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松
語文是重要的學科,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素質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階段是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素養的關鍵時期,古詩詞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意義重大,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會感受美、創造美,進而陶冶情操。
一、感受詩詞情感,體會內涵底蘊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手腦并用,培養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初中階段正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語言習慣的重要時期,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朗讀訓練的形式調動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在詩詞朗誦中感受古詩詞的韻味及其內涵底蘊,幫助其體會詩詞情感。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預習,并在實際講解中運用逐詞逐句串講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誦讀邊思考詩詞內涵、品味詩詞意境。
例如,在教學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觀滄海》(曹操)一詩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詩中描繪的畫面,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了解這首詩描繪的壯麗場景,從而使其明確朗讀這首詩需要運用怎樣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朗讀這首詩,開展朗讀訓練,并為他們逐詞逐句串講每一句詩的內容,進而幫助他們體會曹操渴望建立功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壯志,感受他的廣闊胸襟。
二、知人論世,品味詩意
在學習詩詞時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詩詞的創作背景等內容是首要前提,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創作時的心境以及其要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內涵,這就是在古詩詞學習中常用的知人論世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詩詞作者的人生經歷,也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他們通過書籍或網絡查找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詩詞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在學習詩詞之前就對作者的性格及創作心境有充分的了解,從而為其在朗讀和詩詞分析中品味詩詞意境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春望》(杜甫)一詩時,教師可以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提前了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以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隨后再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對這首詩展開深入的學習,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詩中蘊含的憂國傷時、感慨興衰、心系家國、思念親人的詩意。
綜上所述,通過使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知識。初中語文古詩詞的理解難度有所提升,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以實踐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并且在自主學習中扎實基礎,促使其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