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薇
[摘要] 激情追夢,是以“追求正向情感、激揚發展熱情、充滿夢想期待”為特征的積極心理,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追逐立德樹人成就“大國良師”夢想的價值體現。圓“大國良師”之夢,需要班主任在自己和學生的追夢過程中激揚正能量,激活內驅力,激發耐挫力。
[關鍵詞] 激情追夢;大國良師;班主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應優先發展教育。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師是基石的奠基者,育有德之人,需大國良師。“大國良師”是有大格局、大境界、大智慧的學問之師、品行之師。成為“大國良師”,是教育者們從實際出發,在中國夢這一大方向的指引下追尋的職業夢想。圓夢之路不會一帆風順,在追夢過程中,班主任不僅需要自己堅持正確的方向,激發成長的力量,保持高昂的心理狀態,還要引領學生從小樹立新時代遠大的理想,明晰高位的境界,堅定走實腳下的每一步,自覺應對現實的種種挑戰,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事業抱負、專業卓越,教育引導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激揚正能量,引領“追夢”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價值觀念在發生碰撞、沖突、迷失甚至嬗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對人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影響。如果教師不能主動、積極地對自己和學生加以引導,久而久之,人的負能量就會增多,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就會產生偏差,逐漸偏離“追夢”的方向。因此,需要激濁揚清,用正能量領航“追夢”路。當下,中國的正能量是指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富有影響力的正能量,可以影響周圍的人,使他們變得更加積極向上。在帶班育人過程中,班主任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激發正能量。
1.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有發現和感知正能量的能力。班主任首先要關注自身心理健康,主動學習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用穩定的情緒、積極的心態,讓學生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培養學生感受、發現正能量的能力。
(1)在家庭教育中,班主任要凝聚家校合力。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幫助家長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如,在班級舉行家長讀書論壇、沙龍,與家長共同探討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思考培養孩子積極心理品質的方法,引導家長學會表達,努力發現孩子的長處,讓家變得溫馨,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2)在個體教育中,班主任要給予每位學生積極關注。特別是當學生犯了錯誤時,班主任更需要主動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分析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耐心地引導學生從錯誤中發現成長,從不利因素中發現積極因素,對學生的教育既有底線,又有溫度。為了加深對學生的理解,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班主任需要搭建與學生溝通的平臺,可以用周記的形式和學生交流,還可以在班級設立“心語信箱”,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弱化負能量,讓學生“眼里有光,心中有愛”。
(3)在集體教育中,班主任要營造相互尊重、團結和諧的氛圍。除了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班主任還要結合班內實際情況,開設心理主題班會,開展團輔活動、課后拓展活動,心理情景劇等,帶領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體驗活動,在集體的學習中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2.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發達,現實和網絡中的信息魚龍混雜,未成年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值得反思的是,負面信息為何會在一些學生群體中流行?究其原因,部分學生沒有理想信念的支撐,目標迷茫,精神空虛,意志薄弱,讓這些負能量乘虛而入。因此,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辨識負面信息的能力,增強主動抵制低俗信息的意識,勢在必行。
(1)榜樣示范先行
