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海
國內學界對文化心態的研究由來已久,但是對文化自信問題的研究主要是20世紀末以來的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著名社會學者費孝通提出“文化自覺”之后,學界逐步出現了以“文化自信”為題的思考。2009年,中國語言現代化學會會員黃晶以《中文正在缺失》一文致信中央有關部委,首次提出“文化覺醒,文化自信”理論,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2010年,云杉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一文在《紅旗文稿》上發表。2011年,任仲文編著的《傳承·開放·超越——文化自信十八講》一書出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種場合對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更加鼓勵和鞭策了學界多角度、寬領域的文化自信問題研究,各類著作和學術論文不斷涌現。比如,陳先達著《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沈壯海著《論文化自信》(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從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現實意義、提出背景、提升路徑等維度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深化了人們對文化自信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以及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的內在邏輯等問題的理解。
但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價值論”、“價值觀”為視域對中國文化自信問題的系統性、整體性研究實屬鮮見。董朝霞教授的專著《價值觀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研究視域,以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文化心態演進為歷史背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這一主題進行了回眸、反思和展望,深化和拓展了現有學界文化自信問題研究,實為一部為新時代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提供基礎理論支撐的力作。比如,作者基于該問題的學界研究現狀指出,“大多數研究側重從自我民族傳統文化‘古已有之的自豪中,去尋找文化自信的理由。但是,著眼于中華文明歷經5000多年、人類文明經歷了資本主義500年和科學社會主義500年發展進程之后的當今世界格局,從文化的‘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國際比較研究,即從域外文化心態的歷史與現實方面的縱橫比較研究,還有待拓展和深化。”正是基于這樣的反思性探討,本書著眼于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的自信,提出了文化自信問題研究應深化對文化自信的主體性問題探討、深化文化自信的形成機理(基于文化自覺的真正的文化自信)問題探討、深化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制度化問題的探討,等研究展望。
我們知道,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是文化的主體。中華民族歷經5000年文明發展而綿延不絕,就在于最深層的中國文化始終在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生存和發展中綿延、傳承、發展,以及日漸增強起來的文化自信。正如當代著名哲學家陳先達指出的:“中國之所以有一部比較完整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有5000年連續的文明,有保存比較好的文化經典,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先人在這塊土地上經過艱苦的世代開拓、發展、融合,逐步發展成統一的中國。盡管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有過多種政權的并存,也有過不同民族處于統治地位,但中國始終保持著一個獨立的國家存在。民族是文化的主體,國家不亡、民族不分裂,文化才不會變為無所依靠的游魂。”可見,文化研究,總是離不開民族國家的興衰存亡。當然,文化研究乃至文化自信的研究,最后總是會歸結到社會成員個體——人之“人化”或“化人”的問題。當代著名價值哲學家李德順在《人的家園——新文化論》中揭示:“中西辭源顯現了某種共同的內涵:文化,其實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變、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帶上人文的性質;‘化人是指反過來,再用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來提高人、裝備人、造就人,使人的發展更全面、更自由。雖然不同地區和民族的具體情況有所區別,但人類總體上就是這樣生存和發展起來的:在不斷地改造世界的同時,不斷地改造自己。人的這種生存發展的根本方式、過程、狀態和成果本身,用一個整體性的抽象概念描述出來,給它起一個動詞式的名字,就是‘文化。”因此,無論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還是研究一個民族國家的興衰存亡,都離不開對文化的研究。
自從人類社會歷史從地域的、民族的歷史進入“世界歷史”,特別是進入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以來,不同民族國家逐漸出現經濟、政治、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強弱差異,進而也就自然而歷史地出現了基于綜合國力“強勢”與“弱勢”對比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與不自信問題。一定程度上,綜觀世界現代化進程,在民族國家還作為基本單位的當今世界和當今時代,文化自信是一個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問題。這就出現了文化自信的民族或國家與文化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的民族或國家,必將面臨不同的前途命運,甚至整個世界或人類也將因為文化自信或不自信而走向不同的前途命運。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或許就是董朝霞教授以“價值觀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研究”為選題,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并取得成功的最大動因和緣由。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研究的根本任務和學者的使命。習近平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當今世界變局加速演進的“后疫情時代”,一方面是國際社會諸多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引發人類21世紀文明多樣性和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另一方面是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基礎上如何以高度的中國文化定力和中國價值定力,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本書從開篇到結語都始終緊扣并貫穿了這一問題意識。
《價值觀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研究》全書除前言和結語外,正文分為五章,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透視本書的主要理論建樹。
