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良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更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在素質教育和“雙減”政策實施后,道德與法治學科在授課過程中更加強調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守公德、懂禮儀、講誠信,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
一、樹立立德樹人思想的重要性
“立德”重在強調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樹人”重在強調教育的過程中要以人文本、以生為本,要用發展的眼光去感召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涉及思想道德修養、健康的心理知識,基本的法律知識以及一些基本的國情國策等,教學目的就是教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對初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通過“五愛”教育與學生的自我領悟相結合,力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優秀的接班人。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學科和立德樹人理念不謀而合,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以發展初中學生的道德修養為主,注重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那么學校在落實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時,就可以把立德樹人確定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本目標。道德與法治學科通過講解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道德和法律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科任教師必須要把立德樹人的理念貫穿始終。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最容易叛逆的階段,他們在思想和心理上渴望獨立,但是為人處世的經驗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情感豐富但容易沖動,做事欠考慮或者考慮問題不周全。這個階段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對他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道德與法治科任教師要及時而正確地引導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學會用愛國守法、尊師愛友、文明禮貌、樂于助人等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這是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更是國家選拔棟梁之才的基本要求。
二、立德樹人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轉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素養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自身素養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內容、方式以及整體的教學效果。立德樹人思想想要切實落到實處,科任教師要率先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意識。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科任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的以教材為本,以教師講解灌輸為主要授課方式,以學生的分數為目的,不顧及學習過程及情感價值觀培養的教學理念。教師要依據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注重道德與法治基礎知識講授的同時,充分發揮這門學科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要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長遠發展、終身發展考慮,要引導學生養成誠實守信、愛國明理、文明禮貌等優良的道德品質。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也要轉變“一刀切”的統一要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接受學生的差異,可根據學生的差異和教材不同,更新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引導學生各盡其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其次,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素養,并影響學生養成優良的品質。“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教師無論是知識方面的積累還是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都是缺一不可的,作為一名優秀的道德與法治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一定要達到一定高度,教師有“一片海”,才能給學生“一滴水”。其一,教師要有堅定的信仰,要緊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其二,教師知識儲備要廣、教學內容要新。唯教材、唯分數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忽視了學生品德素養的提升。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需要教師在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礎上自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要時刻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和身邊的一些熱點問題,然后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在授課的過程中融入一些相關的國家政策、法律法規、道德知識,進而讓學生在“新知識”的分析中,明辨是非,促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其三,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一致,身正為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熱愛自己的崗位,真心關愛自己的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善良和公平公正,只有教師擁有高尚、健康的品質,才能把握好“四個堅持”,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才能引導學生向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
(二)結合教材,借用多媒體拓展學生思維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中心參考物,但是學習不能僅僅依靠教材,特別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上呈現的理論知識有的言簡意賅,有的抽象難懂,不容易理解,教材中列舉的事例雖然典型,但是有的事例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在時間或空間上相距較遠,有時候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僅僅依靠教材對學生展開道德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不僅要依據教材內容,更要通過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擴充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或者近期發生的時政熱點通過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展示出來,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興趣和自我反省意識。例如,教師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除了教材上的理論和事例之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有關社會規則的短視頻:過馬路等紅綠燈、吃飯、就醫等都會排隊;尊老愛幼;走路、上下樓梯靠右行;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等。讓學生明白這些社會規則需要人人遵守,需要從自身做起,為大家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社會環境。為了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遵守社會規則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列舉一些反面事例,讓學生看看如果不遵守社會規則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如闖紅燈可能會發生車禍,造成生命危險;亂扔垃圾會滋生細菌可能會自食其果;走路、上下樓梯不靠右行有可能會造成擁堵或者嚴重的踩踏事件;公眾場合大聲喧嘩可能會遭到其他人的反感等。這樣一正一反事例的呈現,可以讓學生清楚遵守社會規則的重要性,遵守社會規則利己利人,一旦破壞這些規則,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后果。學生明辨是非、遵守社會規則,就能夠深深理解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可以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做一個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好學生。
(三)創設相關情境,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立德樹人思想的踐行不是看教師講解多么生動有趣,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看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的情感教育有多少可以內化。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設置相關的情節,并引導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讓他們在情境模擬中身臨其境地感受道德素養優劣的差距,進而引導學生能夠向善向美。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誠實守信》一課時,教師在講解誠信的內涵后,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誠信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設置情境,為學生分配角色,讓他們在情境模擬中感受誠實守信的好處和失信的危害。
情景一:甲同學借給乙同學一本書,說好一周歸還,并保證保護好書籍。一周后,乙同學按時歸還,書籍也保護得很好。隔了幾天,甲同學因為買學習用具需要五元錢,找乙同學借,并約定下午還錢。下午甲同學如約還錢,還送了乙同學一個小禮物。從此以后,甲乙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相互信任、互幫互助的好朋友。
情境二:學校組織學生情境再現《狼來了》和《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一旦說謊失信,將會帶來多么嚴重的后果。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列舉一些自己生活中發生的誠實守信和說謊失信的事件。在學生的不斷列舉中,他們會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生活中處處需要誠實守信,如果做到誠實守信,則是“得道者多助”;如果說謊失信于身邊的人,則是“失道者寡助”。這樣一些簡單又貼近自己生活實際的情節再現,都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四)組織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在課堂能說會道,在卷面上答得頭頭是道,更要督促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優良的道德素養,并時刻自覺地踐行陽光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的人說了但并不一定做,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不是表面的“說”,而是實實在在的“做”。只有在現實生活中踏實做到遵紀守法、尊老愛幼、明辨是非、誠實守信、文明禮貌,教師的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才能見到實效。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維護公共利益》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公共利益,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理解公共利益需要每一位公民進行自覺維護,這不僅是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更是每一位公民的道德體現。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覺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教師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學校,深入社區或者社會親自體驗,進而引發學生的反思,促使他們養成自覺維護公共利益的優良行為習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打掃某一社區衛生,讓學生鏟除墻上隨意亂貼的小廣告,擺放雜亂的自行車,處理一些寵物的糞便等。在學生清理和整理的過程中,會深刻地感受到公共環境一旦遭受破壞,再想恢復原貌是非常困難的,而且耗時耗力,特別是在樓道堆積雜物,在樓下私自搭建雞棚、兔棚,在花園里私自圈占種菜等行為,嚴重地損害了大家的利益,甚至有些行為還存在安全隱患。經過學生的親身實踐,他們理解了公共利益需要大家自覺維護,如果僅依靠環衛工人打掃清理,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是無法得到保證的。由此,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行為,有時候是否會無意地破壞公共環境,損害他人、社會、國家的利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還有很多內容,都可以組織學生在實踐中進行體驗和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真善美的品質。在實踐中,學生通過自己的付出,才能體會到他人的不容易和提升自身道德素養的重要性,才能自覺地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并扎實有效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思想。
三、結語
總之,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是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連的課程,學生的道德教育不能是紙上談兵,還需要教師在理論和生活實踐中多方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滲透立德樹人思想不僅可以提升該學科的教學質量,還可以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教師在授課時應該轉變自身教學理念,把立德樹人的思想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努力提升學生素養。同時還要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情境再現,或者直接帶領學生走進生活中踐行立德樹人的思想,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帶領下,逐步從思想上重視道德素養的提升,在具體行動中切實落實道德品質的提升,有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初中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