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 牛茂林 朱海碧


關鍵詞:俄烏沖突;礦業市場;供應鏈;能源危機;全球治理
礦產資源是維持社會經濟發展、完成工業化進程必要的物質基礎。礦產資源供應鏈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同步,并形成國際大循環。各國都不同程度參與礦產資源國際供應鏈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全球礦產資源的稟賦和各國礦業生產的比較優勢決定了礦業開采、冶煉、加工常常分布在不同國家,地緣政治危機往往持續沖擊礦產資源供應鏈產業鏈,對國際礦業市場產生深遠影響。2022年2月爆發的俄烏沖突不僅影響其本國礦業發展,也深刻影響了國際礦業市場。國內外學術界針對俄烏沖突對單一礦種市場或部分礦種市場的影響已有較為充分的討論。但有關俄烏沖突對整體礦業市場影響的系統性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中國視角下的俄烏沖突對國際礦業市場影響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嘗試從礦業發展的角度探討俄烏沖突帶來的影響,并對國際礦業市場演變及其演變因素進行分析。①
一、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礦產稟賦與礦業背景
在本輪俄烏沖突中,俄羅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三國礦業活動受到重大沖擊。俄羅斯與烏克蘭作為沖突雙方,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冶煉與出口均被迫深度調整。白俄羅斯雖不是沖突當事方,但受到地緣政治與地理運輸條件的影響,其礦業活動也受到較大沖擊。因此,先概述以上三國的礦產資源稟賦與礦業背景。
1.1俄羅斯多種礦產資源儲量、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是礦產資源出口大國
俄羅斯國土廣闊,礦產資源種類豐富,采掘業和冶煉業強大,是重要的礦產資源出口國和有影響力的礦業大國。
一是俄羅斯礦產資源稟賦好,能源、金屬、非金屬等多種礦產儲量位居世界前列。截止2021年,俄羅斯天然氣、煤炭、石油儲量分別為38萬億立方米、1621.66億噸、147億噸,占世界總量的19.1%、15.2%、6.2%.分別排全球第一、第二、第六位。②此外,俄羅斯還有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煤層氣等能源礦產儲量。大宗金屬礦產亦種類全面、儲量豐富。俄羅斯鐵礦石、銅礦、鋁土礦儲量分別為250億噸、0.6億噸(金屬量)、5億噸,占全球總儲量的13.9%、7%、1.6%。此外,有色金屬及非金屬礦產儲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俄羅斯鈦(Ti02)、鎢、石墨儲量分別為2.1億噸、40萬噸、2570萬噸,占全球總儲量的28.0%、9.5%、7.04%。
二是俄羅斯采掘業強大,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國。俄羅斯每年將大量礦產資源出口至東亞與歐洲,其中,能源礦產是俄羅斯的主要出口礦產。2021年,俄羅斯原油、天然氣產量約5.36億噸、7017億立方米,分別占全球的12.7%、17.4%;共向外出口了2.6億噸原油,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12.6%:出口天然氣2413億立方米,占全球出口總量的23.6%。在俄羅斯的能源出口結構中,約1.3億噸(50%)原油、1670億立方米(76.45%)天然氣出口到歐洲;0.8億噸(30.8%)原油、138億立方米(5.7%)天然氣出口到中國。
三是俄羅斯礦產品冶煉加工行業發達,是重要的冶金產品出口國。礦產品冶煉加工行業產值約占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的5%,占其工業生產的18%。俄羅斯的原油提煉能力為643萬桶/天,居世界第3位;鋼鐵冶煉產能約7600萬噸/年,居世界第5位。從出口創匯額來看,俄羅斯冶金行業占其所有行業創匯額的14%,僅次于燃料動力行業。
四是俄羅斯是全球肥料市場巨頭和重要的肥料礦產出口國。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國,第二大鉀肥出口國,第三大磷肥出口國。2021年,俄羅斯鉀鹽產量達9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19.6%;磷礦產量達14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6.43%。
1.2烏克蘭資源豐富,錳、鐵出口較多,是俄羅斯向歐洲出口礦產品的重要樞紐
