掌握本課重點文言實詞和語法現象,結合句子“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體會精衛堅持不懈、勇于奉獻的精神品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精衛填?!返念}材特征選擇本課的群文閱讀材料,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引入教材內的文章如《盤古開天地》,還可以拓展教學視角,將《神農炎帝》《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等課外神話故事引入并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這些文章都是描寫我國古代神話故事的主題,其中隱含著民族精神和文化現象,以這類文本為主要內容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便于產生深入探究神話故事的動力,學生會自覺利用課后時間查閱相關資料。同時在閱讀講解過程中,由于這些文章都出自《山海經》,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精衛的身份是什么?通過聯系幾篇文章你能了解精衛填海的起因嗎?”以問題為切入點幫助學生確定分析神話故事文本的著手點,能培養知識遷移的學習意識。
在以往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教育方式和教學水平的限制,大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只能以文字符號為載體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對語言文字進行閱讀,以達成總體閱讀教學目標。這種教育形式雖能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內涵的理解,但容易引發學生畏難心理和抗拒情緒,不利于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和獨特性。如果在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基礎上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只能增加學生閱讀理解的負擔,會進一步加重語文教學的枯燥感,不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是導致語文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將信息化教學設備引入閱讀課堂中,借助豐富的群文閱讀教學載體,提升語文閱讀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積累更多有效的閱讀分析技巧,領悟閱讀同類型文章的切入點。同時,在應用信息技術豐富群文閱讀載體時,教師還應從仔細觀察學生閱讀過程,發現并解決學生的閱讀疑問,拓寬其語文閱讀視野。
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為例,本課應了解在鄉村五口之家共同生活的畫面,掌握用白描手法刻畫生活場景的寫作方法,分析詞作中不同人物的形象,結合句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與贊頌。在本課群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本單元《鄉下人家》和《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兩篇文章,通過閱讀同類型的文章加深學生對田園題材文學作品的了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記錄田園生活的視頻,并播放幾首詩詞的朗誦音頻,引導學生結合畫面和聲音想象幾首詩詞的意境,感受田園生活的舒適與自由。隨后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學生進行朗讀示范,合理把握詩歌朗讀節奏突出情感,加深對作者寫作心境的把握,借助豐富的閱讀教學載體,提升學生閱讀學習的體驗感。
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文章體裁和閱讀主題的不同設計多樣化教學結構,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群文閱讀文本,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結構,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從橫向角度看,語文教學結構包含閱讀教學目標、教育主題和教學手段等幾個相互影響的要素,而從縱向角度看,主要包含教學計劃、活動組織形式和時間安排等幾部分,因此教師可以綜合以上幾種教學影響因素進行群文閱讀教學結構的設計。同時,教師應參考學生語文學習基礎設計教學目標,并對閱讀教學各環節進行優化,強化學生對閱讀技巧和文本主旨的理解。
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貓》為例,本課主要了解貓古怪的性格特征和懶散的步伐,掌握用不同修辭手法描繪事物特征的寫作方式,分析作者描述貓可愛在哪幾方面,結合句子“它們是那么生氣勃勃,天真可愛!”體會作者對動物的喜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主題和選擇教學媒介三個角度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設計,利用多媒體呈現《母雞》和《白鵝》等幾篇描寫動物的文章,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幾篇文章動物形象刻畫的異同點,在閱讀中厘清敘述脈絡,以便達成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質疑與思考中把握文章敘述結構,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效率。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助于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是提高閱讀分析和文本鑒賞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用不同方式開展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注重提升文本閱讀質量,使學生能準確把握文章內涵,提升語文學習思維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為全面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價值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