班主任作為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應率先垂范,做學生的“四有好老師”,用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學識功底和真誠的仁愛之心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班主任要帶領學生從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中發現品行高尚、向上向善的榜樣人物。開展諸如“我身邊的榜樣”“感動班級人物”的評選,學習“新時代好少年”活動等,發揚同伴教育的力量;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前往當地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研學實踐,感受偉人烈士身上的無私奉獻和大無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夢想。
(2)理論學習強基
理想信念教育除了發揮榜樣模范的帶頭引領作用,更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強化理性認識。班主任可以通過與道德法治學科、歷史學科教師協作,將學科知識在班會課上進行適當延伸和拓展;在學校團委和少工委的指導下,開展團課、隊課、形勢政策課的學習;邀請紅色講師團講師和校外輔導員進班授課,讓學生深入、系統地進行學習,提高他們的理論能力和理性認識,更好地指導行動。
3.優化勞動實踐教育
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勞動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生活技能、增長生活見識,還能強健體魄、磨煉意志。學生在勞動中能體會到付出的價值和收獲的喜悅,體會到揮灑汗水的快樂。熱愛勞動本身就是一件充滿正能量的事,參與勞動本身更是創造正能量的過程。班主任應積極行動,在班級開展系統、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筆者曾經在班級嘗試以下做法。
首先,科學制定勞動清單。從家務勞動、班級勞動、社區勞動三個方面和學生商定勞動內容,制定清單。其次,家校協同開展勞動教育。通過“班級指導、家庭練習、校外實踐”的路徑,結合每個學生自身情況,完成清單內容。在每周一節的班會課中,班主任根據訓練的目標,通過現場演示、收看家長制作的示范視頻,教給學生勞動的方法。學生進行勞動實踐后,各方及時做好正向反饋和指導。再次,分主題展示。每月設立一個勞動主題,當月最后一周進行勞動分享展示,如自我服務類勞動、簡單的生產勞動、公益服務勞動等,在展示中分享成果、感受快樂。最后,評選班級勞動之星、勞動技能進步之星等,樹立勞動榜樣,深化勞動精神。學生的生活在勞動實踐中變得更加真實,人格更加健全,提升了對自己、對他人、對國家的責任感,對生活充滿希望。
二、激活內驅力,賦能“追夢”
追逐夢想需要動力,源自外界的能量不能持久、穩定,因此要激活、喚醒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了內驅力的概念,即在和環境交互中,個體自發產生的一種具有驅動效應的力量。一個人的內在驅動力有多強大,他離夢想就有多近。稻盛和夫把人分為三類:一種是自燃型,他們對某事保持巨大的熱情,百折不回,刻苦鉆研;第二種是可燃型,在榜樣、英雄等積極分子的影響下,自己的內心被點燃,然后去刻苦努力;第三種是不燃型,他們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最后一事無成。自燃型的人就是具有自驅力的人,他們前行的動力是自我激勵、自我要求,無論外界環境如何改變,他們始終不斷前進,他們有實現抱負和自我目標的信心,通過努力,既享受了樂趣,又獲得了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就。班主任自身不僅要在“可燃型”的基礎上向“自燃型”靠近,更要激活、點燃學生的成長力量,為“追夢”賦能。
班主任提升自我內驅力,最重要的是明確學習工作的目標。新時代的“教育三問”給了我們啟示和方向: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此,作為學生思想靈魂的塑造者,班主任要將“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和畢生追求。有了遠大目標,才能將工作變成事業,化任務為使命。那么,班主任如何喚醒學生的內驅力?
1.弱化外在獎勵
在《獎勵的惡果》中列舉了一個案例:圖書館舉辦活動,用讀書換取棒球卡、電影票,孩子們借書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集齊棒球卡。這種激勵的方式并沒有把孩子培養成為熱愛讀書的人,閱讀成為獲得獎勵的手段。弱化外在獎勵并不是不需要獎勵,而是弱化為了獎勵而作為的應激模式。適度的獎勵可以起到正強化的作用。例如,有的班主任重視儀式感,在學生獲得重大集體獎項后,讓所有學生在獎狀上簽字,極大地增強了班級凝聚力,激發了學生榮譽感和自我價值感;有的老師善用成長記錄,每天讓學生寫一條當天做的好事,并用文字與之交流互動,將簡單的表揚化為支持。這些方式給予學生正向反饋,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內驅力。
2.培養內在動機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種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自我決定論”。這一理論認為,要增加內驅力,培養內在動機,需要有三個條件:自主、勝任、歸屬,即可以自己掌握需要做什么、可以做自己有能力的事、可以和伙伴保持良好的關系。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和教育中要給學生自主成長的機會和空間,變“道德灌輸”為“問題引導”,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可控”。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所處的年齡階段,設置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的實踐活動、體驗性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可為”。持續深入開展班級文化建設,讓班集體在文化的浸潤下充滿平等包容、團結互助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可愛”。
3.進行生涯教育
