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剛
摘?要:中美貿易關系是兩國雙邊關系的重要方面。影響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因素包括利益集團、產業地理、智囊機構、國會、美國的對華戰略等各個方面。本文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各種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做出了分析,以使人們對這一重要問題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便于使國內的相關部門和企業有更好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利益集團;對華戰略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20
中美兩國在資源、經濟結構及市場等方面的互補性,使得兩國經貿關系發展迅速,兩國互為雙方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美貿易關系已經成為當前全球最重要的雙邊貿易關系,在中美這兩個大國的雙邊關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受到政治、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本文就21世紀以來影響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幾種重要因素做出分析。
1?利益集團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影響
利益集團是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組織起來并一起行動的組織。美國利益集團數量、種類較多,在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中有著重要影響。主張自由貿易的利益集團主要有在海外有投資的大企業集團、轉口貿易集團、農業集團、進口商和消費者,而傾向貿易保護的利益集團有工會組織、夕陽產業利益集團、環保組織和意識形態組織等。利益集團主要是通過國會、行政機構、司法機構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施加影響。
利益集團影響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手段主要有直接游說、政治捐款、反傾銷訴訟及利用社會輿論等。此外,利益集團還展開多種多樣的院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在議案聽證會上發表觀點;二是面向公眾策劃專門的公關活動,向公眾宣傳自己的主張,以影響輿論導向,制造輿論基礎;三是邀請公職人員參加特定的公關活動,以此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四是利用公共傳播媒體為自己的利益大造輿論。
利益集團對美對華貿易政策的影響不僅包括對政策決策主體的影響,還包含對決策過程的影響。利益集團的組織能力也是構成其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比如,在關于對華最惠國待遇問題上,利益集團使人們的注意力從人權問題轉移到兩國的雙邊關系問題,從而推動了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立法。
當然,利益集團的影響并非沒有邊界,而是受到諸多限制:其一,受到法律限制;其二,單個利益集團的影響力受到抑制。
2?產業地理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影響
美國的產業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的特征,如交通運輸制造業集中于中央西北區,大豆產區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區,信息產業集中在硅谷一帶,油氣資源集中于得克薩斯州等中南部地區。美國對華貿易對不同產業利益的分配性影響,導致相關產業的對華貿易政策偏好。產生基于產業地理上的選區利益是美國貿易決策較為重要的動力之一。產業地理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可以利用美國產業地理政治的這一特征,盡可能地在美國擴大對華貿易的地理支持范圍,最大限度地減少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國內不同的區域要區別對待,加強與對華出口產業集中區域的經貿合作,而對那些對華出口敏感地區則采取必要的貿易報復措施,以增加對美博弈籌碼。
在美國,產業地理政治的核心內容是產業地理與國會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產業地理向國會施加政治影響力,并展開游說,以最大程度地影響國會的貿易政策;另一方面,國會制度也反作用于產業地理對國會的政治影響力。為了最大限度地對國會施加影響,產業有必要通過產業之間、產業與行業之間的結盟,以獲得最廣泛的支持。為了應對產業壓力,國會與行政部門、獨立機構展開互動。
3?智囊機構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影響
在美國,智囊機構或者智庫獨立于政府之外,又與政府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美國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也有著重要影響,如外交關系委員會、胡佛研究所、卡內基基金會、大西洋理事會、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等。智囊機構通過對國會議員開展游說、出席聽證會等方式來影響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制定。政府與智囊機構常常進行合作,政府需要智囊機構的智慧、信息、智力支持,而智囊機構則對美國的貿易政策制定產生了影響力。如在2000年,傳統基金會、布魯金斯學會、尼克松中心、對外關系委員會、蘭德公司等8家智囊機構就通過參議院的聽證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反駁反對者,支持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最終促使國會通過了這一議案。
4?國會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影響
國會在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制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國會影響對華貿易政策主要有以下途徑:
其一,通過法律或否決立法建議;
其二,批準國家條約,授權參加貿易談判;
其三,批準預算和撥款方案;
其四,對貿易政策進行評估、審議、監督和調查;
其五,通過舉辦聽證會、發表演講、在媒體上發言等方式左右公眾輿論,從而達到影響對華貿易政策的目的。
國會經常把美國對華貿易與政治問題掛鉤,傾向于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此外,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有重要影響,總統一般從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的角度來考慮對華貿易政策,還要考慮國會的態度,并對之施加影響。
5?美國對華戰略影響對華貿易政策
在對華貿易政策的演變中,美國的對華戰略對貿易政策具有支配性,而對華戰略是服從于美國國家整體利益的。
(1)1949-1972年,美國實行對華“遏制”戰略。這一時期,中美關系處于敵對和嚴重對抗狀態。美國不承認社會主義新中國,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把中國經濟隔離于資本主義世界之外。
(2)1972-1979年,中美關系恢復時期,美國立足于國家戰略,聯合中國制衡蘇聯,與中國緩和關系。這一時期,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轉向與中國合作和開放,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中美貿易開始迅速發展。
(3)1980-1989年,美國希望中國向西方全面開放,向資本主義世界靠攏。這一時期,美國的對華貿易政策以合作和發展為主題,對華的貿易管制相對寬松。
(4)1989-1992年,美國從對華實施全面制裁政策,到對華的“接觸戰略”,對華貿易政策的基調也從制裁轉向合作。
(5)1993-2000年,從“接觸戰略”到“全面接觸戰略”??肆诸D政府初期,對華貿易政策成為其“施壓”的手段;后期,合作和發展成為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主題。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
(6)“9·11”事件后的對華貿易政策,具有接觸加遏制、合作加防范的兩面性?!?·11”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美之間的貿易量飛速增長,對華貿易逆差使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為了消除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美國要求中國主動限制自己出口,以實現兩國貿易的平衡。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對華戰略立足于兩國關系同時存在競爭與合作,要求中國承擔負責任的領導角色。這一時期的對華貿易政策表現為施壓和摩擦增多,壓迫人民幣升值。
當中美關系總體上平穩時,經濟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相一致,貿易政策的制定更多考慮的是經濟利益本身;而當兩國雙邊關系出現危機時,貿易政策就讓位于其他政策。美國正確的對華貿易政策不僅滿足兩國之間的經濟交往,也有助于兩國在政治和其他領域內的合作。
以上只是對影響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各種較為重要的因素做了簡要的分析,由于篇幅有限,并未對這些因素展開論述,還有些因素限于篇幅尚未涉及,留待以后再作探討。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每一個因素均可獨立成文做深入細致的討論,本文將它們歸納在一起意在引起相關研究者對這一論題的關注、討論,因為這與中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企業走向世界都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胥麗.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政治經濟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93.
[2]梁碧波.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決定的均衡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00101.
[3]張繼民.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決定——政治經濟視角下的均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51152.
[4]劉建華.試析產業地理政治對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影響[J].社會主義研究,2020(4):107.
[5]李巍,趙莉.產業地理與貿易決策——理解中美貿易戰的微觀邏輯[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