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黨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黨員“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理論與實踐的凝結,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支撐。本文試圖從理論淵源、文化傳統、歷史條件三個方面分析偉大建黨精神的淵源,希望能為新時代傳承弘揚建黨精神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關鍵詞]建黨精神;理論淵源;文化傳統;歷史條件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16
引言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我黨提出新的要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奮斗、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1]。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到“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轉變,是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補充和說明。偉大的建黨精神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重要的歷史依據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只有弄清楚初心、使命的來源,才能科學界定初心和使命的內涵,更好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以下主要從理論淵源、歷史條件、文化傳統等三個方面探析“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建黨精神的理論與實踐之源。
一、理論淵源:馬列主義的科學理論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偉大建黨精神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守正創新。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在此之前,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并逐漸波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廣泛的大機器生產取代以前的手工工場,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改變了生產方式和市民生活。“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2]。”在資本主義工廠里,大量雇傭工人,卻給予極低的薪酬,導致勞資雙方的矛盾激化。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政治制度的變革,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先后在英、法等國建立。啟蒙運動使得天賦人權、三權分立、人人平等思想成為主流,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所倡導的無產階級必然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進而解放全人類的觀點,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的直接思想理論來源。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與《共產黨宣言》宗旨是一脈相承的[3]。早在1921年,中共一大就明確提出,黨的綱領就是以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消滅階級差別;而此后的會議又對這一理想進行了完善,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未來的奮斗目標,這是對《共產黨宣言》宗旨的傳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共產黨宣言》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理論寶庫,值得反復學習、深入研究,不斷從中汲取思想營養[4]?!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也是對《共產黨宣言》宗旨的守正創新,這一守正創新讓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更具中國化、時代化的價值和意義。
1917年11月,列寧領導工人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中國,喚醒了國人,中國學會了一種新的救國思想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同志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5]”。自此中國人的救國方案多了一個選擇,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對馬列主義理論的實踐探索中提煉出了“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建黨精神。
總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一初心、使命的直接理論淵源,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守正創新。
二、文化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文化
追溯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國可以再次實現民族復興的底氣,這便是文化的自信,這種自信與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淀有重要關聯。
首先,中國無比燦爛的文明成果表現在農業技術、水利制度、科技水平等多個方面。“四大發明”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西方學者對中國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文明成果給予了極高稱贊。馬克思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迎來了資產階級社會。火藥粉碎了固有階級等級,指南針聯系全世界同時資產階級建立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6]?!庇鴮W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對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科技領先世界的古代文明,為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
其次,放眼整個世界文明,中華文明是其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而其他的文明一經衰落便輝煌不再。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唯有華夏文明歷久彌堅,歷經五千多年歲月仍然璀璨奪目。而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者,歷代共產黨領導人都在不斷強調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如毛澤東在1938年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便強調,“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與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7]?!闭菍炐銈鹘y文化的不斷傳承與弘揚,形成了建黨精神的文化基因。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汲取了傳統文化的養分,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與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皆有深厚淵源。
最后,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堅韌的傳承力。在中國歷史上,中華文明亦經歷多次浩劫,然而每次浩劫之后都是新的文化融合與復興,這也促進了中國古代的多民族融合,形成了兼容并包的中華文明。1935年,面對日本的軍事侵略和文化侵略,毛澤東主席曾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8]?!边@種氣魄體現了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建立于文化自信之上。
三、歷史條件: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不止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還與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是近代各種歷史條件互相作用的結果。
在十八世紀,在清王朝的盛世之下,已經暗藏許多危機。這些危機表現在統治的各個方面:經濟方面,清王朝仍然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僅僅保留廣州的十三行與外國進行通商;政治方面,清王朝仍然維持著兩千多年的社會模式,制度僵化、缺乏靈活性,且吏治腐敗十分嚴重;軍事方面,作為統治基礎的八旗兵勇依然是立國的支柱,然而到了晚期八旗子弟腐化墮落、戰斗力嚴重下降;在文化方面,科舉考試為八股文考試與現實脫節,不懂應對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另外,清王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為維持滿洲貴族的統治,大肆防范漢人的知識分子;在外交方面也是十分閉塞的,清王朝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皆是蠻夷之國。
四十年后,英國憑借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的身體和靈魂。腐朽不堪的清政府采取妥協退讓的政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簽訂了一些喪權辱國的條約。正如毛澤東主席的總結:近代以來,除抗日戰爭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其原因: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9]”。從此之后,推翻封建專制,擺脫外國侵略者的壓迫,取得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便成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主題。
為尋求救國之路,一代代中國人不斷進行探索。林則徐、魏源率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救國思想,主張向西方學習來挽救搖搖欲墜的晚清王朝,然而他們對西方的認識尚處于朦朧階段;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涉及農民階級所關心的土地問題,然終因過于理想而夭折;繼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洋務派,他們主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具有明顯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1895年甲午戰爭之后洋務運動宣告破產,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在這種狀況下,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了維新運動,企圖在中國建立一個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政體,然而他們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最終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最終導致維新運動失敗。二十世紀初期,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但是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人民的解放之路仍然很長、中華民族的獨立夢想依然遙遠。
先進的知識分子在苦難中繼續反思,直到十月革命之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到中國,給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指明了正確方向,中國人從中看到了民族復興的希望。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為首的先進分子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向工農大眾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總結十月革命勝利的經驗。“蘇聯模式”成為孜孜追求民族獨立和復興、謀求人民幸福的知識分子的必然選擇,繼而使誕生于民族危亡關頭的中國共產黨將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作為初心使命寫進黨的綱領。對于這樣的歷史背景,毛澤東主席也做過深刻的闡述和總結:“一九一七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孫中山也提倡‘以俄為師,主張‘聯俄聯共??傊菑拇酥螅袊膿Q了方向[10]?!庇纱丝梢?,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孕育于中國近代歷史的艱難抗爭與不斷探索之中。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名族謀復興的使命直接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來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也來源于中國近代的歷史現狀。在初心使命的激勵下,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上下求索,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成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中華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新征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1(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習近平.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N].人民日報,2019-11-15(1).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9]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8.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3-1514.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科規劃課題項目,項目名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的廣東元素研究(項目編號:GD22XMK04)
作者簡介:王其良(1983.4-),男,漢族,山東聊城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