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萍 楊毓嵐 程文婉



摘 要:遵循“兩性一度”建設標準,創新性地堅持全生命周期建設理念,以課程內容開發、課堂教學方式改革、考核標準建設和建設反饋4個階段作為“金課”建設的一個生命周期,在每一個建設周期結束時根據反饋結果持續改進,開啟下一輪全生命周期的建設。如此經過3輪循環迭代,最終完成工程制圖課程的金課建設任務。將上述建成的金課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教學成效呈明顯的持續提升態勢。
關鍵詞:全生命周期;工程制圖;金課;建設標準;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5072(2023)04-0438-09
一圖勝千言,而工程制圖正是這樣一門以圖形為研究對象,用圖形來表達設計思維的課程,其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空間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正是由于能夠為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交流的工具和載體,工程制圖是高校工科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此外,該課程還是水利、土木等大類專業重要的先行專業基礎課,其教學效果對學生后續課程學習、畢業設計以及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然而,現實中工程制圖課程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亟待進一步提高。整體上看,由于教學內容多、課時少、形體復雜、學生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等各種因素的制約[1-3],教學主要圍繞傳統的線下課堂開展,教師、教材和教室依舊是教學的中心,而對時代性、前沿性、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等關注不足,導致課程“含金量”普遍不高[4-5]。一方面,教學活動呈現出單一性,即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6],形成了學思分離的“低階課堂”,“低頭黨”“瞌睡族”多現于課堂,未能有效做到知識、素質和能力的有機融合,因此課程的高階性顯得不足。另一方面,工程制圖是一門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具有高挑戰度的課程,對學生空間認知能力、想象力、繪圖能力要求較高[7-8],采用傳統封閉課堂授課,導致學生“重知輕行”,既降低了課程的挑戰度,又不利于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針對工程制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少教師進行了教學改革與創新。何蕊等[9]對土木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與實踐,通過項目學習的驅動力,同時借助BIM技術來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趙凱莉[10]利用智慧化教學手段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革。張正彬等[5]從專業融合、試卷庫建設、課程網站建設等方面進行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史俊偉等[3]從教學目標、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考評方式等方面進行工程制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張雁等[11]從課程內容設計、教學資源建設、課程組織模式設計和實施、成績評定方式等方面開展了工程圖學金課建設。
上述高校教師從課堂教學、課程資源建設、考核方式等方面對工程制圖的教學進行了改革與實踐,這些措施均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學生對知識獲取方式、途徑也會發生變化,工程制圖課程的建設不應止步于當下,而是一直在路上。因此,本文將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創新性引入到工程制圖金課建設中。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最初用來表述動物從出生到死亡經歷的生命過程,包括誕生、發育、成熟、衰老、死亡等階段[12]。由于全生命周期概念能夠較好地表達事物的階段性變化及規律,后被廣泛應用到項目管理、產品生產等方面[13]。一門課程的建設往往涉及到課前內容準備、課堂的教學改革以及課程的考核等階段,因此將全生命周期引入工程制圖金課建設中。與全生命周期本義不同的是,一個學年或學期的課程結束后,課程建設并沒有停止,而是根據前一個生命周期建設過程存在的問題反饋進行新一輪的持續改進。
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金課建設理念
當前工程制圖教學存在灌輸、封閉、低階、學思分離、重知輕行的現象,因此未來工程制圖金課建設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擁抱互聯網、塑造開放課堂、結合實踐等為抓手,以凸顯“兩性一度”(創新性、高階性、挑戰度)國家金課建設具體要求為建設標準。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工程制圖金課建設不應該只停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改革上[9],而是從全生命周期的視角審視,向前拓展到教學內容的開發上,向后延伸到科學考核標準的建立上。鑒于此,在前期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確定了工程制圖金課建設的思路,如圖1所示。
