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全心

2023年是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媒體融合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的第10個年頭。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借著“第三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上的省級媒體平臺創新運營與文化傳承融合傳播論壇在京召開的契機,共同探討省級媒體平臺的創新運營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現階段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問題,正是如何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如何自我造血做到可持續發展。面對挑戰,我們如何破題,如何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我們構建了“1+2+4+N”發展架構,“1”是北京云市級技術平臺,“2”是“北京時間”“聽聽FM”新媒體平臺,“4”是垂類產品,“N”是媒體賬號矩陣;出臺了大小屏融合互促機制,每年設立融合資金,為大屏設立10個垂類頻道,北京時間供稿量環比提升56%,稿件訪問量增長3.6倍。
這樣的內部融合,還是小融合,解決現實關鍵問題更需要大融合。“融”,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炊氣上升,固體受熱變軟或成為流體,非常精準地概括媒體融合就要像水一樣和用戶、行業、城市、整個社會融為一體,以“新聞+”連接用戶,連接千行百業,連接社會資源,連接城市發展需要。這樣的融,才是真融合,才是大融合。
在實踐中,我們的思路是,提升三種能力,挖掘廣電媒體優勢:一是廣電品質互聯網技術和運營,形成供給側改革能力;二是互聯網運營和平臺能力,提供媒體主業之外的拓展能力,即“新聞+”的服務能力;三是廣電媒體對黨忠誠、群眾信賴的特質,在政府和群眾兩端均形成強信任,其間蘊含的巨大連接能力和鏈路可以廣泛而有效地整合資源。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充分發揮“廣電品質+互聯網技術和運營”所形成的供給側改革能力,構筑可感可觸的主流價值傳播新格局。
一是強化宣傳精準度,構筑流量新高地。北京時間首頁首屏開設黨的二十大、北京冬奧等專題百余個,多個話題閱讀量破億;重點打造“時間”品牌,“時間直播”在抖音1.3萬個媒體賬號中,位居前十;“時間視頻”年閱讀量90億,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電媒體融合新品牌評選中獲評“新聞品牌”。
二是全案傳播,讓主流價值可感可觸。2023年年初,我們全案承接了“紀念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一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調動最好的團隊打造了一臺動人的主題晚會,以“衛視、網絡平臺聯動直播+話題引導+破圈推廣”進行全媒體營銷,話題閱讀量1.17億。做晚會、做宣傳是手段,引導公眾弘揚冬奧精神是目的,晚會后我們把主題歌立意升級為后冬奧時代現代化建設,MV二次傳播,上線當天播放量超千萬,這種“品質內容+事件運營+輿論引導”的疊加升級模式是廣電的長項,也讓主流傳播體現出可感可觸的全新價值。
我們聯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起打造的《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直播活動》以“廣電品質+互聯網技術和內容運營”,被其他媒體稱為演出直播的天花板,延伸出的短視頻產品也被廣泛轉載,全網播放量破億。充沛的內容儲備和技術手段,讓北京廣電面對熱點事件構筑了主流聲音新高地,讓好聲音變成強聲音。
第二,跨出媒體做媒體,運用新媒體運營所獲得的平臺能力,拓展媒體主業之外的服務能力——“新聞+政務+服務”。
一是社會聯結,我們打通北京12345市民熱線數據平臺,推出了北京市首家視頻接訴媒體項目——北京時間接訴即辦融合應用,以“新聞+政務+服務”為核心驅動,開創主流新媒體平臺政務服務新模式,通過手機端7×24小時掌上服務,讓市民“有訴能提交”,讓政府“接訴即辦理”;通過北京臺大小屏采編力量協同跟進,推動問題解決,致力于未訴先辦,為社會公共服務和城市治理提供了互聯網時代解決新方案,獲評第32屆中國新聞獎應用創新類一等獎。
