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9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成效。在充分展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取得成就的基礎之上,從專家視角解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使命要求、發展方向和提出對策建議大有必要。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及其重大使命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15年,中央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同年6月《綱要》印發,隨后,全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的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印發實施。2017年4月1日,黨中央決定設立雄安新區,作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的重大決策被提出并迅速進入實施階段。2017年9月29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發布,對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作出安排。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前區域總人口1.1億人,占中國人口總量的7.8%;京津冀三地GDP10.02萬億,占全國的8.3%。此外,京津冀地區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一起被公認為我國三大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密集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但京津冀地區也面臨著區域空間發展不平衡性顯著、區域間產業合作水平不高等突出問題。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面向未來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間協同發展、城鎮化健康發展對全國城鎮群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從落實使命角度來講,習近平總書記在“2.26”講話里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七點要求,《綱要》就是圍繞這七點要求出臺的。在落實《綱要》過程中,京津冀三地圍繞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七點要求做了頂層設計,明確了京津冀整體功能定位以及三省市功能定位,加強了京津冀三地以及國家發改委對整個區域協同發展的政府推動,包括企業也積極投入到三地的協同發展中。“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聯防聯控聯治區域大氣污染,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產業升級轉移加速,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等等,初期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取得了重大的成效。
2019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第二次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對前段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時也對緊緊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高質量高標準推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北京市級機關搬遷為契機,高質量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發揮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作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六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作為國家戰略,還有一個重要體現是在“十四五”規劃中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了部署,要突出抓重點,也就是抓主要區域,尤其是新區建設是規劃重點,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省三河、香河、大廠三縣市、濱海新區、雄安新區,特別是通過打通這幾個區域之間的交通連接,讓京津冀協同發展再上新臺階。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提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等新要求。
2023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疏解工作,也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動“新兩翼”建設取得更大突破。同時,還要繼續高質量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產業發展互補共興,下大氣力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從這個角度,我們看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三次重要講話精神,都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相結合的,即要求在強化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時,重點疏解和引導非首都功能的轉移,將中心城區過度集中的產業功能向郊區及周邊地區轉移(市域轉移與區域轉移),帶動區域功能格局的整體優化,推動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兩翼”建設取得更大突破。
二、從專家視角客觀宣傳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效并正視問題
由“北京大學首都高端智庫系列報告”學術指導委員會指導,由本人擔任主編的《2019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以及由葉堂林擔任主編的《京津冀藍皮書》中,都系統展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多方面成效,總體可以概括為北京市人口調控與布局優化卓有成效、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穩步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新兩翼”建設快速推進等成效,這都是由各領域專家們通過客觀地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并且經得起推敲。
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疏解與人口調控取得積極進展。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口、經濟、資源與環境之間矛盾的結果,或者說是人口和功能過度集中所導致的。北京市人口規模的合理調控和空間合理布局對于緩解北京市面臨的人口過度集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之間存在的矛盾起著重要的支撐與保障作用。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89.3萬人,達到了控制常住人口規模在2300萬人以下的目標。2014年以來,北京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拆除各類違法建設2.4億平方米,騰退土地231平方千米,留白增綠90平方千米。
二是“新兩翼”建設快速推進。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注河北雄安新區的建設,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的雄安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實質性進展,首批標志性項目加快推進。其中,2022年以來,中化、星網、華能央企總部項目開工建設,4所高校和2家醫院選址落位,央企設立各類機構140多家,已步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另外,北京城市副中心第二批市屬機關和相關事業單位即將啟動搬遷,環球影城公園開園運營,運河商務區注冊企業已達1.85萬家,大運河京冀段全線實現旅游通航,通州區與河北三河、香河、大廠三縣市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
三是重點領域取得積極進展。在交通一體化方面,大興國際機場建成并投入運營,截至2022年8月,京津冀鐵路運營里程超1萬千米,覆蓋京津冀地級市,京雄津保環首都“1小時交通圈”已經形成;在產業升級與協同發展方面,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三次產業占比從2014年的5.9:34.9:59.2變化為2022年的4.8:29.6:65.6,2014年以來河北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4萬個;在生態聯防聯控方面,2021年三地PM2.5年均濃度首次全部步入“30+”階段,三地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達到60%以上,重污染天數均大幅減少。
盡管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效,但三省市仍面臨區域發展差距較大、重要節點城市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能力不強、產業鏈和創新鏈銜接不足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要求,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至關重要。關鍵是要破除地區之間的利益藩籬和政策壁壘,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優化區域互助機制、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創新區域政策調控機制、健全區域發展保障機制,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走向深入,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三、融合專家和媒體力量,多途徑宣傳與助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應充分發揮專家力量和媒體力量,組織理論研究、實地調研、以及圍繞特定項目進行專家與媒體的合作。例如,利用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作為首都高端智庫試點單位的優勢,以及北京大學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河北經貿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聯合成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創新中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決策提供科學支持。
同時,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還與北京廣播電視臺城市廣播中心的《京津冀之聲》節目進行合作,聯合組建“京津冀之聲”智庫,集納三地財經、規劃、生態等7個領域的54位專家,參與《新格局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等融媒節目,通過專家訪談的形式,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權威解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政策措施,全面反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舉措、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推進情況和工作成果,切實用專家力量肩負起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職責使命。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