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
隨著《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新一輪課程改革更加注重課程的設計和整合,凸顯其科學性、適用性、人文性,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方面體現出巨大的張力。為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達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效果,筆者立足小學勞動課程實施綱要的編寫,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現以小學五年級勞動課程的實施綱要作一展示。
一、教材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指導手冊》五年級教材在編寫上,選取了“考察探究”領域中的“學習方法指導”為載體,引領學生走向大自然,親近身邊的自然環境,增強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選取“設計制作”領域的“勞動實踐活動”為載體,借助貼近學生生活的小制作和社會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法,養成做事認真的良好習慣,感受勞動的快樂,培養熱愛勞動、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
全冊教材有突出兩個特點。首先,教材內容的編排層次清晰。先進行研究方法的學習,再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立足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其次,內容豐富,有助于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本冊教材注重了設計制作領域與職業體驗、社會服務等不同領域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勞動能力、創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自我探究意識較強,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探究的眼光觀察大自然、關注自身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積極的研究,初步具備了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同時,該學段的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動手,對于實踐操作具有濃厚的興趣,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對于勞動中的審美意識,已經有個人的理解,初步形成勞動創造美的意識。
三、學習目標
根據勞動學科的特征、新課標關于勞動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本冊教材的相關內容,制定如下的學期學習目標。
(一)通過走近大自然、走向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觀察、發現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將問題轉化為活動小課題, 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闡釋對問題的初步理解。
(二)借助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項目設計與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進行創意制作,服務我們的生活,發展審美意識、創新意識和文化傳承意識。
(三)堅持校內外相結合,創新勞動課程各專題的實施方法和途徑,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類社團活動,在活動中深化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教育效果。
四、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
(一)問卷的設計與調查? 建議課時:2課時
活動內容:1.了解調查問卷的一般格式
2.設計問卷有學問
3.調查活動要有序
4.開展垃圾分類小調查活動
(二)衍紙藝術? 建議課時:3課時
活動內容:
1.初探衍紙藝術
2.認識材料與工具
3.學習制作衍紙作品
4.嘗試制作可愛的衍紙小狗
5.開展“衍紙作品展”活動
(三)蔬果雕刻? 建議課時:3課時
活動內容:1.認識雕刻的材料與工具
2.主刀的使用方法及雕刻技法
3.制作一只蘋果貓
4.嘗試制作卡通蔬果作品
5.開展“可愛的蔬果形象”作品展
(四)巧手做烙畫? 建議課時:4課時
活動內容:1.認識烙畫
2.正確使用烙畫工具
3.探究烙畫技法
4.探究繪制烙畫并嘗試創作
(五)翠枝精靈松枝鳥 建議課時:5課時
活動內容:1.認識松枝鳥
2.了解松枝鳥的制作方法
3.嘗試制作松枝鳥作品
(六)巧做糖畫? 建議課時:4課時
活動內容:1.了解糖畫的特點
2.學習糖畫的基本技法
3.探究制作糖畫并嘗試創作
(七)編織中國結 建議課時:5課時
活動內容:1.了解中國結的特點
2.探究中國結的基本技法
3.探究平安結的制作方法
4.創意編織中國結
(八)我做城市美容師 建議課時:3課時
活動內容:1.了解環境問題
2.學習清理技能
3.開展社區實踐活動
4.開展我為城市添片綠活動
五、教學實施
(一)相關資源
1.學習材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指導手冊》五年級上冊教材。
2.活動資源:多媒體課件、活動微課、社區相關服務資源等。
(二)教學建議
1.“考察探究”領域重在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開展實踐活動時應具備的工具、方法;“設計制作”領域重在引領學生親身經歷勞動實踐的過程,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感受工匠精神,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
2.勞動活動開展應關注課程目標的達成,應在知識、技能學習的過程中,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把積極地勞動態度滲透到整個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3.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通過觀察、探索、思考、實踐、交流等方式,有層次地開展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做中學”,激勵學生創新嘗試,掌握勞動基本技能,收獲勞動創造的快樂。
六、課程評價
勞動課程注重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和綜合考查。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意識與能力,指導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根據活動目標對自身和同伴,從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活動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的運用情況及勞動素養的提升等方面進行評價。
教師要引領學生根據不同的勞動項目,選擇合適的結果呈現方式,鼓勵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進行成果呈現與交流。評價時應從發展視角出發,以發現優點為主,使評價具有方向性、指導性、客觀性、公正性,從而,有效促進勞動核心素養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