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協同地理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改革——以西華師范大學為例

2023-04-29 00:44:03楊丹羅明良張斌林葉彬余宇首孫海寧
關鍵詞:學科教育

楊丹 羅明良 張斌 林葉彬 余宇首 孫海寧

摘 要:以西華師范大學地理學專業為例,從“一個理念、兩項原則、三項素質、四個一體化、五個關鍵點”出發構建了地理學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從“培養目標、學科立足點、隊伍建設、科研平臺、教學評估、政策措施”等方面落實了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的協同改革。研究結果顯示,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相輔相成,學科建設為研究生培養提供平臺基礎,研究生培養的成果為學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二者的有機結合將不斷推進地方高校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協同發展。研究結果為多維度提升地理學學科建設水平及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學科建設;地理教育;教育改革;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5072(2023)04-0431-07

地理學是研究水、土、氣候、生物和人等地理要素和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異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及區域特征的學科[1]。地理學是人類知識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2],是國家發展的法寶[3]。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地理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歷史使命。應當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和特長,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地理學理論體系、邏輯框架和學科范式,提升中國地理學科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的能力[3]。當前,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及前沿研究成果眾多,主要有地理學綜合研究、地表過程多圈層耦合與交叉研究;全球變化及其相關議題的研究,全球碳/水循環的觀測與模擬、生態系統演化及其服務功能,復雜地理空間時空多尺度數據整合與未來地球研究、全球決策,地理學與環境、健康等[4]。地理學研究內容的綜合性、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技術手段的更替性等特征給相應的研究生培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面對新時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以及地理學教育國際化、技術化、創新化的趨勢和要求,如何保障和逐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是地理學研究生培養單位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研究生教育是引領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增強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與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支撐[5]。加強地理學研究生專業素質、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對優化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結構與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5]。傳統的“課程教育-導師負責制”這種較為單一的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地理教育發展的要求。研究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研究生這一高層次人才適應21世紀的社會變革所應具備的關鍵素養[6]。具體而言,研究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求真向善和追求獨立與自由的品德、深度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能力、高階自主學習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使用先進科研工具的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以科研問題為線索的完善的知識結構等。具體培養途徑包括:促進研究生投身科研實踐,強化導師的意識和責任,改革研究生入學選拔方式,依據核心素養設計、開發研究生課程,加強思維及學習方法指導及閱讀經典著作等[7]。

早在19世紀初,美國地理教育界對研究生教育模式進行了探索,提倡培養研究生全面的素質、綜合能力,以提升其就業競爭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利用自身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充分整合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既強調以課堂傳授知識為核心的學校教育,又重視獲取實踐能力、實際經驗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形成了獨特的美國地理學研究生教育模式[8]。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明治年間,但其系統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具體舉措包括擴大教育規模、夯實教育質量,實施研究生院的重點化,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彈性化,教育研究環境的優化完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的靈活多樣化[9]。我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始于1978年,截止目前可將其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恢復重建期(1978—1985年)、調整發展期(1986—1998年)、深化改革期(1999—2012年)、內涵發展期(2013年至今)[10]。在此期間,清華大學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發展道路,具體包括堅持正確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明確高層次人才培養方向;改進選拔錄取機制、加強全過程質量管理、優化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加大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營造更適合人才成長發展的環境氛圍、促使研究生教育“學術更學術、專業更專業”等措施,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就業引導,讓畢業生在各行各業發揮作用[11]。此外,重慶師范大學從鼓勵教師開展專題教學,大力推動多師授課,定期開展學術報告,推廣SEMINAR并設置專門學分,支持資助教師開展研究等方面進行研究生教育改革。

西華師范大學創建于1946年,是一所學科門類齊全、辦學條件優良、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成果豐碩的綜合性大學。其中,西華師范大學地理學專業肇始于1986年,歷經地理學專科(1987—1990年)和本科教育(1991年至今),1997 年開始招收經濟地理學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2016 年獲得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西華師范大學地理學專業主要招收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在環境地理學、地貌學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研究領域形成了較鮮明的學科特色。在上述地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西華師范大學不斷探索、研究和總結,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同時總結了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協同改革的思路和主要途徑,以期為地方高校相近學科的研究生培養提供參考。

