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基本上可以算是廣東長篇小說評論專輯。在相關欄目里,我們集中推介了魏微《煙霞里》、鄧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熊育群《金墟》三部長篇小說,其中包括批評家的評論,也包括作者的創作談。最近幾年,廣東長篇小說進入豐收期,出版了多部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作品。我們之前已經對一些作品進行過推介。希望這些工作能夠為廣東長篇小說發展助力。
這一期的“習近平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研究”刊登魯太光《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需要優秀文藝作品》一文。文章縱橫捭闔、高屋建瓴,具有很深廣的理論意識,頗可一讀。
本期“前沿觀察”刊登知名現代文學學者程金城的文章《感悟文學的歷史動向》。程金城是一位具有很強理論探索意識的學者,這篇文章也是文學史研究與文學理論研究的結合。它建構于文學歷史中,又對未來文學進行前瞻,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理解當前文學和把握文學的未來走向。
“思想圓桌”討論的話題是“話劇與現代中國”。話劇在現代文學時期曾經有過輝煌,但近年來卻陷入極度蕭條。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以及如何振興話劇創作,是這次筆談討論的中心問題。四位作者中,馬俊山、楊揚和翟月琴分別屬于“50后”“60后”和“80后”學者,牟森則是知名話劇導演。作者隊伍的復雜構成,注定這場筆談視野開闊,甚至具有一定的思想交鋒性。希望它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
本期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經典重讀”研究的是香港著名武俠作家古龍。雖然武俠小說在當下社會的影響力已經遠不如從前,但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對武俠小說做出的貢獻卻不應該被遺忘,對他們創作的思考既是對文學史的回顧,也可以觀照現實。
本期“廣東文學通史”專欄刊登中山大學彭玉平撰寫的第一卷序言。第一卷是古代卷,時間跨度漫長,從中可以窺見廣東文學的發展路徑,也是對廣東古代文學的一次系統梳理,是廣東古代文學一次有意義的思考和總結。
青年作家專輯討論的作家是莫華杰。莫華杰來自廣西,定居東莞。他的創作多取材于故鄉生活和個人生活經驗,是一位很有才華和天賦的作家。兩位批評家也都很年輕,這些文章可以看作同代人之間的文學對話。
作家作品評論欄目刊登的是吳義勤對關仁山新作《白洋淀上》的評論。文章既有深入的文本細讀,又具有很強現實意識,值得一讀。
本刊前一段時間曾參與承辦《陳曉明文集》的新書發布會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文學路徑”學術研討會。這里刊登會議部分專家發言摘要,以饗讀者。
賀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