烏克蘭自然資源豐富,部分礦種儲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礦產產量全球占比相對不高,礦業發展潛力巨大。同時,因其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烏克蘭成為俄羅斯向歐洲多國出口礦產的樞紐通道國。
一是烏克蘭黑色金屬儲量位居歐洲前列,能源礦產與農用礦產大量銷往歐洲。烏克蘭成礦條件優越,鐵礦、錳礦資源稟賦優良。截至2021年,烏克蘭錳礦石探明資源量22億噸,產量為60萬噸,占全球3%;鐵礦石探明資源量275億噸,產量8300萬噸,占全球的3.1%同時,烏克蘭擁有歐洲第二大的煤炭儲量,煤炭探明資源量約343億噸,其中無煙煤與煙煤約320億噸。2021年,烏克蘭煤炭產量為2492萬噸。此外,烏克蘭還擁有豐富的鈾、石墨等礦產。
二是烏克蘭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向外出口礦產品重要的運輸通道。受益于蘇聯時期的運輸布局,烏克蘭擁有龐大的天然氣運輸網絡與石油運輸管道,是俄羅斯向歐洲出口能源的重要中轉樞紐。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建有22條跨境輸氣管道,19條石油干線管道,①部分是俄羅斯向歐洲出口能源的過境通道。烏克蘭憑借這些油氣管線每年收取大量能源過境費用。俄羅斯近年來實行能源出口多元化策略,新建“北溪一號”等油氣管道,減少對烏克蘭的依賴。目前,烏克蘭境內油氣管道利用率相對較低,多條管道處于閑置狀態。同時,烏克蘭也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向海外出口鉀鹽的重要樞紐。黑海沿岸的海運港口為俄羅斯、白俄羅斯的鉀鹽、鈹等礦物的出口帶來便利。
1.3白俄羅斯鉀鹽資源豐富,對全球鉀鹽市場有重要影響
一是白俄羅斯優勢礦種多為非金屬礦產,鉀鹽產量位居全球前列。白俄羅斯國土面積相對較小,鉀鹽、石油、石英砂、白云石、稀土金屬等部分礦產儲量較為豐富。白俄羅斯鉀鹽儲量22.3億噸(氯化鉀當量),產量約800萬噸(氧化鉀當量),占全球總產量的17.4%;每年約出口鉀肥1190萬噸,占全球鉀肥出口的27%。②白俄羅斯的鉀鹽主要銷往中國、印度、巴西等農業大國。此外,白俄羅斯含有豐富的鹽巖、泥煤、礦泉水等礦產。
二是立陶宛、烏克蘭等國的港口是白俄羅斯重要的礦產品進出口通道。白俄羅斯屬于內陸國家,無海運港口。在俄烏沖突之前,白俄羅斯依賴于烏克蘭、立陶宛的港口進行礦產品出口貿易。白俄羅斯的礦產品借助鐵路出口至烏克蘭、立陶宛,再由貨輪海運出口。2018年,白俄羅斯與立陶宛簽署化肥過境運輸的協議:規定每年通過鐵路經立陶宛運輸并在克萊佩達港裝載1100萬噸白俄羅斯化肥。③
1.4三個國家間礦業相互依存度較高,合作與博弈并存
一是三個國家間礦業發展彼此依賴,互相依存。俄羅斯是烏克蘭、白俄羅斯重要的礦產資源進口來源。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國土面積有限,部分礦產資源儲量較少,每年從國外進口部分礦產品,這一點在能源礦產領域表現得尤其明顯。2020年,白俄羅斯從俄羅斯進口約1120萬噸石油、1330萬噸天然氣,129.7萬噸煤炭,分別占其進口總量的89%、99%、59%。烏克蘭2020年從俄羅斯進口了330萬噸石油、80.6萬噸天然氣、1110萬噸煤炭,分別占其進口總量的34%、12%、66%。④
白俄羅斯與烏克蘭以其地理位置,過境轉運俄羅斯出口的礦產品。受益于蘇聯時代的運輸布局,三個國家間有著完善的過境運輸系統。因此,俄羅斯、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間的礦產品貿易與過境出口較為頻繁。21世紀初,俄羅斯從烏克蘭過境的天然氣一度達向歐洲出口總量的80%。⑤
二是三個國家間能源利益分配上長期博弈。在俄烏沖突爆發以前,俄羅斯與烏克蘭就能源過境費用先后多次談判。俄羅斯提高向烏克蘭出口天然氣價格,烏克蘭則提高天然氣過境費用。俄羅斯與烏克蘭曾在2006年、2009年與2014年爆發天然氣爭端,一度發生天然氣“斷氣”事件。俄羅斯與烏克蘭在能源過境費用上的分歧,積累了“俄烏沖突”的歷史矛盾。1995年以來,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啟動經濟一體化進程,但是也在2002年、2006年、2007年多次爆發俄白油氣爭端。白俄羅斯長期向烏克蘭出口鉀肥和電力能源,烏克蘭則是白俄羅斯重要的鉀肥運輸通道,兩國在能源合作中也時有摩擦。烏克蘭與白俄羅斯曾在2015年、2020年就烏克蘭進口白俄羅斯電力問題產生摩擦。烏克蘭曾一度禁止進口白俄羅斯電力。
整體而言,三個國家的礦業彼此高度依存。俄羅斯為白俄羅斯與烏克蘭提供部分礦產資源。而白俄羅斯、烏克蘭為俄羅斯帶來了礦產品市場與礦產出口運輸通道。三個國家間在礦業發展上互相依賴,但也存在博弈。
二、國際礦業市場波動,供應格局演化
俄烏沖突初期,礦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礦產資源供應鏈部分中斷、區域礦業開發停滯。伴隨著俄烏沖突的長期化和擴大化,西方與俄羅斯的制裁與反制裁誘發全球礦產品貿易格局演變,進而改變區域礦產品的供應結構,進一步加速國際礦業市場格局的演變。
2.1能源和部分礦產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后回落,礦業合作撕裂