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兩性一度”建設標準,以徹底梳理教學內容為切入點擠掉課程“水分”,從而開發出具有“含金量”的課程內容。堅持基于全生命周期建設理念,將課程內容開發、課堂教學方式改革、考核標準建設和建設反饋四個階段作為“金課”建設的一個生命周期。在每一個建設周期結束時根據反饋結果持續改進,開啟下一輪全生命周期的建設。如此經過多輪循環迭代建設,最終完成工程制圖課程的金課建設任務。
2 工程制圖金課建設與實踐
根據圖1確定的工程制圖金課建設思路,經過3輪(3個教學周期)的循環迭代,最終完成了建設任務。無論是在課程內容再梳理、再開發,還是在課堂教學改善,亦或是在考核標準的建設與完善上均取得了諸多建設成果。
2.1 課程內容開發
2.1.1 以教學大綱為基礎,重新梳理授課內容
重慶交通大學2018版土木類、水利類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將工程制圖課程分為“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AI”(簡稱“工程制圖AI”)和“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AII”(簡稱“工程制圖AII”),其中工程制圖AI為必修課,48學時;工程制圖AII為選修課,32學時。在課程內容方面,考慮到CAD、Revit等三維軟件在建模方面的優勢和普及程度,軸測圖內容不再列入教學大綱范圍內;學生后期通過“BIM技術及應用”課程或開放實驗項目來掌握軸測圖的相關知識。考慮到土木、水利工程的特性,對于投影變換的相關知識,不再同時講授換面法和旋轉法,僅將換面法列入教學大綱。
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將課程梳理為制圖基礎、畫法幾何和工程制圖三大模塊。制圖基礎主要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有關線型、字體、尺寸標注等的規定;畫法幾何部分涉及到點、線、面的投影原理;工程制圖部分包括基本體、組合體、表達方法和標高投影。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專業工程圖不在本課程的教學大綱范疇內。教學大綱確定后,原則上教學內容不再變化,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現有教學內容存在陳舊、過時等問題,則在新一輪大綱修訂時進行更新。
教學內容重新梳理后,教學設計以課程邏輯為主線,如一般教材將投影變換作為單獨章節編排,梳理后將換面法融入到點的投影、直線的投影和平面的投影章節中,使投影知識立體化、系統化,從而培養學生多途徑、多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金課的高階性建設標準。
學時的分配以教學大綱為指導,行課進度靈活掌握。如金課建設第一個周期制圖基礎為10學時,直線的投影為4學時,教學過程中發現制圖基礎部分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而直線投影是平面投影、組合體等的基礎,行課安排4學時特別緊張,因此在下一學年將制圖基礎2學時調整到直線的投影中。經過調整后教學模塊內容和學時如圖2所示。
2.1.2 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建設豐富課程資源
1)圍繞基礎知識、重點和難度建設視頻資源
在線視頻資源主要圍繞基礎知識、重點和難點3方面進行錄制。錄制基礎知識點視頻資源時,按照上述授課內容梳理的結果,將教學內容按知識點進行分解,錄制時長5~10 min的視頻資源,以翻轉課堂的形式供學生課前預習使用。教學重點視頻資源是根據制圖教學部全體教師的多年授課經驗,經過多次討論后確定的,這部分視頻時長一般為10~15 min,是對課堂教學的強化和鞏固。教學難點視頻主要是針對學生課后作業過程中的難題,以分析解題思路為主,盡可能窮盡所有的解題方法,以實現啟發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同時結合相關知識點進行知識歸納總結,并展示解題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由于題目難度不同,涉及到的知識點也不同。視頻時長不固定,以講明白、說清楚為原則。知識點、重點和難點視頻資源共130個,視頻總時長1 150 min。
上述視頻資源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其中的教學基礎知識點和教學重點以任務點的形式發布,要求學生必須觀看,并記入課程考核平時成績。教學難點視頻以非任務點形式發布,供學生選擇性觀看。考慮到學生對工程制圖知識體系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及領悟能力的差異,上述視頻資源均可無限次學習。線上視頻資源的建設與使用,實現了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同時線上的學習過程記錄可實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存在問題,從而實現精確掌握學生學習動態,為線下教學提供了指導和方向。
2)面向作業和測驗的需求建設題庫
題庫建設包括作業題和測試題,內容與前面的制圖基礎、畫法幾何和工程制圖相對應。題型有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作圖題和討論題。在不同教學模塊根據教學內容建有創新性或挑戰性的綜合應用題。如為了培養學生對點線面投影的理解與運用,規定部分點線面綜合題禁止使用換面法。組合體部分巧妙構思,將“二補三”補視圖的題目設置為多異解,通過題目的創新性、挑戰度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集一些“奇妙”的趣味三視圖,供學生進行構型訓練,如圖3所示。圖3中的三個視圖完全一樣,讓初學的學生感到“神秘”,立刻興趣倍增。更加神奇的是它們所對應的模型卻不是唯一的,以其中兩個為例,如圖4所示。
題庫的建設為學生的平時作業和配套測驗提供了條件。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工程制圖AI)共發布作業22次,作業試題數571道,其中主觀題275道,客觀題296道,進行全校范圍內的單元測試3次;2020—2021學年第二學期(工程制圖AII)共發布作業12次,作業試題數315道,其中主觀題113道,客觀題202道,進行全校范圍內的單元測試3次。