1 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

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前者是為地理學科發展而進行建設并且提升學科優勢,后者是對研究生進行學術與實踐培養。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水平是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和支撐,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及有效實現其整體協同發展是大學辦學成功與否的關鍵[12]。學科建設可以從教材、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工程、支撐平臺、學術論文與著作、專利與標準、科研項目與科技獲獎、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規劃。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導師通過指導研究生在學科前沿方面廣泛探索、在科學研究中不斷實踐與沉淀,終將產生推動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眾多成果。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之間相輔相成,學科建設為研究生培養提供平臺和基礎,研究生培養產出的成果為學科建設提供保障和支撐。因此,當前在制度設計層面,考慮了如何完善導師激勵機制,把培養研究生的質量作為激勵導師的依據,把研究生獲得優秀學位論文、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等能夠體現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指標,作為評價導師的重要標準[13]。但是,從研究生培養有效協同學科建設的角度看,部分措施的系統性有待進一步強化、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亟待研究地理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的共向發力的方式方法,不斷推進地方高校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協同發展。

2 地理學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

高等教育機構應當特別注意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根據學科性質和任務、科學設置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加強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日常教學過程質量監控和管理、以及導師隊伍與教學管理隊伍建設,提升高校辦學硬軟件條件,為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14]。西華師范大學在辦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學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具體包括“一個理念、兩項原則、三項素質、四個一體化、五個關鍵點”。

2.1 教學理念

秉承一個教學理念,即踐行立德樹人、以人為本,促成研究生成長成才,這一理念是對教育初心的堅守。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旨在作為人類教育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意義,符合人格和身心發展規律,尊重人權和發展選擇,完善了人類的生活和生命,并使人的身心自由、全面、穩定地發展。教育是成人之學,事關人的完善,是最直接的以人為對象的社會活動,彰顯著人性維度。教育初心便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堅守[15]。

2.2 教學原則

堅持兩大教育原則,即重構知識結構,補齊短板;加強分類引導,突出優勢。在培養過程中堅持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實施針對性培養。例如,在土壤侵蝕與生態修復方向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針對本科為GIS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培養過程中側重了加強基于GIS技術與DEM等數據源的坡地水土流失過程模擬研究能力的培養[16];對本科為地理學其他專業的學生,側重加強在水土流失與生態恢復、水土保持規劃等方面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培養。在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方向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方面強化其基礎知識和素養儲備,根據地理學核心課程開足開實相關專業課程;另一方面,根據其本科知識背景的差異,針對性引導其在GIS設計與開發、GIS前沿技術研討與應用、GIS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等多個方向中突出優勢。

2.3 素質訓練

研究生培養離不開扎實的訓練。地理學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強化三項科研素質訓練,即加強科研項目申報論證能力訓練、科研實驗方案設計能力訓練以及高水平論文撰寫與發表訓練。歷年來,研究生導師團隊一直堅持各級科研課題申報,特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報。在此過程中,研究生承擔文獻檢索、分類整理、研究趨勢分析、科技查新及參考文獻的初步撰寫,參與申報課題的可行性論證分析與討論,以便培養研究生科研項目申報論證能力。在導師科研項目執行過程中,督促研究生積極參與數據采集與整合、實驗設計與實施、結果分析與討論等諸多環節,以便培養研究生科研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施能力。科技論文撰寫是研究生展示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之一,截至目前,研究生已在Catena、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Remote Sensing、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Physical Geography、《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中國水土保持科學》等高級別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凸顯了研究生論文撰寫與發表訓練成效。

2.4 一體化培養

推進四個一體化培養。第一,統籌專業課程,使專業必修課程、選修課程、野外觀測技能、實驗分析與解譯技能形成一體化知識體系;第二,統籌導師隊伍,整合導師團隊研究方向,實施導師負責制及導師團隊指導一體化,可在一定程度解決研究方法多樣性、體系綜合性、手段先進性與研究生實際掌握技能不足之間的矛盾;第三,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及地方服務項目,糾正重理論素養、輕實踐技能的片面傾向,以實現科學素質與技能的一體化培養;第四,創造條件使研究生參與本科生實踐教學的設計與管理,加強其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及其與本科實踐教學一體化互動與實踐體驗。例如,在本科生“數字高程模型”課程實踐教學中,涉及到大量的水土保持定量分析方法,如局部地形坡度與坡向計算、地形起伏度與粗糙度分析、水文分析、徑流強度分析、LS因子分析等,在實踐教學中研究生承擔了實驗設計、實驗輔導及實驗報告批閱的部分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