俄烏沖突早期,多種礦產品價格快速上漲。隨著俄烏沖突的長期化,新能源礦產、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價格先后回落。具體看,能源礦產及大宗礦產價格波動較大,鎳礦等部分新能源礦產價格波動劇烈。
一是能源價格波動明顯并保持高位,歐洲陷入能源危機。2021年,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全球能源需求逐步恢復,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多次減產,能源供應縮緊。在俄烏沖突之前,能源價格已經上漲到較高水平。
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歐洲能源市場的恐慌情緒彌漫。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一度接近140美元/桶,創2014年以來新高。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一度達186.45歐元/兆瓦時,①超過美國和日本的區域定價,成為全球最高的區域價格。2022年3月8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俄羅斯石油出口對歐洲經濟至關重要,不希望對俄羅斯原油進行制裁。同一天,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宣布:經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1.095億立方米。國際能源市場恐慌情緒緩解。俄烏沖突對國際能源市場的第一波沖擊減弱,價格小幅度回落。
隨著俄烏沖突的長期化,能源價格再度上漲。2022年6月至8月,歐洲地區平均氣溫達到1991年以來最高值,比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34攝氏度。②高溫促使歐洲能源需求迅速增長,但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系列制裁限制其能源出口,“北溪”管線遭到破壞,使得歐洲能源供應緊張加劇,歐洲天然氣價格再度抬升。8月26日,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TitleTransfer Facility)天然氣期貨結算價達339.2歐元/兆瓦時,③刷新歷史紀錄。歐盟企業能源成本飆升,生產受限。
2022年9月末,歐洲夏季用電高峰結束,歐盟加速與俄羅斯能源脫鉤,拓展能源進口渠道,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逐步下降。同時,歐洲提升天然氣儲備一度超95%,④以保證冬季的能源供應。整體來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價格在2023年回落至俄烏沖突前的相對高位,但仍在緊平衡之中。
二是部分金屬礦產市場價格短期快速飆升,鎳礦出現“黑天鵝”事件。俄烏沖突對于金屬礦產市場的影響集中于鐵、銅、鋁、金、銀、鋅等大宗金屬礦產與鎳、鈷等部分戰略性新興礦產。俄烏沖突爆發初期,國際礦業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國際金屬價格飆升。2022年3月,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創下自1960年以來的最大單周漲幅。大宗金屬礦產品價格均上升至高位。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最高升至162.75美元/噸: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期貨最高上升至10730美元/噸:LME鋁期貨最高上升至3984.5美元/噸;LME鋅期貨突破4000美元/噸。在恐慌情緒的推動下,金、銀等貴金屬價格也迅速上揚。國際金價、銀價一度突破2000美元/盎司、26.18美元/盎司。鎳、鈷等戰略性新興礦產價格受俄烏沖突影響明顯。倫敦金屬交易所爆發“妖鎳”事件。LME鎳現貨結算價刷新至新高48241美元/噸,較2021年底漲超130.5%,創歷史新高,和鎳礦市場供應充足的現實嚴重錯配。2022年4月以后,鐵、銅、鋁、鋅、金、鎳、鈷等金屬價格逐步回落。
三是糧食礦產價格快速沖高后回落,加劇全球糧食危機。在俄烏沖突前,鉀鹽價格已處于高位。俄烏沖突后,鉀鹽價格明顯上漲。溫哥華氯化鉀現貨價從594美元/噸上漲至4月的1202美元/噸,漲幅102.4%。化肥價格高漲提升糧食生產成本,加劇糧食危機。①西方國家放松對俄羅斯鉀鹽的制裁。2022年7月,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協議:黑海港恢復出口谷物以換取俄羅斯鉀鹽順利流人市場。國際鉀鹽價格逐步下跌,逐步恢復至2021年水平,但仍處于價格高位。