二是跨域聯結,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戰略,我們發起“暖城記”大型融媒活動,“北京時間”“津云”“冀云”三方媒體端同步上線,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快遞小哥等新業態工作人員提供暖心服務的融媒產品,一鍵搜索最近的“暖心驛站”,累可歇腳,渴能飲水,暑可納涼,寒能取暖,讓都市不只是“現代的城”,更是“美好的家”。
三是服務聯結,我們圍繞就業服務、尋人救助、接訴即辦、健康養生、城市文旅等五大垂直方向,把北京時間升級成“百姓身邊的暖心民生服務平臺”,陸續上線了天安門廣場參觀預約、“時間+法”、醫院掛號、生活繳費等80余項民生服務,將用戶需求轉化為品牌優勢,有效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北京時間”下載量較3年前增長了6.2倍,獲評全國廣電媒體融合先導單位,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電媒體融合新品牌評選中獲評“平臺品牌”,還入選了中國記協“媒體+”創新案例庫首批上線案例。
第三,以技術引領夯實轉型底座,賦能媒體融合高質量發展。
我們推出中國首個廣播級智能交互真人數字人“時間小妮”,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于一體,和北京臺主持人徐春妮相似度高達97%,深度牽引全臺大小屏內容生產,榮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虛擬數字人技術應用一等獎等7個相關獎項,目前已經升級為全國首個主打“智能服務”的多語種廣電數字人二代模型。時間小妮擔任了北京市“接訴即辦”推廣大使,每周在大小屏端同步展示北京市各區接訴即辦優秀案例,做政策普及和集中解答。
我們不斷提升技術資源配置能力,開發“奮進新時代”二十大主題成就展預約系統,20萬人通過該系統預約參觀;開發媒體接訴即辦管理系統,將北京時間接訴即辦技術接口連接給《北京日報》《新京報》《北京青年報》,使市屬主要媒體都能通過該應用參與社會治理。為民服務的拳拳之心、統一調度的機制、互聯網技術的賦能、媒體功能的加持、產品的閉環設計、及時的宣傳引導,多方合力使北京廣電的接訴即辦應用產品逐步發揮更大效能,熱點跟蹤報道頻上熱搜,被網友譽為“微光成炬”。
第四,廣電媒體對黨忠誠、群眾信賴,在政府和群眾兩端形成強信任,這種連接能力有賴于其間眾多鏈路幫助我們廣泛而有效地整合資源,圍繞“互聯網+產業”大膽探索平臺型的商業模式,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一是與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建立“北京市城市動物智慧服務平臺”,并上線“愛寵頻道”,向用戶提供寵物電子身份證、免疫預約、免疫信息查詢等網上獨家服務,為撬動京城百億規模寵物市場奠定基礎。
二是與北京順義區聯合建立“BRTV北京時間數字文化產業基地”,與多個行業和頭部企業形成聯盟協作,以直播帶貨、職業培訓、政企服務為引擎,探索數字經濟新藍海。
三是建立“主流媒體創新運營實戰云平臺”,聯合全國26家主流媒體客戶端,推動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資源要素融合共享,提升主流輿論引導聲量和平臺服務價值;攜手沈陽廣播電視臺推出“北京時間北方中心”,雙方在人員、平臺、資源等方面深度合作,打造“新聞+服務”“互聯網+產業”的姊妹城市融合品牌。
2023年上半年,北京時間經營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78%,說明以“新聞+服務”“互聯網+產業”推動媒體融合是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下一步,我們將以“北京時間”“北京云”作為“雙底座”分別to C、to G、to B;以“新聞+服務”“互聯網+產業”作為核心驅動;以“廣電品質+互聯網運營”進一步提升內容生產能力;以項目、產品為抓手,提升技術創新服務能力;以“平臺思維+產品技術”,賦能提升政務服務商務能力,進一步推動首都廣電成為融合創新的領跑者。
唐代詩人元稹在《寒露九月節》中說,“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這也是廣電人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心靈寫照,無論酷暑和寒冬,堅守初心,服務黨和人民的行動永不停息,在新時代新征程努力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