2.5 把握關鍵節點

把握好五個關鍵點。第一,加強研究生初始階段的專業教育,引導其掌握研究生階段專業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提高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強專業認識迷惘期的引導與溝通,促其形成科學的專業認識和知識結構;第二,保障公共及通識課程、專業課程的教育質量,建設高質量課程體系;第三,大力實施研究生科學素質養成教育,通過地理論壇、名師課堂、嘉陵江講壇等廣泛開展學術研討,學習科學的文獻檢索、規范的讀書報告與科研論文撰寫,培養積極的學術交流態度、清晰的國內外學術會議口頭報告能力、良好的學術規范與行為禮儀;第四,不斷提升研究生實驗設計技能及結果分析能力;第五,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口。

綜上,通過地理學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西華師范大學地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得到了較大提升。其中,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的級別有了顯著提升,由之前以國內普通刊物為主逐步提升到以國內外公認高水平刊物為主;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得到了市場和學術界的認可;同時,我校地理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得到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的共同認可。

3 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協同改革的主要途徑

3.1 以立德樹人為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工作中心,須將立德樹人融入高等教育各個環節,確保高校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能夠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重任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7]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提到“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專業技能、學術訓練以及思想學習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工作中的關鍵角色,要落實好研究生教育“立德樹人”的工作目標,必須充分調動研究生導師的積極性及主動性[18] 。教育是一所學校、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建設發展的重要一環,立德樹人是教育中一顆必須扭緊的紐扣,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培養具有高尚情操、道德誠信和過硬專業素養的綜合應用人才。基于此,我校地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研究生不僅具有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充分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在實際工作中有一定能力,而且具有廣博的胸懷、明確的責任意識、較強的服務意識。為保障這一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我校從凝練學科特色、交叉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平臺建設、學科學位評估以及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生教育改革。

3.2 以凝練學科特色為立足點

地方高校在堅持走特色發展道路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學校的特色發展目標和定位,凝聚辦學特色作為立足點[6] 。西華師范大學地理學研究生教育始終堅持將學科發展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自然地理學專業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在環境變遷與全球變化、地表過程與地貌模擬等領域,研究地球表層自然景觀及其組成要素的特性、形成過程、動態變化和空間變異,形成了環境地理學和地貌學兩大特色研究方向;環境地理學方向主要立足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區域,圍繞古環境演化、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系統過程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探究區域地理環境演進過程與形成機制,在土壤發生與環境變化以及高寒區生態環境響應等研究領域逐步形成特色;地貌學方向主要聚焦土壤侵蝕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在西南干旱河谷典型區邊坡及溝谷形態演變與物理力學機制解析等方面形成了學科特色。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重點針對西南山地和丘陵區,發揮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遙測技術的優勢,探究溝谷地形建模及其不確定性、地學分析的尺度效應及機理、地學模型集成及區域適應性等,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DEM溝谷地形分析方面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學科特色。人文地理學專業則立足成渝雙城經濟圈和長江中上游經濟帶等重點區域,聚焦城鄉發展與空間規劃、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問題,探究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內在機制,在鄉村振興、城鄉統籌、精準扶貧、空間規劃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相關部門制定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持。

3.3 以多學科交叉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

西華師范大學地理學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專任教師29人,其中45歲及以下20人(68.97%),具有博士學位的26人(89.66%),教授14人,副教授6人;專任教師的學緣結構全部為外單位,短期海外進修教師3人。現有碩士生導師21人,其中自然地理學10人、人文地理 6人、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5人。三大學科師資隊伍具有多學科學術背景,在碩士研究生課程開設及科研指導方面均能實現多學科的深度交叉。在科研方面,自然地理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干旱河谷土壤侵蝕過程及影響因素、脆弱生態系統演變過程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草地生態學及全球變化以及土壤發生與環境演變等方面的研究。人文地理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聚焦區域經濟學、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研究。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溝谷數字地貌和測繪地理信息應用研究。在課程開設方面,必修課包含地理學前沿與熱點問題、3S技術應用、地理數學方法、自然地理研究方法與應用、現代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地理學內部三大學科縱橫交錯(圖1),在教學實踐中各學科課程深度交叉,促進了各學科全面均衡發展。此外,地理學與生態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之間有自然地理研究方法與應用、地理學前沿與熱點問題專題、環境地質研究方法等相同課程。學科交叉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多學科知識背景,形成整體性、綜

合性、合理性的知識結構,同時也有助于導師團隊的優化,從而推動交叉學科學位點建設與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的整體互動、相互促進、協同發展[19] 。