四是美西方與俄礦業合作出現逆流,大量歐美礦業企業宣布撤回在俄投資,俄礦業資產價格快速下跌。俄羅斯良好的資源稟賦吸引了全球的礦業投資者。英國石油公司(BPAmoco)、殼牌石油(Royal Dutch Shell)、挪威國家石油公司(Equinor)、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Corporation)、嘉能可(Glencore)、必和必拓(Billiton Ltd. -Broken Hill Proprietary BillitonLtd)等礦業巨頭在俄羅斯有著數量眾多的礦業項目。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美礦業企業紛紛拋售在俄資產,逐步退出在俄羅斯投資。BP宣布退出其在俄羅斯石油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
Oil) 19.75%的股權;殼牌宣布退出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及相關實體的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將退出薩哈林1號油氣項目(Sakhalin-1LNG)。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道達爾(Total Energies)等能源公司也在各方壓力下先后宣布退出在俄羅斯的業務。僅極少數西方礦業公司仍在俄羅斯開展礦業業務。
西方制裁下,俄羅斯典型礦業上市公司市值大幅下跌,礦業資產大幅縮水。沖突初期,俄羅斯石油公司等公司市值一度下跌90%。2022全年俄羅斯最大有色金屬生產商諾里爾斯克鎳業(Norilsk Nickel)和最大金礦公司俄羅斯普利斯黃金公司(Polyus)市值均下降30%。
2.2礦業市場治理成為西方與俄羅斯制裁和反制裁的重要戰場
俄烏沖突以來,西方針對俄羅斯先后實施了一系列制裁,俄羅斯亦采取了一系列反制裁措施。國際礦業市場的治理成為雙方戰略博弈的重要手段。
一是金融與貿易制裁是西方、俄羅斯制裁與反制裁的主要戰場。西方對俄羅斯的金融與貿易保險等制裁主要包括:凍結外匯、將俄羅斯排除在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系統之外,禁止西方主導的船東互保協會(Shipowner'sMutual Assurance Association)為俄羅斯的海運提供航船保險服務,限制俄羅斯包括能源礦產資源在內的各種國際貿易。俄羅斯的能源海運出口面臨著缺乏金融支付手段、運輸保險等問題。俄羅斯礦產公司礦產品出口難度增加。
俄羅斯為應對制裁,采用盧布結算油氣貿易,對油氣貿易進行“去美元化”,以降低制裁對盧布匯率波動的影響,對石油美元結算體系造成沖擊。但總體上看,俄羅斯在全球金融體系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其實施的金融和貿易反制裁以自保和降低制裁影響為主。
二是能源礦產市場成為西方與俄羅斯戰略博弈的焦點。西方對俄油氣制裁投鼠忌器,差異化明顯。美國對俄羅斯能源出口開展禁運、限價等多種手段。加拿大曾于2022年7月豁免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所有設備的制裁,并向西門子能源公司提供修理和運輸“北溪”管道設備的臨時許可證。但由于俄氣管道遭受重大恐怖襲擊而完全關閉,該豁免政策無法達到符合預期的目的。加拿大于12月恢復了對“北溪”管線的制裁。歐盟在俄烏沖突初期一度表示不會對俄羅斯能源實行制裁。2022年9月以后,歐盟逐步推進與俄羅斯能源脫鉤,最終加入對俄羅斯能源制裁行列。
俄羅斯利用油氣作為反制裁手段,獲取斗爭籌碼:第一,減少向歐盟的能源供應量。2023年6月,俄羅斯因渦輪機送修等原因減少“北溪-1”輸氣量。第二,俄羅斯政府禁止向對俄羅斯石油實施限價的國家出口石油。第三,俄羅斯設置“不友好”外國實體制裁名單,包括俄氣德國分公司(Gazprom Germania)、歐波天然氣公司(Europolgaz)等被西方“接管”的原俄羅斯經濟實體,降低西方部分資本收益。第四,俄羅斯主動尋求石油買主多元化,保證油氣出口穩定,降低西方制裁對經濟的影響。
三是西方對俄羅斯有色金屬領域的制裁影響全球礦產供應鏈安全。俄羅斯作為全球最大的鎳供應地,俄烏沖突導致俄鎳無法正常進入全球市場,LME鎳價一度沖高至歷史峰值,中國青山控股做空鎳期貨,遭到國際多頭逼倉,出現“黑天鵝”事件。2022年10月,LME曾考慮禁止俄羅斯金屬產品進入LME倉庫,但未實行,只是公布俄羅斯金屬占比。俄羅斯有色金屬出口后來成為西方制裁目標。2023年5月,英國、美國宣布禁運俄羅斯鋁、鉆石、銅和鎳等物品,加劇了歐洲鋁供應緊張局面,進一步推升通脹水平。8月西澳氧化鋁離岸價格上漲至340美元/噸,高于同期中國國內氧化鋁價格2890元/噸。這種國內外氧化鋁價格倒掛是市場上少見的。
四是西方與俄羅斯的糧食礦產博弈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在俄烏沖突之前,西方已經對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鉀鹽實行制裁。2021年6月,歐盟禁止進口、購買和轉運白俄羅斯部分品位鉀鹽。白俄羅斯鉀鹽無法通過歐盟成員國立陶宛的港口出口,轉而從俄羅斯或烏克蘭出口。俄烏沖突后,俄羅斯鉀鹽出口亦受限,兩國鉀鹽出口均快速下降。
