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玲 張靈杰
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該立足于運用思維導圖的閱讀教學工具,鼓勵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愛上閱讀、大膽創新,積極嘗試著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發散性思維,不斷地提高閱讀的實效性。
一、運用流程性思維導圖,梳理邏輯順序
要想指導學生在語文閱讀中進行高效的閱讀,應該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的邏輯順序,使用流程性思維導圖,通過“流程圖+文字標注”的方式,理清文章的敘述內容的發展邏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
在《西游記》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中,指導學生根據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設計歷險路線思維導圖,學生每讀一章節,都會把師徒歷經的地點用不同顏色的筆圈畫起來,最后按照師徒取經路線的先后順序一一呈現在思維導圖中,有的學生還進行了圖畫加工,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路線圖。
這樣流程型思維導圖的設計,幫助學生梳理了文章的順序,讓學生對整個閱讀的思路更清晰明了,歸納得更有條理,對整個故事的發展順序記憶會更深。
二、運用比較性思維導圖,開展對比分析
比較性思維導圖有突出、強調的功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性思維導圖,帶領學生進行內容對比分析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技巧。在對比狀態下,事物的特點能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從而讓閱讀內容更加清晰明了。
比較性思維導圖有強調突出功能,學生在制作完成比較性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對文章內容思路梳理的一個過程,通過比較,能讓學生一眼就看到文章的本質和事物的特點,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運用質疑式思維導圖,引導思辨閱讀
古語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見,“疑”是引發思維的關鍵所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課題、教學重難點以及關鍵處,引發學生的質疑和探究,并不斷地追問,以把握文本思想、情感的脈絡等。抓住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的疑問點,利用疑問式思維導圖引領學生在閱讀中尋找答案,讓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學習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
質疑式思維導圖能夠向學生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記錄下學生的思維過程,并結合演繹歸納的方式對思維成果進行提煉,幫助學生深化對文本內涵的認知,有利于學生探究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探究動力得到有效激發。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能夠有效地解決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讓閱讀教學發生質的變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的文本閱讀具有深度與廣度。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學會利用思維導圖開展語文閱讀教學,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