3.4 以省級科研平臺為基礎

西華師范大學地理學碩士授權點所在學院,擁有省級科研創新平臺——四川省干旱河谷區土壤侵蝕監測與控制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工程實驗室”)和丘陵地區土地資源統籌利用工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為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程實驗室的建設總目標為:建立先進干旱河谷土壤侵蝕監測與控制的研發試驗設施和應用技術研發機構;構建靈活有效的工作機制和穩定的長期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成果研究機制;培養結構合理、在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行業具有領先水平的創新團隊;建立對干旱河谷土壤侵蝕的持續監測,并監測技術和產業技術的供給;突破干旱河谷土壤侵蝕監測與控制瓶頸制約,提高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土壤侵蝕應用的有效渠道從基礎研究拓展到工程技術;搭建自主創新支撐平臺,逐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我校地理學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培養目標為研究生具有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和充分的實踐動手能力,成為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在實際工作中有一定能力的高素質綜合人才。由此可見,工程實驗室建設目標與我校地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此外,工程實驗室設立坡面侵蝕監測與調控、侵蝕溝監測與修復利用、生態清潔小流域整治三大方向(圖2)。這些科研平臺和研究方向為我校研究生培養提供了良好的依托,促使研究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和參與科研項目,甚至實現自己的科研想法,從而促進學科建設和發展。

3.5 以學科與學位授權評估為重要抓手

學科與學位授權評估是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過程的重要一環。第四輪學科評估綜合考慮師資力量、配套平臺、生源質量、培養過程質量、畢業生質量、科研成果質量、科研獎勵、社會服務、貢獻和學術聲譽等各個因素,以使得學科評估更加準確。學位授權評估是以學位授權點的培養目標、學位標準、師資規模與結構、師資水平、人才選拔、質量保證和教學支撐(導師管理、學風建設、教學平臺、獎助體系、質量評價)、發展目標以及改進措施等方面為主體進行推進。由此可知,學科評估和學位授權評估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研水平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將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同學科與學位授權評估相結合,以學科與學位授權評估為重要抓手,注重師資的質量,凸顯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促進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協同。基于以上努力和改革,我校地理學碩士學位授權點第四輪學科評估得到了教育部專家的一致認可,給出了培養目標及學位標準基本明確、科研支撐條件較好、招生選拔體系相對完善、課程教學和學術訓練體系初步形成、分流淘汰機制逐步推進的評估結論。

3.6 以戰略目標-政策措施協同為制度保障

為進一步凸顯優勢和特色,推進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協同改革,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的戰略目標。西華師范大學地理學科未來5年發展目標為:(1)在師資隊伍方面,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提高高端人才數量占比,逐步提升學科隊伍層次。(2)在人才培養方面,優化課程體系、培育精品課程;持續實施研究生優質生源工程,加強與高層次、高水平大學或科研機構的聯合培養,不斷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3)在科學研究方面,持續推動教師隊伍培訓、交流、訪學計劃,持續提升隊伍能力和水平,不斷強化地理學高質量成果產出。(4)在社會服務方面,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加強校地合作,逐步建設地方智庫,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與此同時,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期為地理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協同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科研、教學科研崗位分流制度,打通教學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合理核定各類崗位年均工作量,為教師隊伍潛心做好教學、科研工作合理減負。對于骨干教師,保障其從事科學研究的儀器設備、場所場地、師資梯隊等配套資源,配備必要的教學和科研助手;對于青年教師,發揮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引領作用,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工作力度;有計劃選聘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進行訪學或交流,為提升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和野外工作水平注入動力[20]。不斷提升師資隊伍能力和水平,通過兼職聘任、柔性引進、全職調入等方式引進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同時不斷充實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隊伍,逐步提升高水平師資比例。其次,持續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優化招生宣傳,鼓勵優秀學生報考,建立研究生優質生源基地,不斷提升優秀生源比例,逐步實現優質生源數量和質量雙提升;加強培養過程管理,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優化學位基礎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的梯次配置;在現有基礎上,結合研究熱點和服務區域的發展需要,動態調整培養計劃,關注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結合地理大數據及數據挖掘方法,設立相關研討課程和實踐課程;探索學位論文開題盲審制度,堅持學位論文雙盲評審全覆蓋,逐步提升學位論文質量;持續實施新生獎學金制度,激勵優秀研究生潛心科學研究;籌措專項資金,逐步完善優秀研究生訪學、聯合培養制度,力爭每年選派3~8人次進行聯合培養,并設立優秀碩士論文培育資助項目,逐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實現研究生學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選派優秀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鼓勵學生在“中國地理學大會”等全國性會議上做學術報告;建設優質實習實踐基地,創新實踐形式和內容。第三,凸顯特色,穩步提升科研影響力。立足于長江上游,以盆地、山地為特色,持續鞏固和建設環境地理學、地貌學、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現有特色方向,不斷提升其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學術影響力;培育人文地理學在自然資源領域的研究特色;創新合作研究機制,不斷提升教師參與高級別科研項目攻關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配套,培育和壯大特色研究團隊;加大科研成果產出,提高優秀成果獎勵力度;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知名度。最后,暢通校地合作途徑,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在建設好現有平臺基礎上,爭取新的校地合作途徑,并側重在區域空間規劃、測繪工程、防災減災、生態修復、資源調查等方面與地方行政部門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傅伯杰.面向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地理學[J].科技導報,2018,36(2):1.

