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萍
從2014年提出媒體融合戰略至今,媒體融合演進路徑呈現出從主張技術創新到強調制度創新的轉向。然而,體制機制改革的真正突破空間十分有限。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北京先行先試的探路者,“在最難處發力”,通過成立全資國企——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亦城集團”),將融媒中心整建制轉企,以科文融合的多元運營模式,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集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基本特征為一身的“四全媒體”,圍繞體制機制的框架重構與綜合建制,為北京乃至全國區縣融媒體中心發展提供了“新樣本”。
服務區域發展,試水企業式運營融媒體中心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北京建設國際科創中心主平臺“三城一區”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平臺,也是全國唯一一個集國家級經開區、國家高新區、服開區、自貿區等“六區合一”政策優勢于一體的經濟功能區。目前,北京經開區已經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產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等四大主導產業引領的創新產業集群,匯聚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萬多家企業,用北京市0.35%的土地支撐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工業總產值。
高質量的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積極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引領。然而,面對盡快建成新型主流媒體的命題,改革前的北京經開區融媒中心,不僅面對績效考核無法獎優罰“劣”、財政公共賬戶自身難“造血”等基于事業單位性質所面臨的共同難題,還面臨三大發展禁錮:一是人員隊伍“合而不融”,沒有一支專業的媒體人才隊伍。二是產品矩陣“全而不強”,資源分散未能在移動優先上破題。三是用戶關系“連而不動”,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和平臺運營意識。距離“從引導群眾到服務群眾,在服務群眾中引導群眾”的要求尚有差距。
2020年,北京經開區借大部制機構改革的契機,果斷決策,同步加速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決定由北京經開區工委宣傳文化部指導,注冊成立尚亦城集團,全面負責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運營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完成了架構重建、制度建設、人員融合、薪酬重構等改革事項,在充分考慮個人意愿的情況下實現了全體人員轉向尚亦城集團聘用制員工,實現了統一身份、同工同酬。
2021年,北京經開區工委深改委會議正式通過了融媒改革方案,工委授權尚亦城集團探索實踐“政府指導企業主導的管理方式、政企校三位一體的用人育人、央市區企四級融通的內容生產,事業產業雙向滋養的商業運營”融媒范式。至此,北京市唯一的純國企模式運營的區級融媒正式亮相。
堅持黨管媒體,四項舉措打造區級融媒樣本
北京經開區用一套加減乘除的方法,打造了“機制為源、內容為本、技術為底、運營為要”的融媒改革新模式。
第一,黨建引領上做加法。
堅持黨管媒體,通過在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工作方面不斷“加碼”,真正做到體制機制有變、方向導向不變。一是實行工委統一領導,宣傳文化部歸口領導,集團黨委直接領導的編委會負責制。二是堅持工委宣傳文化部對意識形態安全負監督責任。三是堅持編委會對業務工作的前置把關。四是堅持內容“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基本方針。
第二,要素管理上做減法。
一是精簡架構、再造流程。打破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構建高效指揮系統、執行機構和運轉機制,按照“利企、為民、善政”的產品導向,建立“產業創新、城市服務、政務管理”三個內容生產兵團,使得記者、編輯、受眾三者之間的信息傳遞接近零時差,打造“全程媒體”。真正實現了融媒改革 “一體策劃、一次采集、移動優先”的要求。設置融媒實驗室,將所有媒體平臺編輯匯聚一處,構建報、網、端、微、視、各種組網號等高效互動的媒體矩陣。突出亮劍精神,鍛造新視聽研究中心,加大創意產品、視聽內容以及直播內容的供給。二是優化要素配置,把新聞生產重心轉移到移動端,集中力量做優做強尚亦城APP。三是集中向下放權,在新產品和運營的績效上,通過向各部門賦權,用系數確保薪酬績效的二次分配充分向一線傾斜,達到正向激勵目的。四是在流程上實現全程數字化作業。
第三,創新創優上做乘法。
