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3月21日,全國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工作推進會指出,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要確保形神兼備、富有實效。但在大力推進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過程中,容易出現“重形輕神”的現象,這種現象包括重硬件建設輕文化內涵建設。本文探索了學生社區環境文化建設、社區制度文化建設以及社區文化活動開展等三個方面的社區文化建設內容,通過“學院(系)+主流文化”“學生自治+輔導員監管”“思政+專業+實踐”等路徑彌補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的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短板,形成與“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相匹配的共建、共享、共通、共融的新時代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矩陣。
[關鍵詞]“一站式”學生社區;學生社區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40-01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9.017
2019年,教育部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工作,要求將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科創導師、就業導師等教育力量聚合下沉到一線,將思想引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就業指導等資源進行整合并將服務搬到學生身邊,實時解決學生們的現實問題和困惑,將“個性化”服務與人文關懷送到學生身邊。
“一站式”學生社區日漸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交流互動的主要場所,社區文化建設承載著拓寬思政育人場域,培育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營造文明和諧向上的社區文化,傳播紅色文化、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全面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的背景下,如何推進與之相匹配的社區文化建設,是抓牢學生社區這一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充分發揮“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作用的重要舉措。
一、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學生社區是大學生之間聯系最密切、交流最頻繁的場所之一。高校學生社區文化指的是以學生宿舍為構成單位的大學生生活區域范圍內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包括校園中的社區環境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社區內師生的價值觀念、群體心態、校園輿論等,它以社區成員共同的價值觀為核心,涉及社區生活的價值準則、群體意識、行為規范、公共行為和學習生活習慣等[1]。大學生大部分課余時間都在宿舍度過,大學生社區文化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政治素質、自知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素質養成等產生重要影響[2]。
(一)對大學生道德品質修養的影響
人的從眾心理和群居特性,使得群體生活中的個人會趨于遵循這個群體中大部分人認可的行為和價值觀,因此良好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舉止的影響極大。雖然社區文化是無形的,但卻能夠感染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在無形中教育學生什么事情是應該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并在不斷的溝通、磨合中理解其內在原因,向社區中優秀的學生看齊,不斷提高自身道德品質修養。
(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
社區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紐帶,體現在社區環境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建立的聯系上[3]。學生社區的宣傳欄、標語、海報、宿舍標識以及各種宿舍公約等都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不知不覺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到學生的價值觀念中;在學生社區有意識的開展“先進帶后進”、榜樣先鋒引領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并通過朋輩傳遞、以點帶面、以少帶多在社區學生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學生管理、與學生談心談話,指導各類社區文化活動等,潤物無聲將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學生心中。
(三)對學生的自治自理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學生會、黨團組織、宿舍生活委員會等學生組織的主體是學生,而這些學生骨干的主要工作場所就在社區,部分工作內容也面向社區。大學生既是社區學生工作的主體也是客體,如自律會負責早晚歸點名、學習與創新創業部負責學風督導、宣傳部負責制作各類線下海報與線上推文、文體部負責開展各項文體活動、各類黨團日活動也在社區開展……良好的社區文化能夠影響、引導社區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配合各項社區活動和工作,學生骨干也更有積極性、主動性投入學生工作。主客體相互配合、換形補位,有助于強化學生自治自理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二、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現狀
部分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將“形”“神”分開,先建“形”后建“神”。但學生社區的文化建設是系統工程,應貫徹“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始終統籌謀劃、共抓共建。由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加上社會負面思潮的影響,在沒有正向引導甚至在文化建設缺位的情況下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生社區文化。
(一)環境文化與日益優化的住宿條件不匹配
近年來,高校學生宿舍規模不斷擴大,硬件設施不斷優化,學生的住宿條件有了質的提升,但與之相匹配的“軟件”——社區文化建設卻沒有跟上。受社會上消費主義、利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負面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卻把優渥的宿舍環境當成“擺爛”“躺平”的場所,“喪”文化、“宅”文化盛行,社區環境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與引導缺乏影響力,精神文化氛圍并未隨著環境的優化而提升。
(二)制度文化與學生群體心態不匹配
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通常以宿舍衛生、安全為主要因素進行檢查或評比,制度的實施往往浮于表面、流于程序化,甚至遭到學生的抵觸和反感,偏離了制度實施應該起到導向、育人作用的初衷。宿舍管理制度是學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視角下,更需要突出制度的影響和作用,形成社區內的宿舍共同遵守、共同執行、共同維護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社區制度文化氛圍和影響力,引導形成正向的社區學生群體心態和輿論氛圍,實現管理制度的育人價值。