3)基于增強現實技術構建虛擬模型庫
本課程對空間想象能力要求非常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有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感覺。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基于CAD、BIM技術構建了大量的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常見三維模型,同時利用SView軟件實現增強現實技術開發并以二維碼的形式輸出。以水利工程中常見的船閘閘首為例,如圖5所示。
此二維碼具有廣泛通用性,學生無須下載任何手機APP,通過當前廣泛流行的QQ、微信等社交軟件的“掃一掃”功能,即可在屏幕上呈現立體模型,同時能夠實現六個基本視圖的切換,還可以對模型進行縮放、移動、旋轉、剖切等操作,如圖6所示。圖6(a)是不同視角下觀察到的模型。從圖中可以看出,除了六個基本視圖外還可以從任何一個方向觀察船閘閘首模型。多視角的觀察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模型,特別是內外部均較復雜的模型。圖6(b)和(c)分別為沿x軸、y軸方向在不同位置處剖切后的模型。對于像船閘閘首這類內部復雜的模型,多位置剖切能夠讓學生更清楚地看清內部結構,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剖切位置對剖視圖、斷面圖的重要性。
這種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模型,解決了“看不到、摸不著”的困惑,提供了一種可觸摸的真實感,建立了三維模型與二維投影視圖之間的聯系,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這種模型具有獨特的存儲優勢和共享優勢,僅需在手機內保存一張二維碼,即可實現隨時隨地學習,解決了傳統實體模型需要大量柜櫥、庫房等弊端以及模型借閱的繁瑣。
2.1.3 基于學科競賽的課外資源建設
課外資源建設主要涉及課程思政教育和學科競賽兩個方面。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十大育人”體系之首,除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課堂育人之外,還建設了課外育人資源。學科競賽是大學生提升自己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課外資源建設時,以學科競賽為基礎,建立了大量的工程案例資源。
工程制圖是一年級新生接觸到的第一門工程類課程,因此在課程思政資源建設時,引入港珠澳大橋、三峽工程等世界超級大工程,港珠澳大橋讓伶仃洋變成通途,三峽工程讓高峽急流變為黃金水道,學生在感慨、激動、振奮的情緒中,增加了對課程的深層認識,提高了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精神。
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被譽為圖學類的奧林匹克,已經被我校列為A類學科競賽名目。學生獲獎后能夠在評優評先和研究生推免中獲得加分項。該項比賽是學生在大學生涯中最先接觸到的A類比賽,因此在課外資源建設時重點考慮了這方面。首先研究歷年國賽題目,針對題目特點錄制解析視頻,上傳至學習通教學平臺供學生參考;然后在國賽題目的基礎上,通過搜集相關工程圖集并按照現行國家和行業標準進行規范化處理,形成豐富的實際工程案例資源;最后將優秀學生作品上傳至學習通教學平臺,供其他學生學習鑒賞。
2.2 課堂教學方式改革
課堂教學在金課建設應用中舉足輕重,關乎最終的教學效果。所以在課程內容開發的基礎上,必須要遵循“兩性一度”建設標準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根據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打造全新的金課課堂。
2.2.1 借助學習通,營造互動課堂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往往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優劣。走進課堂是教學的第一步,為了保證到課率,借助學習通的“簽到”,能夠快速有效地實現“點名”,基本做到每課必簽,這一舉措客觀上為教學效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課前備課時,根據授課內容預先設置互動題目,課堂教學過程中視學生的學習狀態靈活進行,如“搶答”“選人”“主題討論”等。
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依據學生的互動反饋給予課堂活動分數獎勵。對于知識點回顧類的問題,一般采用“搶答”的方式,對“搶答”速度快且回答正確的學生予以課堂表現分。“選人”一般用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疲憊的情景中,手機隨機搖一搖,學生能夠迅速回到學習狀態。視被選到的幸運兒的回答情況決定予以獎勵還是懲罰。“主題討論”主要從問題本質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學生的知識體系和高階思維得到構建與提高。本課程以圖為主,單純的客觀題無法診斷出學生的作圖細節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發布作圖題進行課堂互動,學生將完成的題目通過學習通拍照上傳。教師既可以將好的作業進行展示,還可以對典型錯誤投屏講解。這種互動方式尤其適用于大班教學,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不能看到所有學生的作答情況,拍照上傳即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2.2.2 結合授課內容,打造高階課堂