由于俄羅斯糧食礦產全球占比較大,俄羅斯將限制糧食礦產出口的制裁從被動變主動,迫使西方放棄對俄糧食礦產制裁。2022年5月,俄羅斯對“不友好國家”實行鉀鹽出口限制,全球糧食供應鏈趨緊,需求和價格雙升。2022年,全球谷物糧食產量同比減少0.5%,全球玉米和小麥價格均創歷史新高,分別同比上漲24.8%和15.6%,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143.7,同比上漲14.3%0歐盟農產品平均價格同比上漲24%,其中化肥和谷物分別同比上漲87%和45%。西方對俄羅斯糧食礦產制裁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反而在食品供給上損失不小。2022年7月,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黑海協議》。俄羅斯同意恢復烏克蘭黑海沿岸港口谷物出口以換取俄羅斯鉀鹽順利進入全球市場。
五是部分俄羅斯礦業主體成為制裁對象,企業經營受限,國際權益受損。2023年5月美國對金礦商Polyus公司、多金屬國際公司的子公司Polimetall開展制裁,限制其經營活動。7月,美國限制俄羅斯礦業公司進入全球金融體系。雖然沖突初期,俄羅斯礦業資產價格快速下跌,但俄羅斯經濟表現出較強韌性,且正在進入新的經濟增長周期。2022年俄羅斯GDP萎縮2.1%,遠低于國際社會預估的10%,采礦業增加值2848億美元,占總增加值總額比重從2021年的12.9%提升至14%。2023年二季度俄羅斯GDP增長4.9%,其中采礦業增長1.1%。
2.3俄烏沖突帶來的“連鎖反應”改變全球礦產品貿易結構
俄烏沖突深刻改變了全球礦產品的貿易結構,尤以能源礦產市場最為明顯。同時,制裁與反制裁加速了礦產品市場的“去美元化”。
一是全球能源資源貿易結構演變:歐洲尋求能源進口渠道多元化,俄羅斯能源出口轉向亞洲。在俄烏沖突前,歐盟能源供應高度依賴進口俄羅斯能源礦產。2020年,俄羅斯共向歐盟出口原油1.3億噸,天然氣1526.5億立方米,煤炭4900萬噸,分別占歐盟原油、天然氣、煤炭消費總量的17.2%、41%、30%。同時,歐盟也是俄羅斯重要的能源市場。2020年,俄羅斯向歐盟出口的原油、天然氣占俄羅斯出口總量的50%、64%。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盟減少俄能源進口,增加美國、中東的能源進口。歐盟市場上的俄羅斯能源缺口逐漸被美國與沙特替代。2022年,俄羅斯向歐盟出口原油1.15億噸、天然氣615億立方米,較2020年下降11.5%、60.7%。俄羅斯仍然是歐盟的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占歐盟原油消費總量提升0.8%,占歐盟天然氣消費總量下降12%。俄羅斯向歐盟出口的管道天然氣數量銳減,同比下降49%。與此相對,美國對歐盟的石油出口增長迅速,達0.8億噸,同比增長51%。天然氣方面,歐盟轉向從美國和卡塔爾等國家進口液化天然氣。2022年,歐盟從美國和卡塔爾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分別同比增長143%和23%。
同時,歐盟致力于轉變能源結構,削減對俄羅斯能源依賴。2022年,歐盟仍然主要依靠石油、煤炭等石化能源,核能、水電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消費總量同比下降6%。為彌補天然氣進口受阻帶來的能源缺口,歐盟在提升石油、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消費的同時,加速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歐盟委員會多次修改《歐洲廉價、安全、可持續能源聯合行動》,力求從天然氣開始,在2030年前擺脫對俄羅斯的進口能源依賴。為此,歐盟加快推進“碳中和”計劃,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布局,計劃到203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近600吉瓦,以補充天然氣缺口②。但2022年,歐盟受環保政策、氣候等因素影響,核能、水電產能均明顯下降,雖然可再生能源消費增加,但清潔能源消費總量下降(見表2),能源缺口仍然明顯。
另一方面,俄羅斯油氣出口轉向亞洲國家。以中國為例,2022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達8625萬噸、天然氣20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50%。同時,俄羅斯加速開拓亞洲能源市場,先后與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達成能源方面戰略協議。
二是歐盟金屬需求受限,金屬制品及礦產貿易量下降。高通脹疊加能源價格高企,歐洲大量金屬冶煉廠限產停產,供應鏈中斷。歐洲金屬冶煉產能與金屬需求雙雙下降。歐盟2022年共進口鐵礦石2970萬噸,同比下降15%,對鋼材、鎳鐵等金屬產品的需求持續下降,鋼材消費量同比下滑1110萬噸。2022年前11個月,歐盟鋼材進口量同比下降5%。部分原本貿易流向歐盟的金屬產品最終貿易流向了其他地區。