[2] 傅伯杰.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J].地理學報,2017,72(11):1923-1932.

[3] 秦大河,張國友,宋長青,等.今天的中國為什么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世界地理學[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1):1-7.

[4] 張國友.當今地理學前沿和熱點問題[J].地理教育,2015(2):1.

[5] 李加林,林雄斌.地理學研究生專業能力提升與教研改革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41(2):125-128.

[6]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1-3.

[7] 趙蒙成.研究生核心素養的框架與培養路徑[J].江蘇高教,2018(2):50-55.

[8] 蒲陽,賞剛,鄭光輝,等.地方高校地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 (48):55-56.

[9] 史小華.九十年代后日本研究生教育發展改革及經驗借鑒[J].長春大學學報,2021,31(8):54-57.

[10]王梅,張琪佩,程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的變遷:基于詞頻統計方法和政策工具的視角[J].當代教育論壇,2020(2):83-91.

[11]楊斌.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0(21):16-18.

[12]李育林,陳漢能,劉書成.地方高校重點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協同互動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9(19):161-164.

[13]徐冠華.關于地球系統科學學科建設的幾點意見[J].科學通報,2017,62(30):3409-3412.

[14]張永莉,吳偉.地方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J].北京教育(高教),2021(8):19-22.

[15]閆廣芬,尚宇菲.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義及發展路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2):34-39+73.

[16]羅明良,陳濤,吳勇,等.中國GIS碩士點布局及研究趨向[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4):428-436.

[17]唐麗靜.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發展探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9):52-55.

[18]沈蓉,沈利榮,劉偉,等.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中立德樹人機制探究[J].科技風,2017(19):23-24.

[19]伊繼東,劉六生,段從宇.探索交叉學科學位點建設的特點和規律[J].中國高等教育,2016(11):57-59.

[20]魏文琦.高素質教師隊伍助力實現教育現代化[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6(11):13-17.

Collaboration of Geograph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A Case Study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YANG Dan,LUO Ming-liang,ZHANG Bin,LIN Ye-bin,YU Yu-shou,SUN Hai-ni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n 637009,China)

Abstract:Taken the geography major i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of geograph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one concept,two principles,three qualities,four integration,and five key points”.The coordinated reform of geograph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re implemente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discipline standpoint,team building,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teaching evaluation,policy measures and so on”.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platform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hile the result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fer talent guarantee fo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will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local universities.These findings will provide benefical references for multi-dimensionally improving geograph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level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Keywords:discipline construction;geography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postgraduate

收稿日期:2022-05-05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871324,41807075);西華師范大學“課程思政”研究生示范課程“地理信息科學”(KC202103);西華師范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2022XM01)

作者簡介:楊丹(1989—),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方面研究。

通信作者:羅明良(1978—),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侵蝕數字地形分析。E-mail:luoml@cwnu.edu.cn

引文格式:楊丹,羅明良,張斌,等.協同地理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改革:以西華師范大學為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4):431-437.[YANG D,LUO M L,ZHANG B,et al.Collaboration of geograph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a case study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J].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2023,44(4):431-437.]

猜你喜歡
學科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學科新書架
【學科新書導覽】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學科新書導覽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欧美色丁香|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www.国产福利| 自拍偷拍欧美|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深爱婷婷激情网|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久久免费视频6|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第一区|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日韩欧美网址|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午夜综合网|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亚洲嫩模喷白浆| 日韩在线视频网|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久久综合色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正在播放久久|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色婷婷成人|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一二三|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免费成人|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亚洲视频三级|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午夜福利网址| 亚洲区一区|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伊人操|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99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