制圖基礎、畫法幾何和工程制圖三大模塊具有不同特點:制圖基礎模塊是國標、行標等對圖幅和標題欄、圖線、字體、尺寸標注等的規定,偏重于記憶性;畫法幾何模塊邏輯性強,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工程制圖模塊對空間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要求高。針對它們的不同之處,課堂教學則需采取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式。
在制圖基礎模塊的教學中,增加知識趣味性,培養學生勤懇踏實的工作態度和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制圖基礎涉及相關標準內容主要以各種規定條文形式展現,其中的名詞術語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新生對此感覺既陌生又繁瑣。如果課堂上講規范的內容,學生會覺得枯燥無聊,聽課過程中容易走神,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因此,該模塊采用翻轉課堂,先讓學生課下進行繪圖實踐,帶著圖紙進課堂;然后以小組討論方式相互批改圖紙;最后教師針對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畫法幾何模塊重在解決學生的投影應用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畫法幾何與中學講的幾何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初學者很難領悟到“投影”的深刻內涵,并且這部分內容的邏輯性特別強,點線面投影知識環環相扣。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對“投影”概念的引導和強化,從點的投影開始強調投影體系V、H、W面上點的投影是同一個點在不同方向上的投射。學生一旦建立了點的投影概念后,對直線、平面的投影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對于畫法幾何的邏輯性,則采用階梯式方式進行引導然后分步驟作答。
工程制圖模塊從構形的視角培養學生的空間構形能力和想象力。空間想象力總是給人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神秘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借助CAD、Revit等軟件的三維建模功能,從構形的角度讓學生觀察模型的生成過程,然后再將三維模型與三視圖進行對照。對于特別復雜的三維模型則借助于增強現實技術,利用Sview軟件生成二維碼,供學生在手機端觀察、操作,以加深理解。
2.3 課程考核標準建設
課程考核標準是教與學的導向,考核標準是否合理關系到教學成效。2018版教學大綱中課程成績組成為:平時成績30%+結課考試7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考勤、課后習題集作業和尺規繪圖,如圖7(a)所示。顯然,這種考核方式相對單一,過程考核分數所占比例較低,且沒有階段性考核,不能滿足“兩性一度”金課建設標準的要求。
教學活動既有完整的過程性,又有鮮明的階段性。因此,重視過程性考核和階段性考核,對檢驗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的學習都非常必要。為滿足金課建設標準的要求,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注重教學過程控制,增加平時成績所占比例和階段性考核。將平時成績的比例提高到40%,涵蓋課前、課中、課后及單元測試一個完整的學習生命周期。具體地,課前部分包括課程視頻和章節測驗,課程視頻的首要任務是滿足學生的預習需求,而章節測驗是對課程視頻預習的檢驗;課中部分為課堂互動,包括投票、選人、搶答、隨堂練習及主題討論等;課后部分包括作業和圖紙,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繪圖實踐能力;單元測試則是對學習的階段性測驗,通過單元知識點的檢測,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考慮到課中由教師主導課堂,所占比例應該最小;由于課程性質,課后有大量的作業及繪圖實踐,課后所占比例應該最大。制圖教學部教師們經過多次教研活動討論,最終制定了多樣化的平時成績考核方式如圖7(b)所示。從教學過程看,課前、課中、課后、單元測試的比例為2∶1∶4∶3。
對于上述考核標準,在第一堂課就向學生明示。同時借助學習通智慧教學平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隨時查看自己的平時成績及排名,每當學生完成一項任務點時,平時成績就會增加。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同時“排名”也促使他們及時完成課前、課后學習任務,同伴學習效果顯著。
3 實施效果分析
3.1 課程階段性考核結果
如前文考核標準建設所述,重視過程性考核和階段性考核,其目的是以考促學、以考促教,通過階段性的單元測試來發現問題,并調整下一步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經過了3個周期,2019學年開始,首次嘗試性地以中期考試的形式進行階段性考核,每學期進行1次,共2次。對學生的期末試卷分析發現,階段性考核過的知識點的得分率要大于沒有階段性考核過的知識點的得分率。因此,2020學年在2019學年的基礎上,增加了階段性考核的次數,共進行了4次測試,內容分別為點線面綜合知識、基本體及其截交線和相貫線、組合體、表達方法。分析學生的階段性考核結果發現,每學期的第1次考核情況要優于第2次,教研室針對這種情況開展了教研活動,認為學生在學期過半后存在學習松懈的情況。鑒于此,2021學年進一步增加測試次數,制圖基礎知識、點線面綜合問題、基本體及其截交線和相貫線、組合體、表達方法,每個章節分別對應1次階段性測試,對于標高投影的內容,考慮到課程結束后就要進行考試,因此不再進行單元測試。階段性考核結果如表1所示,表中的數據通過學習通導出,個別學生為重修、增修的,由于時間沖突沒有參與單元測試,因此每次的考試學生人數不完全一致。
從表中可以看出前3次平均分在80分以上,后2次則要差些,這說明教學過程中要在組合體、表達方法相關知識上花費更多時間,為后續教學課時的重新分配提供了依據。
3.2 課程結課考核結果
