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為為
[摘?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民族高校音樂課程中的“紅色資源”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承。本文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為例,分析了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紅色資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了這一教育的新路徑,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紅色資源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3)12-0183-03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傳承紅色基因的偉大征程中,民族高校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需要堅守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的主題,以不斷提升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民族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使命不僅僅是傳授音樂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家國情感以及文化自信。以“紅色資源”為教育載體,使學生深入了解黨和國家的光輝歷史,增強全體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將“紅色資源”有機融入民族高校音樂課程教育中,這是高校音樂教師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和責任。
一、“紅色資源”的概念和特點
“紅色資源”是指具有紅色革命背景和歷史意義的人物、事件、文化遺產等豐富的資源,它涵蓋了革命先烈的事跡、黨的歷史、紅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這些資源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共產主義理想為指引;二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三是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為動力,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四是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根基,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紅色資源”,可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激勵人們熱愛黨、熱愛祖國,推動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
二、民族高校音樂課程中“紅色資源”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民族高校音樂課程的教學,在長期的教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因此,將“紅色資源”融入民族高校音樂課程教育中,是高校音樂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時代,民族高校音樂課程要通過“紅色資源”教育,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認同感。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是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為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實踐為主要教學環節,充分發揮音樂在教育中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革命時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人物、事件,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家國情懷。
三、民族高校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
當前,許多民族高校音樂專業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沒有清晰地認識到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的價值,未能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認識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的價值。宏觀層面,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是中國音樂學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課程,具有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中觀層面,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是對本專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微觀層面,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是提高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具有教育價值。但是,許多民族高校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上存在偏差,沒有清晰地認識到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的價值,使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課程內容選擇不合理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是音樂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民族高校音樂專業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過于重視近現代音樂作品的創作歷史、創作風格、歷史地位等內容,忽略了對音樂創作中體現出的愛國思想、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等內容進行講授;在教材選擇上,過于依賴相關的音樂專業教材,如《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等;在課程教學中,過于強調音樂史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重視不夠;在教學內容上,過于注重歷史知識的介紹,而忽略了對音樂創作思想和時代精神的傳授,尤其是忽略了對民族性、時代性等音樂創作特征內容的講解。
(三)課程教學方式單一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背景下,課程教學方式應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入學習和掌握。然而,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中,一些教師仍然堅持以教材為核心、以自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理念,僅僅是機械地傳授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內容,而沒有將課程內容與當今社會發展實際、音樂文化的發展特點以及不同民族地區的音樂文化資源相結合,導致課程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課程教學評價不科學
教學評價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對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判斷和評價。它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同學間的相互評價、教師的評價來完成,旨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查,促使學生不斷進步。目前,民族高校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教學評價不夠科學,缺乏針對性,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首先,民族高校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的教學評價標準還沒有明確,各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部門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課程教學評價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也影響了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定。其次,民族高校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的教學評價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以考試成績為主,且考試內容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學生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尚不深入,無法準確把握音樂歷史發展脈絡與規律,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民族高校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紅色資源”教育構建路徑
(一)創新教學方式,豐富“紅色資源”融入形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題,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為目標,切實做好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高校音樂教師應從國家戰略和民族團結的高度認識紅色資源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手段豐富“紅色資源”融入形式。例如:通過制作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教學短視頻,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教學中引用并分析、講解革命歌曲、革命人物等相關紅色資源;制作紅色資源與音樂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教學中引用并分析;將紅色資源融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教學與網絡思政課堂相結合;通過教師示范演奏中國近現代音樂經典作品、邀請革命歷史人物進行現場教學等形式,在豐富“紅色資源”融入形式的同時,深化學生對紅色資源的認知和理解。
(二)以活動為載體,營造“紅色資源”學習氛圍
“紅色資源”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將紅色資源融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教學,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將紅色資源更好地融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教學,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營造“紅色資源”學習氛圍。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音頻、文字等多種形式呈現紅色資源內容,如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黃河船夫曲》等經典紅色音樂作品,讓學生充分感受和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的艱難困苦,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精神。其次,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參觀紅色資源的實踐活動。例如:在“五四”青年節或“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在學校組織的“我為祖國放歌”合唱比賽、紅色歌曲演唱比賽中,可將紅色資源融入其中,通過舉辦紅色歌曲比賽、合唱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
(三)以實踐為引領,激發學生對“紅色資源”的學習興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紅色資源融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教學,需要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加深對紅色資源的理解。學生可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歸納和總結等方式,將課堂中學到的音樂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將紅色資源融入課堂學習之中,從而提高其對“紅色資源”的學習興趣。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要想真正掌握這門課程,就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民族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地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紅色文化了解有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如民族地區博物館、紀念館等參觀活動,通過實地參觀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也可以讓學生參與紅色文化研究課題,如與高校相關部門合作開展“音樂與紅色資源”系列研究課題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紅色資源”的學習興趣。
(四)以網絡為平臺,提升教師對“紅色資源”教學的能力
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紅色資源”教學也應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教學目標。一是通過“紅色資源”教學平臺,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實現紅色資源的系統化整合;二是以網絡平臺為基礎,加強對“紅色資源”相關知識的更新和學習,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三是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高校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將學生“紅色資源”學習情況納入考核指標體系,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安排。通過網絡平臺提升教師對“紅色資源”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實現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的改革和創新。
(五)以精品課程為依托,打造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紅色教育精品課程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其課程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使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教學更好地服務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這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將紅色資源融入相關課程中去,打造紅色教育精品課程,提高紅色資源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中的教育效果。精品課程建設是推動高校教學改革發展,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打造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精品課程,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如何培養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較高的業務能力和較強的科研水平的教師隊伍,這是打造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精品課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教師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主體,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管理,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健全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制定出適合精品課程建設需要的合理的激勵機制,是打造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精品課程必須考慮的問題。
結?語
本文強調了將紅色資源融入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課程教學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情,促進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深入理解,還有助于實現“五個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通過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我們可以更好地推進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民族高校音樂教育課程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注重將理論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行動,不斷探索和完善紅色資源融入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更好地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的新時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劉鑫,李慶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黑龍江紅色資源的利用[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2):39-43.
[2]張靜,黃霞.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021(4):33-38.
[3]王星.王孟.現狀、風險與培育:鑄牢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紅色路徑思考[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21,9(1):36-46.
[4]蔡小葵.發揮紅色資源優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廣州市高校為例[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2):35-39.
[5]張璇,尚丹,李浩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內地高校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路徑淺析——以廣州G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實踐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2):80-82.
[6]劉強勛,劉宇杰,卜愛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22(6):56-62.
[7]陳銘彬,胡曦月.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J].傳承,2023(1):31-38.
[8]王利君,劉金林,蒙思敏.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耦合協調度:基于百色市的實證分析[J].民族學刊,2022,13(8):40-50+157.
[9]李玉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少數民族文化自覺——基于壯族文化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29-35.
[10]張立輝,王宇佳,廖柯銘.民族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大理大學學報,?2021,?6(9):34-41.
[11]任軍.地方高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服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與實踐——基于內蒙古民族大學的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4):62-67.
(責任編輯:劉東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