一是創新“平臺化”生產模式,打造全員媒體。提倡“人人都是自媒體,企企都是媒介源”。目前,尚亦城客戶端開放生產的內容約占總量的70%,《亦城時報》40%內容通過約稿完成組版,兩微30%的內容來自融媒聯盟成員供稿。構建聯盟促生產,建立覆蓋225平方千米亦莊新城范圍的融媒體聯盟,首批實現與403家單位的稿件共享,規上企業覆蓋率為100%。開放矩陣促生產,北京經開區融媒橫向協同403家融媒聯盟成員,嘗試在橫向和縱向協同中探索出體現“亦城號”一體化運營路徑。培養本地工坊促生產,由資深記者編輯和運營人員組成培訓講師團,開展了“融媒工坊”的培訓活動,有效提升融媒聯盟成員的生產能力。二是重筑“融媒矩陣”,打造“全息媒體”。構建了以尚亦城APP、《亦城時報》“北京亦莊”兩微、亦莊新聞、北京經開區官網、強國號、頭條號、抖音號等為支撐,職能部門、街道、企業N家自媒體為延伸的融媒傳播矩陣。三是聚焦產業功能區特點,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打造“全效媒體”。以打造城市級超級APP為目標,推出亦城數字身份——E-PASS卡,實現“一個端口、多元服務”。發揮媒體聚合力,激活城市治理一股勁,聯合宣傳文化部網信處及時有效開展輿論引導,針對11個新媒體賬號平臺的網民留言進行梳理分析,實現未訴先知、未訴先報、未訴先辦,為主動治理提供參考。四是創新運營模式,以產業發展滋養事業,增強“造血”能力,強固可持續發展能力。尚亦城集團初步形成了 “1+3+4”產業體系:即以“融媒生態建設”為核心,發展“3+4”產業,即超高清產業、元宇宙產業、數字經濟,科文融合產業投資運營、科技會展、科技文旅及城市表達板塊,以融媒事業促進產業,以產業滋養融媒事業,提升融媒盈利能力,逐步減少財政資金投入。
第四,革除障礙上做“除法”。
一是健全績效激勵制度。以培養全媒體記者為導向,構建起以市場、基礎考核、目標考核為重點的薪酬獎罰制度,最大限度激發人員工作主動性和能動性。二是強化能力培養。設立亦莊融媒學院。三是創新培養模式。探索建立全媒體人才考量評價體系,將創意創造、內容生產、新聞傳播、內容營銷、市場運營、新融媒技術產品應用等納入績效評價體系,通過與新媒體、企業、高等院校等社會機構的合作聯動,探索一套“戰訓結合、開放跨界、多元互動”的全新培訓模式。
改革初見成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雙提升
經過近兩年的改革運行,北京經開區融媒中心已經涌現了一批彰顯亦城辨識度、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融媒產品。已經開創性地向北京臨空經濟區提供融媒體建設輸出服務,與當地成立合資公司,承擔融媒中心的建設和運營任務。
一是輿論引導能力和傳播影響力不斷增強。
數據顯示,與改革前相比,內容總生產量增長近200%,短視頻和中長視頻的生產能力提升近400%。2021年以來,尚亦城APP用戶突破130萬,微博粉絲量過百萬;微信公號粉絲數突破28萬,同比增長21%。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賬號開設半年關注量就超過10萬。《看見·冬奧》《外國人在亦城》等一批優秀作品獲得市級以上獎勵。
二是線上線下雙向倒流,激活城市治理內生動力。目前,尚亦城APP已經將經開區天華園三里、贏海莊園社區作為試點,打通了居民、社區、物業線上線下無縫對接通路,今后還將以E-PASS卡的消費區塊鏈為基底,通過線下消費帶動線上權益,為城市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設賦能。
三是社會市場效益雙豐收。以融媒中心建設為基底,集團超高清產業、元宇宙產業、科技會展等業務板塊與融媒中心建設相互促進、相互賦能,不斷提升集團的市場競爭力。2022年,集團營收超過3.6億。
企業化改革的啟示
北京經開區以企業方式運營融媒體中心的改革,是一次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適應互聯網運營需要的深層次變革嘗試。回顧改革歷程,有三點啟示值得總結。
一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分清舍棄與堅守,打破原有生產方式和產品次序。將人員管理從以媒體形態分組轉變為以生產流程為序列的兵團作戰管理模式,形成大兵團作戰模式,再通過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激發創造活力。
二是要強化造血機能,突出產業反哺事業,實現科文融合多元化經營。尚亦城集團通過7大產業模塊去反哺融媒事業,走出了“以事業滋養產業,以產業反哺事業”化的多元化經營之路。
三是要堅持抓“陣地+產品”,真正實現相融相通。作為以互聯網為核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底座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基礎,絕不僅僅是將區縣媒體資源和內容生產機構進行簡單“相加”,而是要匯集多方面資源和力量并將其“相融”,將自身建設成一個具有多方面服務能力,從而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廣泛而深入,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的功能豐富、形態完整的區域生態級平臺。
而為了實現這一建設目標,客觀上就要求我們的融媒體中心將自身打造成一個合格的市場主體,拓展新的運營模式。由此看來,以企業方式運營區縣融媒體中心,就是實現其全功能、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選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