分析學生的課程考核成績,首先應對考核試卷進行分析。以工程制圖AI為例,2020級、2019級和2018級的考查內容均為大綱規定內容,考試題型也一樣,題型具體包括選擇題(10分)、判斷題(10分)和作圖題(80分)。2019級與2018級的考題難度相當,為了響應“兩性一度”的金課建設標準的要求,2020級的考試難度明顯較2019級考卷難度有所增加,通過個別題目挑戰度的設置拉開學生的差距。2021級的考題在2020級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與優化,進一步增加了試卷的難度與區分度,具體表現在提高了客觀題的難度和分值(其中選擇題滿分12分,判斷題滿分為14分),增加點線面綜合題的難度。
以我校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卓越工程師)專業為例,分析近4個年級工程制圖AI的結課考試成績,如表2所示。
工程制圖金課建設項目從2018年開始著手建設,經過一年的建設與實踐,2019年教學效果明顯提升,主要表現為在考題難度相當的前提下,平均分從72.53分提高到77.27分,而59分以下學生占比下降了9.24%,90分及以上的比例提高了5.71%;按照金課建設標準,2020年提高了作圖題的難度,平均分下降了3.14分,90分及以上的學生人數占比從18.75%下降到11.11%,59分以下學生占比與2019年相差不大;2021年進一步提高試卷的挑戰度,平均分與2020年相差不大,但標準差卻增加了5.54,分析原因是59分以下學生占比較2020年增加了4.99%,90分及以上學生人數占比增加了11.75%。
經過了3輪生命周期的迭代反饋與改進,課程考試試卷難度不斷提升,優秀學生的比例逐漸增多,可見金課建設的實施對提高教學效果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金課建設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過程,在這個生命周期中成功的經驗將在下一個周期中繼續堅持,而對于失敗的教訓則在下一個周期中進行改進。
3.3 課外學科競賽成果
除了課堂教學氛圍活躍、融洽,學生課程考核成績提升以外,課外學科競賽成果收獲頗豐。與工程制圖課程密切相關的學科競賽當屬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以我校水利類專業為例,2016年開始參加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前兩年僅個別學生獲得了個人三等獎。2018年開始我校首次獲得水利類團體三等獎1項和個人三等獎1項。隨著工程制圖金課建設的實施及不斷改進,學生的競賽成績也得到不斷提升,連續獲得國賽團體獎,2021年獲得國賽團體二等獎;個人獎的人次及獲獎等級也逐年提高,2021年個人二等獎累計11人次。近年獲獎情況如表3所示。
備賽的訓練過程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磨練了學生不拋棄、不放棄的毅力,獲獎成果則給他們評優、評先、研究生推薦免試等帶來了直接的加分項。在收獲喜悅的同時,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信心,為后續的學習及其他學科競賽(如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世界大學生橋梁設計大賽等)奠定了基礎。
4 結 論
在國家金課建設倡議驅動下,工程制圖金課建設顯得越發迫切。鑒于此,遵循“兩性一度”建設標準,堅持全生命周期建設理念,從課程內容開發—課堂教學方式改革—考核標準建設—建設反饋4個階段來建設工程制圖金課,主要結論總結如下:
1)對工程制圖課程內容進行了梳理,建立了包括在線視頻、題庫和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模型庫在內的教學資源及以學科競賽為導向的課外資源。
2)在課堂教學方式改革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模塊,確定了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
3)在考核標準建設上,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建立了涵蓋課前、課中、課后一個完整的學習生命周期的過程考核標準。
4)在建設反饋上,持續改進,經過3輪循環迭代最終完成工程制圖課程的金課建設任務。
將上述建成的金課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教學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生課程成績提高、學科競賽收獲頗豐,教學成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陳亮,武玲玲,張瑞秋,等.基于系統工程視角的工程制圖教學改革與實踐[J].圖學學報,2018,39(6):1214-1219.
[2] SHI G Y,CHEN J,YU L W,et al.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the Content System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Course Suitable for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J].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2022,10(1):22-26.
[3] 史俊偉,董羽,陳章良.高校工程制圖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圖學學報,2018,39(4):791-796.
[4] 牟萍,楊毓嵐.三堂聯動視域下《工程制圖》“金課”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教育科學,2020(3):38-39.
[5] 張正彬,何平,汪日光,等.地方應用型高校工程制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學為例[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3(4):129-133.
