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一原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作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戰略部署,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強調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媒體深度融合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作用顯著。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薄啊诙€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媒體融合發展國家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就是遵循媒體發展規律和文化建設規律的創新之舉。
一方面,中華文明為媒體融合提供豐富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夯實了主體地位、提供了源頭活水。另一方面,媒體融合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媒體融合通過新技術、新平臺、新手段,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提升內容品質、創新產品形態、改善受眾體驗,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上“云”端,有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了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海淀區作為北京市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承載區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既是承擔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重大使命的科技大區,也是承載三山五園歷史文脈、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交融匯聚的文化大區,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創新稟賦鮮明。近年來,我們緊扣文化強國建設和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戰略部署,堅持以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服務全國文化中心功能,以全國標桿性區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帶動文化傳承發展,創作推出《曹雪芹》《長城》等文藝精品,精心打造《紅耀海淀譜新篇》《鎮“淀”之寶》等融媒產品,大力推動“兩中心一平臺”建設,形成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海淀表達”。
其中,海淀區高效推進“兩中心一平臺”建設的實踐?!皟芍行囊黄脚_”即融媒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三者具有空間相鄰、線上相融、資源相通的獨特優勢,在打破基層公共文化陣地、信息傳播平臺壁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立足基層工作實踐,貫通“兩中心一平臺”,在推動新思想宣傳普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整合基層陣地資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了從“試點破題”“深入解題”到“全面答題”的良好態勢。2022年,上線全市首個“學習強國”區級學習平臺,發布《海淀融媒增質增效行動計劃》,初步形成了區融媒體中心、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學習強國”海淀學習平臺一體化發展格局,按照黨建引領、線下整合、線上融合、資源共享、一體化運營的總體思路,采取宣傳融合、空間融合、人員融合、活動融合等措施,梯次推進、全域開展融媒體中心(分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學習強國地方平臺(供稿中心)建設,切實打通宣傳、教育、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在傳播平臺方面,通過機制完善和技術創新,依托“海淀云”搭建起統一的內容分發平臺,結合“海淀城市大腦”建設“數字孿生社區”和“文化服務圈”,將傳播觸角延伸到社區百姓家門口,實現了黨的創新理論、優質新聞作品、文化服務產品在“兩中心一平臺”之間“鍵對鍵”無障礙流轉、無損耗輸出。
在空間資源方面,在街鎮層面將融媒體分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學習強國”海淀學習平臺供稿中心進行整合,集新聞宣傳資源、文化活動資源、理論學習資源于一體,探索建立街鎮級“兩中心一平臺”試點,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賦能,推出強國主題書店、強國大講堂等線下活動,實現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有機結合。
在隊伍資源方面,以“學習強國”區級平臺運營隊伍為核心,融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隊伍、“學習強國”供稿中心通訊員隊伍、融媒體中心編輯記者隊伍,建立起一支善于開展“理論學習+文化傳承+媒體傳播”的策劃實施團隊,以本地百姓需求為根本,創新通俗、鮮活的手段,采用“文化+科技”“文化+傳媒”“文化+旅游”等系列模式,打出文化傳承“組合拳”。
在活動資源方面,將海淀融媒媒體服務品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品牌,與“學習強國”線下品牌推廣相結合,策劃推出“匠心守藝人”“情暖夕陽”“韻動芳華”“志愿星光匯”“新知大講堂”“海淀少年行”“‘青新時代”等惠民活動品牌,廣泛吸引群眾參與,形成了基層文化服務的便捷高效觸達。
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元宇宙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加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也深刻改變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理念、手段和對象。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新聞信息服務、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新征程新起點,媒體深度融合對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承擔著更大使命,也必將有更大的作為。結合推動媒體融合、擔當文化使命等方面提出幾點思考。
一要以正確導向明方向。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政治家辦報辦臺辦新媒體,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切實把黨管宣傳、黨管媒體、黨管意識形態貫穿到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全過程各方面,確保每一次發聲、每一篇報道都著眼于凝心聚力、壯大主流輿論陣地,提高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二要以多元匯聚立主導。要堅持內容為王,聚焦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推進文化生產與傳播,推出更多承載時代精神、體現時代氣象的精品力作,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于交鋒中加強正面引導,于多元中弘揚主流價值,用文藝滋養心靈,以文明溫潤人心,引導人們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三要以技術賦能勇創新。要堅持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城市賦能,主動擁抱新技術,強化互聯網思維,加強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大數據、大模型等新技術新應用更好融入新聞生產、傳播、分發、接收各環節,更好融入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展示、服務、消費各領域,提升文化精品的數字化呈現、網絡化傳播水平,助力新時代文化的弘揚與繼承。
四要以監管治理守安全。要統籌發展與安全,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切實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推動政策創新、管理創新,激發文化主體創新創造活力,樹立良好風氣,促進健康發展。
“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海淀既有科技創新之光,也有山水人文之美。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著力推動傳統與現代、媒介與內容、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實現面向基層的各類宣傳文化平臺、陣地、載體聯動發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為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更大貢獻。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