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小學生有充足的休息時間,健康快樂地成長。然而,減負并不意味著教學質量下降,恰恰相反,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社會和家長對教學質量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基于此,在實施“雙減”政策的同時,小學數學教師也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數學? ?教學
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減負提質”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且“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此同時,在不斷革新小學數學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單一
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是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且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調,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
(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數學教師還將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影響其學習熱情。此外,教師的“主導”表現在其日常教學、學習、復習和練習的教學節奏中,但這種教學節奏卻沒有將小學生“納入”其中,使其無法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不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數學作業布置不夠科學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作業中,部分教師對作業“量”的關注多于對作業“質”的關注,希望通過“刷題”的作業形式來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提高數學解題能力。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一)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研究、設計和組織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應充分分析學生的實際學情、思維和學習行為習慣,從而使小學數學的整體水平和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相關的數學知識點時,可以讓小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形狀類似多邊形的物品,進而加深其對多邊形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確立“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目標,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1]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落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得以具體化,進而便于小學生掌握所學內容。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剖析,充分突出其個性,使其由簡單的知識獲取到積極地創新學習,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為此,教師要想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利用信息技術打破教學空間限制,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逐步將靜態課堂變為動態課堂,讓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從感性認知過渡到理性認知,融入數學學習情境,學生積極互動,自主思考,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長度單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小學生自己動手去測量教科書,在學生完成測量以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長度”的知識點,促使學生形成長度觀念,與此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將米和厘米的關系進行動態展示,使學生掌握長度的單位構成,使他們對長度的認識更加深刻。
(三)構筑生活情境課堂
數學教學離不開情境,而課堂又是師生之間很重要的活動場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與學生相適應的生活情境課堂,可以促使小學生思維的拓展與創新能力均得到提高。部分教師在數學課堂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這是由于教師沒有把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相聯系起來,進行生活情境課堂的構筑,從而導致了小學生對課堂學習缺乏興趣。[2]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周圍的環境中發掘出豐富的生活資源,把這些資源和教學的各種資源結合起來,從而促使小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比如,在講授“小數”時,教師就可以給小學生提供一些相關教學工具,讓小學生模擬超市收銀員結帳的情境,讓小學生自己去體驗收錢、找錢的過程,進而提高其邏輯水平和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研究發現,教學過程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合理有效解決作業遇到的問題,注重教學方式,傳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保持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更新教育理念。此外,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發展方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技術和溝通方式,與小學生多互動,進而在互動中獲得更多的信息,促使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李儀.“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調整[J].今天,2022(11):3.
[2]張紅.“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思考[J].寧夏教育,2022(7):2.
[3]王曉麗.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探析[J].學生電腦,2022(00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