(三)社區文化與學生的現實訴求不匹配
當前雖然各大高校著力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校園文化活動的陣地開始向學生社區轉移,但社區文化活動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目前對社區文化活動的認識和概念不夠,以為社區文化活動僅是原有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延伸和附屬;二是社區文化活動缺乏制度化和體系化,處于松散的起步階段,未能精準“踩”到學生的興趣點和“痛點”。學生社區文化活動的主體和對象都是身處其中的學生,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夠,學生社區文化活動便難以發揮育人作用。
(四)文化品牌特色與專業建設不匹配
當前部分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的主要抓手是輔導員,且大多對口學工工作,部分工作甚至流于“形象工程”,專業教師隊伍參與社區文化建設較少。學工和教工在“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工作中缺少配合和協作,社區硬件建設后受工作隊伍和經費等限制,難以長期、持續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各個社區文化建設內容千篇一律,缺少專業內涵,難以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文化育人矩陣[4]。
三、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的文化建設內容和路徑探索
2023年3月21日,教育部組織召開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工作推進會要求,要明確目標任務,確保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做到形神兼備、富于實效。如果是說“形”是“一站式”社區的硬件設備和裝潢布置和具體的工作機制和職能,“神”則更多指的是“一站式”社區的文化涵養功能。“一站式”學生社區可以看成是高校校園中的獨立的社區文化空間,通過打造特色環境文化,師生共管的制度文化、開展貼近學生專業與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動等,形成特色的文化氛圍和品牌,建立社區與學生之間的文化聯結,進而涵育學生德行、滋養學生心靈,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正向教育和引導。
(一)打造“學院(系)文化+主流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社區環境文化
“學院(系)文化”指的是高校的二級學院(系)多有常年積累下來的特色文化,“主流文化”大致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精粹主題、傳統民俗、歷史文物、名著導讀、文化熱點、文化反思、雷鋒精神等單元。打造具有鮮明特點和導向的學生社區環境文化,要擦亮學生文化社區所在的學院(系)的自身優勢和區域文化特色,將其與“主流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融合匯通、彼此促進,通過社區文化墻、社區標識、社區展板、標語等載體進行展示、傳播,潛移默化對社區學生的行為理念、道德品質產生影響[5]。
(二)打造“學生自治+輔導員監管”為抓手的社區制度文化
高校學生社區制度文化是從學生社區的地域范圍內提出的一系列制度,指社區成員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并由相關管理部門制定的,約束和規范社區所有成員日常行為的規范體系。社區制度文化對高校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規范、約束和導向等作用,應著重發揮學生和輔導員雙重力量打造師生共管的制度文化。
在學生社區加強團委、學生會、班團支部、社團等學生群團組織的自身建設,科學規范設置學生組織機構,選好配強學生骨干團隊,培養錘煉高效實干的學生干部隊伍,進一步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拓展組織職能,整合教育資源,加大學生“三自”支撐力度,豐富學生參與學院治理和管理的供給,努力打造“自治自理、互助奉獻、志愿服務”的學生組織和干部隊伍;輔導員是高校學生社區管理工作的中堅力量,是社區管理制度的指導者、落實者,輔導員應將日常的學生社區管理制度與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將對學生社區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實踐進行凝練、提升和拓展,依托學生骨干、學生組織。在“學生自治+輔導員監管”的社區制度文化工作矩陣下,助力學生道德提升和紀律約束,培育良好的學風和校風,形成內和外順、穩定有序的社區秩序。
(三)挖掘“思政+專業+實踐”內涵開展社區文化活動
新時代高校學生基礎文明和學風建設存在新問題、面臨新挑戰,應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進社區作為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工作重點。要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專業文化建設過程當中,在專業認知中樹立理想信念,在專業研習中磨礪精神意志,在專業文化構建中獲得思想素質的升華;應著力推動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進社區,鼓勵一線教師進社區參加分享交流活動,實現在“教與學”“師與生”的互動中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學習方法和學習品格的培養;應在學生社區設計和組織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參與度高的社區文化活動,幫助學生在寓學于樂中淬煉品格、提升本領。
四、結語
加強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是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這項工作需要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大學生成長規律,主動對接時代新要求和大學生需求,結合大學生社區的特點和實際,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積極探索可借鑒、可推廣的大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理念和方法,讓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形神兼備”,助力大學生在健康、和諧、向上的社區文化浸潤下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素質、提高道德品質修養、提升專業文化素質,讓高校學生社區成為高校育人工作的堅強陣地。
參考文獻:
[1]高建平,羅向東.宿舍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歸屬感的培養[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2(8):58-59.
[2]陳福北,唐燕紅.高職院校宿舍文化育人途徑研究[J].廣西教育,2018(35):107-108+150.
[3]翁灝.高校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8.
[4]吳佩育,張艷青.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探析[J].衡水學院學報,2023,25(1):61-64.
[5]康楠.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現狀分析[J].現代英語,2022(24):86-89.
作者簡介:劉楊青(1990.6-),女,漢族,湖南株洲人,碩士,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黨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