三是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出口受阻,帶來糧食礦產市場巨大缺口。盡管西方國家在2022年8月與俄羅斯達成鉀鹽出口的協議,西方針對俄羅斯產品出口的一系列制裁措施仍然限制了俄羅斯鉀鹽的出口。同時,白俄羅斯的鉀鹽出口仍然面臨多方制裁。2022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鉀鹽出口量分別同比下降30%和67%。全球鉀鹽市場產生巨大供給缺口。
四是俄烏沖突加速全球礦產品市場的“去美元化”,構建新的礦產品貿易結算體系。自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來,美元長期扮演著主要礦產品貿易結算貨幣的角色。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從最大債權國變為最大債務國。“去美元化”問題日漸受到世界各國關注。①21世紀以來,隨著金磚國家的崛起,各國都在尋求和經濟地位相匹配的主權貨幣國際地位,“去美元化”趨勢越發明顯。俄烏沖突引發的一系列反應加速了這一趨勢。
俄烏沖突爆發以后,美國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迫使俄羅斯國際礦產品貿易“去美元化”。俄羅斯被迫嘗試使用盧布結算礦產品貿易。同時,美聯儲持續加息,美元不斷回流美國。美元回流產生的空缺為其他貨幣開展貿易結算提供了機會。多重因素疊加,國際礦產品貿易結算的“去美元化”進程明顯加快。人民幣、盧布、歐元等主權貨幣開始構建自身的礦產品貿易結算體系。
2.4地緣沖突引發部分區域能源和礦產供給結構變化
一是能源供應整體偏緊,生產結構分化,全球煤炭產量大幅增長。俄烏沖突加劇了區域能源供應的緊張形勢,傳統化石能源行業擴大生產。石油、天然氣、煤炭的生產出現明顯分化。2022年,全球石油產量44. 07億噸,同比增長1.3%:天然氣產量4.04萬億立方米,同比下降0.2%:煤炭產量88.03億噸,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7.9%。全球能源生產總體增長,但2022年全球經濟恢復性增長,能源需求擴大,油氣資源供應總體偏緊。為減輕能源供應緊張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美國財政部于2022年11月宣布允許企業有限恢復在全球最大儲油國——委內瑞拉的原油開采業務,②放松對委內瑞拉石油制裁,以緩解油氣供應緊張。
二是能源區域生產結構分化,俄羅斯天然氣、歐洲石油產量大幅下降,歐盟天然氣和煤炭產量上升幅度較大。盡管歐洲其他國家天然氣產量有所上升,但俄羅斯的減產仍然導致歐洲整體的天然氣產量有所下降。2022年,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天然氣產量明顯下降,下降幅度達11.9%:而石油與煤炭產量略有上升,分別上漲1.8%與1.1%。歐盟推進與俄羅斯天然氣脫鉤,大幅提升天然氣與煤炭的產量,分別上升4.5%與3.9%。歐洲石油產量因北海油田儲量下降影響,同比下降8.6%。俄羅斯天然氣產量下降帶來的市場缺口為其他能源供應國擴產所部分填補,北美洲、中南美洲石油、天然氣產量均有所增加。
三是歐洲冶煉廠減產,亞洲金屬冶煉產能持續擴大帶動全球冶煉產能提升。歐洲能源危機使歐洲電價增長,金屬冶煉廠成本迅速上升,鋁、鋅等有色金屬冶煉廠減產。亞洲冶煉產能持續擴大,填補歐洲冶煉產能下降帶來的市場空缺。2022年,全球原鋁產量約為6846萬噸,同比增長2%。其中,西歐與中歐原鋁產量為23.7萬噸,同比下降11%。①亞洲地區原鋁產能為4502.1萬噸,同比增長3.89%。
四是部分歐洲化肥廠一度停產,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肥料產量大幅下降,全球供需缺口擴大。2022年,全球化肥產量銳減。全球鉀鹽產量約4000萬噸,較2021年同比下降13%。歐洲部分化肥廠受能源成本影響一度停產或限產。雅冉、CF工業、北歐化工等多家歐洲化肥廠停產或限產。由于受到西方制裁的出口限制,俄羅斯、白俄羅斯2022年鉀鹽產量分別下滑至500萬噸、300萬噸,同比下滑45.1%、60.7%。
2.5俄烏沖突下,礦業市場演化機制分析
俄烏沖突后,礦業市場演化總體呈現為:軍事沖突首先引起礦產品價格波動與礦業合作撕裂,引發制裁與反制裁的政治經濟沖擊,進而帶來能源資源區域貿易結構調整,引發歐盟消費結構被動調整,推動全球能源資源生產結構分化。其演化機制大概有四個方面:
一是軍事沖突引發市場預期變化,價格劇烈波動。軍事沖突直接對礦業市場預期產生沖擊。大宗礦產在期貨市場一般存在多個類型的期貨產品。市場預期則是期貨市場價格調整的重要力量。俄烏沖突導致期貨市場預期調整,部分礦產品價格快速上漲,甚至出現LME鎳價格嚴重背離市場基本面的現象。期貨市場價格調整,進一步傳導至現貨市場,導致現貨價格上揚。