[6] VORONINA M V,TRETYAKOVA Z O,KRIVONOZHKINA E G,et al.Augmented reality in teaching descriptive geometry,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graphics—systematic review and results of the Russian teachers experience[J].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2019,15(12):em1816.
[7] LIN Z X,PENG F,LONG M.A low-distortion reversible watermarking for 2D engineering graphics based on region nest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2018,13(9):2372-2382.
[8] 鐘浩,樊芳玲,姚昊翊,等.“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的過程性評價實施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1(51):105-108.
[9] 何蕊,高岱,欒英艷.土木工程制圖課程中“主動學習”教學模式實踐[J].圖學學報,2018,39(4):782-785.
[10]趙凱莉.智慧教學環境下工程制圖課堂教學改革思考與實踐[J].現代信息科技,2019,3(5):87-89.
[11]張雁,李慶華,賀春山,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工程圖學“金課”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2):42-44.
[12]羅伯特·費爾德曼.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M].蘇彥捷,鄒丹,譯.6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13]任昊,米平治,張晉.全生命周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與可為:以大數據應用為技術路徑[J].教育科學,2022,38(1):41-48.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Draw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ycle
MU Ping,YANG Yu-lan,CHENG Wen-wan
(The College of River and Ocean Engineering,Chongqing Jiao 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dheres to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Two-Nature and One-Extent” and upholds the idea of life cycle in a creative way.It takes the four phases of course content development,teaching method reform in class,curriculum assess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feedback as a life cycle of the golden course.Continuous improvement based on feedback results at the end of each construction cycle will be carried out at the start of next life cycle.After three cycles of iteration,the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task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s finally completed.When the completed golden course is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the teaching effect shows an obvious trend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Keywords:life cycle;Engineering Drawing;golden course;construction standard;reform and practice
收稿日期:2022-03-01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21-GX-335);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3306);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教育科學研究課題(JTYB20-150)
作者簡介:牟萍(1986—),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工程圖學教育教學研究。
通信作者:牟萍,E-mail:muping@cqjtu.edu.cn
引文格式:牟萍,楊毓嵐,程文婉.全生命周期視域下的工程制圖金課建設與實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4):438-446.[MU P,YANG Y L,CHENG W W.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draw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ycle[J].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2023,44(4):43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