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鵬程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充分考慮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利用分層教學法進行因材施教。本文從實際情況出發,對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提出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滲透策略,教師應從學生層次、教學目標、課堂層次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滲透分層教學法,突出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讓學生都能自由平等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這就需要教師打破傳統教學的片面性和固定性,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滲透分層教學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還能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發揮出自身潛能,提升整體學習水平。
一、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從理論方面來講,分層教學法是以學生的生理因素與心理因素為基礎,依據其中存在的差異對教學方法進行明確劃分,并以此為依據展開教學,教師也能夠對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進行針對性制定,從而逐層、逐級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
一方面,教師對分層教學法進行合理運用,不僅能改善小學語文課堂的活動形式,還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了解語文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從生理特點上來講較為活潑、好動,且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更樂于參加到趣味性較強、參與度較高的學習活動中來。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分層教學法,針對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在實踐中領悟到教學目標,并能夠在活動期間對正確、合理的學習方法進行了解和掌握,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教學工作中開發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念。維果茨基認為,學生目前所擁有的學科水平應和將來的學科水平聯系起來,并按照學生目前的能力進行教學活動,從而呈現出作業分層的教學態勢,滿足因材施教的學生需求。所以,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為學生下發學習任務與學習目標,并布置難度與復雜程度具有差異性的作業,學生依照自身的知識儲備完成作業,滿足他們自我價值的實現,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
另一方面,分層教學法還能達到因材施教的最終目的。分層教學法的本質,是按照學生所具備的基礎學科能力,將學生按照能力進行層次劃分,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并促使學生提高自主學習效率,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分層教學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認清自我,還能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對自身的知識領域進行不斷擴展,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小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分層教學法的認知度,明確分層教學的重要性,對班級內的學生要給予重視。雖然根據客觀情況而言,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會出現比較吃力的情況,但教師卻不能對學生進行差別對待,要對學生保持同等的尊重,可以利用談話溝通的方法去了解學生,從而幫助他們建立屬于自身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二、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缺乏一定的引導性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因為過于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自身的引導作用。分層教學法的核心就在于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層處理,但因為教師沒有有效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導致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時往往是以分層主題為指導目標,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指導方向,這種情況無疑會影響到學生在分層教學中的探究有效性。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會根據分層教學法的指導,將課堂的教學任務進行分層設計,以此為基礎,引導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能夠自主開展探究學習活動。但是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往往只是向學生提供了探究任務目標,卻忽略了自身在分層教學中對學生的重要引導作用。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發展階段,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都較為薄弱,這些使學生很難獨立支撐起自主探究環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阻礙。
(二)分層教學法過于形式化
現如今,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分層教學法時,會出現過于重視形式的現象,沒有真正掌握分層教學的核心理念與本質。在這種情況下對分層教學法進行實踐,就會出現過于形式化的現象,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得到有效幫助,也難以發揮出分層教學法真正的機能與價值。比如,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一般情況下都會在課堂中對分層探究任務進行單一的、固定的設置,然后在固定的教學環節內指導學生自行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利用這種固定的、死板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會導致教師與學生始終存在較大的距離,不能有效針對學生動態發展趨勢設置學習計劃。教師應用這種一成不變的分層教學,會越來越不適用于學生日益增強的學習能力,并會逐漸失去實際的教育價值。分層教學法過于形式化的問題,是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迫切重視的,并要針對問題的具體環節尋找優化策略。
三、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學生層次分層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首先對分層教學進行應用滲透的環節就是對學生進行層次分層。教師只有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具體情況,并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良好把握,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切實滲透分層教學法。
第一,教師應保證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并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絡,對學生的性格、生活經歷、學習興趣進行充分了解,在對學生的基礎情況進行了解之后,再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層次分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學生的情況應是真實的、清晰的,保證學生能處于與自身適配的分層之中。
第二,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分層教學工作,并對學生下達合理的學習任務,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工作,能夠使學生的自我價值得以實現。
第三,教師應明確學生的具體興趣方向,并以此開展教學活動。另外,教師也應對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決,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適配學生的教學計劃。比如,教師在滲透分層教學法之前,應對學生的性格特征、課堂表現、語文基礎水平和大概的興趣愛好有所了解后,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由高到低分別為第一層次學生、第二層次學生以及第三層次學生。將學生進行層次分層之后,教師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要求第三層次的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進行掌握;第二層次的學生應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課外拓展;第一層次的學生在前者的基礎上,學會自主學習并舉一反三。在這種教學方式下,不僅能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法,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另外,因為學生的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教師應在一段時間后,根據目前的教學情況進行全體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將學生進行再次分層。這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為了進入到更高的層次中,學生會積極學習、促使自己進步。
(二)教學目標層次分層
學生自身掌握的語文知識多寡,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興趣愛好的形成。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同樣也要劃分不同的層次,依據學生的語文知識底蘊和學習愛好實現針對性教學目標分層,在這種情況下,能有效減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即便知曉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在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時,卻沒有進行分層教學,反而是將統一的教學目標實行到不同的學生群體中去,督促學生對著同一個目標進行學習發展。這種設定方式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來說較為簡單,所以,很容易導致第一層次的學生產生自負、自滿的心理,繼而心生優越,難以向更高的目標邁進。而對于第三層次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目標卻較為困難,往往因為長時間達不到教師設置的目標而心生沮喪,從而逐漸喪失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基于此,教師應綜合全面地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并滲透分層教學法,全方位制定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習《精衛填海》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情況進行分層教學。第三層次的學生應將關注點放在掌握《精衛填海》中的生僻字上,在此基礎上對課文當中的故事情節進行了解與熟悉。第二層次的學生,應在掌握課文字詞的前提下,將文章當中的核心段落進行整合,從而了解文章中蘊含的中心思想。第一層次的學生需要完成上述的學習任務,并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文章中蘊含的哲理與感悟談一談學習收獲。從整體角度而言,教師在為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時,需要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對教學目標進行調整,從而加深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力度。
(三)課堂層次分層
課堂上的層次分層主要表現在問題方面,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應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引導,活躍課堂氣氛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并在實踐中掌握課堂學習的主要目標。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底蘊與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收到與之相匹配的引導,從而進入主動思考的狀態,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達到提升語文學習水平的目的。比如,在對《草船借箭》這篇文章進行講解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在面對第三層次的學生時,教師可以問:“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哪部作品?可以分成幾部分?”面對第二層次的學生時,教師則可以問:“草船借箭的作者是誰?作者是按照怎樣的寫作順序來寫的?”面對第一層次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問:“諸葛亮具有哪些品質?你在這篇課文中學到了什么?”在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之后,教師可以接著追問:“這篇文章的中心段落在哪里?”不僅能讓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增強,還能有效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發揮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評價層次分層
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的地位極為重要。教學評價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成果的具體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完善而合理的評價,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能使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效改良,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法更能與學生相契合。基于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來辯證地進行評價,同時要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以達到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比如,在學習《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時,教師就需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學生能獲得有效的、全面的評價結果。面對第三層次的學生時,教師應對學生的課文研讀階段進行觀察,對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并采取鼓勵式的學習評價。面對第二次層次的學生時,應以表揚性評價為主,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優點予以肯定,但也要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確保學生的學習水平有所提高。面對第一層次的學生時,教師可以肯定并鼓勵學生的思考結果,但與此同時也應對學生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促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向著更高層次邁進。教學評價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以及教師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教學評價的分層教學,能有效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分層教學法,不僅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氛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分層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全面掌握學生的各項情況,積極帶動學生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距,按照分層教學法的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高,使學生的自我價值得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