二是礦產品市場預期變化引發市場主體喪失持續合作信心,礦業合作撕裂。軍事沖突導致市場主體恐懼情緒彌漫,失去長期合作信心,礦業合作撕裂。在俄羅斯投資的西方資本擔憂市場前景,對持續合作失去信心,撤回礦業投資。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共同利益點被撕裂。沖突雙方的共同利益束縛減少,開展制裁的束縛減少。雙方的制裁與反制裁措施不斷推出,進一步撕裂礦業合作。
三是沖突持續引發制裁與反制裁,礦業貿易格局改變,礦產生產、消費結構調整。為獲取沖突中的優勢,美國等國家發起對俄羅斯的制裁。作為回應,俄羅斯也發起相應的反制裁。雙方的制裁與反制裁措施主要集中在金融體系、貿易規則和企業主體上,迫使貿易結構、生產結構和歐盟消費結構調整。
四是礦業市場合作與博弈成為俄烏沖突博弈的一部分,傳導到全球能源、礦產、糧食和碳市場。歐洲與俄羅斯的資源脫鉤以“雙碳”目標延緩和礦產自給能力下降為代價。歐洲多國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資源,但是為實現與俄羅斯資源脫鉤,歐洲的石油、煤炭消費大量增加,清潔能源總體消費下降,礦產資源生產降低。歐洲是“雙碳”目標的引領地區,其2022年以來碳排放的增加,將傳導到全球碳市場。而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鉀鹽礦產生產和貿易受阻,影響全球糧食安全。
三、俄烏沖突對中國礦業的影響
俄烏沖突主要從礦產品價格波動、礦業供應鏈中斷等方面影響中國礦業市場。中國礦業投資與進口出現部分損失,但是未來存在合作擴大預期。
3.1俄烏沖突對中國與三國礦業貿易存在差別化影響
一是中俄礦業貿易發展不均衡,礦產品貿易量大增。中俄貿易結構互補性強。中國連續12年穩居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國,貿易規模持續提升。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主要包括機械器具及零件、服裝及衣著附件、玩具、運動制品及附件等輕工業產品,自俄羅斯進口商品主要為能源產品。俄羅斯穩居中國第一大能源進口來源國,保持第二大原油進口來源國地位。2022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達8625萬噸,管道天然氣147億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8%、93%。
中俄金屬礦產品貿易存在發展空間。俄羅斯金屬礦產品以出口為主,2021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金屬礦產占中國進口金屬礦產總額的1.4%,占俄羅斯出口金屬礦產總額的6.7%。排名前五的為鋅、銅、鉛、鎳和鋁,分別占中國總進口量的8.2%,1%,17.4%,0.4%和0.1%。其中銅、鎳和鋁價格均高于中國進口均價。
二是中國從烏克蘭鐵礦石進口中斷,鐵礦石進口多元化受到負面影響。烏克蘭對外出口的主要礦產品為錳礦石和鐵礦石,錳礦石幾乎全部出口歐洲,中國是烏克蘭第一大鐵礦石出口國,年均出口中國1400萬噸,占烏克蘭出口的36%,占中國鐵礦石進口總額(11.7億噸)的1%。俄烏沖突爆發導致烏克蘭鐵礦與錳礦出口基本停滯。
三是中國自白俄羅斯鉀肥進口成本大幅上升,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白俄羅斯是中國鉀鹽第三大進口來源國,占中國鉀鹽總進口量的17%。白俄羅斯鉀鹽原從立陶宛港口進入中國,2021年,立陶宛參與美國對白俄羅斯的制裁,禁止其化肥過境,白俄羅斯的化肥出口逐步轉向烏克蘭港口。俄烏沖突后,白俄羅斯的海運出口中斷。白俄羅斯鉀肥逐漸轉向由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港出口,大幅提高白俄羅斯鉀肥出口成本。2022年12月9日,白俄羅斯政府已同意烏克蘭借道白方領土、經由立陶宛港口出口糧食,并提出了希望能恢復本國化肥出口的請求。但這一請求尚未得到回應。2022年,中國從白俄羅斯進口氯化鉀191萬噸,進口成本達9.28億美元,進口均價同比提升98.4%。①
3.2中國礦業投資和進口出現部分損失
一是中資企業在三國礦業投資初步發展,部分礦業項目擱置。中資礦業企業在俄羅斯、白俄羅斯有望推進項目投資。中資企業在俄羅斯擁有部分礦業投資權益:如中石油投資俄羅斯北極地區亞馬爾大型能源合作項目、萬科爾項目、紫金礦業公司投資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克孜勒一塔什特克鉛鋅礦項目、中國黃金集團投資俄羅斯克柳切夫金礦項目,這些項目有望繼續推進。白俄羅斯自然資源與環保部部長胡德克2022年6月表示,積極開展工作吸引中國投資參與該國礦業開發。中國在烏克蘭礦業投資中斷。烏克蘭政府2021年在互聯網實施了一輪礦權拍賣,中國盛新鋰能公司投標3個鋰礦項目,后因本輪沖突而中斷后續合作。
二是中國礦產進口成本顯著提高。2022年,中國共進口原油5.1億噸,進口平均單價4790元/噸,較2021年進口均價上漲48%;進口液化天然氣930億立方米,平均進口單價為約5483元/噸,同比上漲42.6%:②進口煤炭2.93億噸,進口均價為974.3元/噸,同比增長34.7%。中國能源進口支出明顯增多。礦產進口成本增加不僅僅表現于能源礦產,糧食礦產、金屬礦產進口成本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以鉀鹽為例,中國氯化鉀2022年進口量為793萬噸,進口金額為42.41億美元,進口量與2021年基本持平,而進口金額同比上漲116.3%。