“生涯”是人的生命成長歷程,人的生涯發展既是自然生命的成長過程,也是自我設計與創造的奮斗過程。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職業意識和創新精神、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啟蒙與教育有助于催生成長動力。班主任可以通過班會課、講座、沙龍、學科滲透等途徑,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認識自己的職業能力、明確自己的職業氣質、把握自己的職業個性,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特點、職業氣質,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以此激活、釋放生命前行的內生力量,喚醒生命的成長自覺。
學生內驅力的喚醒又能促使班主任獲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為教師成長、“追夢”注入活力和動力。
三、激發耐挫力,砥礪“追夢”
“追夢”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挫折,有的人面對困難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偏不服輸。真正決定人生格局的,是對待逆境的態度,是人的耐挫力。因此,要善于激發、培養耐挫力,為“追夢”之路保駕護航。
耐挫力指承受逆境和從逆境中恢復過來的能力。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意識到了耐挫力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激發,有時卻陷入了一些誤區。第一個誤區,認為激發耐挫力就是保持積極,把“堅韌不拔”變成“盲目樂觀”。過分強調保持積極反而減弱對挫折的反應。當一個人身處逆境,一味地暗示自己要積極樂觀,負面情緒就無法宣泄,問題不能解決,日積月累可能會走向對立面。第二個誤區,把“激發耐挫力”變成增加“挫折”。培養“耐挫力”并不是增加困難,而是學會在錯誤中吸取教訓,在逆境中進化,適應新的環境并尋找對新環境的控制感,以此應對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壓力和挑戰。激發耐挫力,班主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改變教育觀念
班主任應樹立正確的成長成才觀。在教育教學中盡量淡化輸贏,看重成長,引導學生樹立成長型心態。在教育內卷的大環境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往往有很高的期待,但是當評價標準變得單一,“我一定要做得比別人好”成為孩子的人生信條時,“輸”的重量就會被無限增加,孩子也會變得畏首畏尾、內向敏感。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屢遭失敗后,會逐漸喪失自我效能感,變得自卑。對此,班主任應從自身做起,轉變觀念,樹立多元的成長成才觀,將學生的發展看作一場場試飛,沒有輸贏,只有一次次的成長。將教育的關注點從學生飛翔的絕對高度,轉向體驗飛翔的動態過程,把每一次的挫折看作他們豐滿羽翼的契機。有了觀念引導,學生便會逐漸認識到,挫折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會接納挫折和挫折產生的負面情緒。
2.抓住教育時機
教育需要有恰當的時機,有時候需要及時解決,有時候需要耐心等一等。在挫折發生時,只要不涉及生命安全,就給學生留一點時間,讓他在受挫的情緒里面調整心態。在與挫折共處的時間里,學生逐漸獲得自我察覺和消化情緒的能力。教育并不是到此結束,還需要教學生如何應對,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反思問題和優化方法上,逐漸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
判斷教育的時機,需要班主任建立他人意識,提高應對偶發事件的能力,把握問題核心的洞察力,以及與學生溝通的共情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同樣需要班主任提升耐挫力,在一次次的失敗體驗中總結感悟、反思提高。
3.開展耐挫活動
耐挫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可以邀請專業的心理教師對學生開展耐挫主題的團輔活動,還可以發揮家校合力,開展體育運動。具有較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體育項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控力、耐力,磨煉學生的意志。例如,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跳繩打卡活動,根據自身情況,每天在家堅持跳繩并達到一定數量,自愿打卡,鼓勵學生記錄運動體會和心得,學期末對打卡數據進行總結和點評。學生在克服惰性和疲勞的基礎上會逐漸積累應對挫折的意志力和能力。當然,運動的項目可以多樣化,但一定教育孩子注意安全,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教師承載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師從事的與人打交道的事業,是一個生命去影響另一個生命,這就要求教師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要擁有大智慧。作為班主任,要堅守對教育的熱愛,拒絕功利,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寬闊的胸懷和扎實的專業功底,在助力學生激情追夢的基礎上做“大國良師”的圓夢人。
[參考文獻]
[1]辜偉節.造就“大國良師”:班主任強師建功新時代的價值取向——2023《中小學班主任》(班級育人)主題選擇的要義詮釋[J].中小學班主任,2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