第一,“回眸”。本書的一大特色是作者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文化心態百年演進歷程的歷史回眸。一個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回顧自己的歷史文化,從歷史文化中吸取力量,做到返本開新。本書第二章“民族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自信分析”除了對世界資本主義近500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蘇聯等世界大國興衰進行文化歸因分析,還著重針對“中國文化自覺的艱難形塑”問題,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近代以來先后經歷的“文化自發的自信-文化自卑與文化虛驕并存-文化自覺的自信”這一文化心態演進邏輯和先后經歷的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發展邏輯的歷史敘事進行了文化歸因分析。顯然,這體現出作者審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的“中外古今”視野和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相貫通的歷史思維。1942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報告中就指出,搞清楚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就要研究“在走每一步的時候也曾考慮過昨天是怎樣走的,明天應該怎樣走”,“我們是用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做我們研究的對象,進行客觀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個別細節,而是研究路線和政策”。同理,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也需要大歷史觀。須知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凡事須有歷史眼光、歷史思維和歷史的分析方法。2018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當今中國文化自信不是口頭上說自信就自信,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曲折的文化自覺過程的。唯有以大歷史觀的宏闊視野梳理中國文化心態演進的曲折和中國文化自覺的艱難樹立,才能更加深切而全面地理解黨的二十大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謀劃的戰略意義。因此,本書體現出基于國人文化心態演進“歷史回眸”的鮮明特點,恰好也彰顯了作者作為人文學者的一種歷史自覺。
第二,“反思”。人文社會科學進行基礎研究的性質之一就是維持思想的反思性。一種學術思想如果反思性缺失,無異于其學術生命力和思想靈魂的“不在場”。本書作者的闡釋分析背后貫穿著文化反思的思維主線。因為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基于理性反思的文化自覺基礎上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2005年出版的《論文化和文化自覺》是中國最早研究文化心態的專著。他的文化自覺理論不僅給予了學界學者新的學術研究視角,而且對于作為文化自信主體的民族國家或個體成員省思“自我”文化自信和“他者”文化自信也頗具啟發性意義。我們知道,19世紀和20世紀,國際范圍內書寫世界文明史有兩種類型,第一種就是源于歐洲啟蒙理性“二元對立”思維和價值獨斷主義的“西方文明中心論”和“文明沖突論”,體現在黑格爾、亨廷頓、福山等文化自負理論和單線歷史觀及其著述中,這一思想和思維模式彰顯出來的文化偏見和傲慢延續至今,正在以美國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焦慮”與“文化不自信”表現出來。第二種就是斯賓格勒、湯因比、麥克尼爾等學者從反思自身文明的角度,主張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的“文明互動論”,這一觀點隨著全球化和多元現代性的發展越來越得到學術界更多的認可。也許結合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思想,能幫助讀者更好理解本書中討論的文化自信形成機理在于文化自覺的觀點。近百年以來,西方文化處于強勢地位,造成了西方社會中某些勢力的膨脹,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自我中心主義思潮。但與此同時,在西方學術界,也出現了對西方文化中自我中心主義思潮進行反思和反制的學術流派,這種反思和反制可以視為“文化自覺”的一個表現。正是基于這樣的文化自覺,本書作者站在中國文化立場,對“自我”文化心態的演進歷程進行了歷史與現實的反思,并以客觀公允和科學理性的態度,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文化心態進行了學理上的深度反思。基于此,書中的闡釋和剖析更能讓讀者理解新時代中國為什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思維、為什么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如何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等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
第三,“展望”。展望未來,是學者的氣質和學術關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一向有著面向未來的憧憬和思考。這一理念無疑也滲透于當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傳承古代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價值理想和社會責任感之中。直面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后疫情時代”思想文化輿論領域的動蕩局勢,作者理性審視當今世界大國文化戰略紛呈,以及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長風破浪會有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新謀劃,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探討了新時代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認為“迅速前進的文明完全被歸功于頭腦,歸功于腦的發展和活動”是唯心史觀支配下的思想想象。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和實踐論觀之,文明的進程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不是從思維到思維而是從實踐到實踐的事情,是“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從文化心態演進的動態視角來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需要不斷加強文化自信建設。因此,本書最后一章,作者從國民教育的價值引領、建構以中國價值為導向的文化產業體系等維度闡釋和探討了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體現出本研究的終極價值關懷在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并對未來“如何做”有清晰的思路和美好的展望。
總之,放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境遇,著眼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我們應該基于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達成這樣的文化認知,即:從文化自信是“最硬”的軟實力視角來考慮問題,畢竟“一個連文化自信都沒有的民族不可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世人的尊重;一條缺乏文化自信的發展道路不可能寫‘中國的名字,號稱‘中國道路;一個缺乏文化自信的國家也不可能突破西方的重重圍堵,保持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全面審讀《價值觀視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研究》一書,可以有理由地認為,相對于學界同類研究,本學術專著具有學理深度、歷史厚度、現實溫度和未來向度的“回眸、反思與展望”式研究和探討,毫無疑問給了讀者以“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本書并非完美無瑕。比如,本書強調以馬克思主義價值思維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但就如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問題還尚未深入。再如,本書在“加強對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國民教育的價值引領”部分闡釋了“生活即教育”的價值觀教育,以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價值實踐等思想,但是還未對如何全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更加廣泛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地在提升中國文化自信過程中推進人類共同價值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問題進行更具體的探討。簡言之,作者在本書中的研究還側重于文化自覺自信層面,而關于文化自信自強問題還有待在下一步研究中加以深化和拓展,或許這正是作者在本書末尾表達“意猶未盡”之故吧。
本書是一部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踐價值的優秀學術成果。對廣大理論愛好者,特別對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文化自信自強研究有興趣的同仁們來說,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希望作者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一步對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的文化自信自強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多出更好、更新的成果以饗學界,并達資政育人之效。
[責任編輯: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