3.3俄羅斯礦業貿易轉向,中俄、中國中亞礦業合作存在預期
一是俄羅斯礦業貿易轉向,拓展與中國礦業合作存在預期。長期以來,中國與中亞地區國際礦業合作取得發展,但是部分業界企業表示發展不如預期。俄羅斯面對西方制裁和歐盟脫鉤傾向,將礦業開發合作、礦產品貿易轉向中亞、東亞。這一背景下,中國與俄羅斯、中亞等國的礦業合作存在發展預期。
二是俄羅斯在中亞地區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對該地區礦業發展有重要影響。俄羅斯作為地區大國,在中亞的政治、經濟等一系列領域有著巨大影響力,對中亞地區的礦產資源開發有著深刻影響。2000年,俄羅斯與中亞國家聯合成立了歐亞經濟共同體,以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①2015年,歐亞經濟聯盟成立,并簽署《歐亞經濟聯盟條約》,該條約計劃于2025年形成電力、石油、石油產品與天然氣的共同市場。俄羅斯作為礦業大國,為中亞礦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技術等支持。但是俄烏沖突后,俄羅斯大量精力用在同烏克蘭和北約斗爭的前線,對中亞五國政治經濟方面的影響有所收縮,中亞五國礦業國際合作的自由度提升,礦業開放度擴大。
三是中亞地區礦產資源種類多樣,與中國礦業合作預期加強。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哈薩克斯坦為例,哈薩克斯坦石油儲量約39億噸,占全球石油總儲量的1.7%:天然氣儲量約2.7萬億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氣總儲量的1.3%;鈾儲量約84.2萬噸,占全球鈾總儲量的14%;鉛儲量約1700萬噸,占全球鉛儲量的14.7%;重晶石儲量約8500萬噸,占全球重晶石儲量的28%。②2023年5月,中國一中亞峰會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加快推進中吉烏鐵路修建形成共識,為中亞地區礦業合作發展迎來利好。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4.1結論
一是俄烏沖突深度沖擊礦產資源產業鏈和供應鏈。俄羅斯與歐洲的能源資源合作格局出現裂痕,俄羅斯向歐洲的能源資源貿易受阻,美西方在俄能源資源投資回撤,歐洲金屬冶煉和化肥生產減少,中國能源資源進口成本顯著提升。全球礦產資源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度調整,歐洲和美國能源資源貿易規模擴大,俄羅斯和亞洲能源資源貿易規模擴大。
二是俄烏沖突加劇全球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在俄羅斯礦產出口受到限制的背景下,能源礦產、有色金屬礦產、肥料礦產均呈現出供給緊張的局面,加劇了歐洲能源危機和全球糧食危機。歐洲的能源危機導致工業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工業產能大幅下降,對歐洲制造業造成了沖擊。
三是俄烏沖突可能提升全球“雙碳”目標實現成本。“雙碳”目標的本質是要實現高質量和清潔的增長。俄烏沖突以來,天然氣供應緊缺,煤炭在替代效應下2022年生產和消費均突破80億噸,創歷史新高,帶來減碳壓力。
四是俄烏沖突推動礦業金融治理格局演化。美西方與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和反制裁,降低了美元貿易結算體系作為國際公共金融產品的公信力,俄羅斯盧布依靠能源大國優勢經受住了考驗,也使其他貨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影響提升,國際礦產品貿易結算的貨幣多元化進程加快。
4.2政策建議
一是深化能源資源多邊談判,保障礦產資源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在中國關于俄烏沖突政治解決的方案下,推進能源資源礦產合作多邊談判,提升全球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治理水平。
二是堅持系統論,統籌“雙碳”目標,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展多邊談判合作,推進全球礦業開放和公平治理,緩解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是加強全球礦業金融治理,防止公共產品被工具化,建設多通道可選擇的全球礦業貿易平臺和交易支付工具。鼓勵海運保險平臺與金融支付平臺多元化,擴大人民幣在國際礦產品貿易結算中的應用,為全球礦業市場治理做出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