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培培
摘要:開展24節氣暨農耕文化傳承教育活動,對于學前幼兒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培養大班幼兒從小就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的習慣,加深幼兒對我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24節氣農耕文化教育活動有利于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培育幼兒農耕精神,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本文就基于24節氣暨農耕文化傳承教育的實踐探索進行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24節氣? 農耕文化? 傳承教育? 實踐探索
引言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太陽的運動逐漸形成自己的時間掌握系統,我國古代人民通過智慧來反映季節的變化,利用節氣的覺悟來認識農業活動和人們的生活活動。24節氣影響著我國勞動人民的衣食住行,其中每個節氣都對應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影響著千家萬戶。當前24節氣已經被我國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培養幼兒和教育我國24節氣文化很有必要,將會更深層次滲透出我國優秀文化精神,培養出更多熱愛我國傳統文化、民族榮譽感更強的優秀人才。
一、策略與方法
對于幼兒的24節氣暨農耕文化主題教育活動,教師需要根據24節氣的內容,比如立夏、夏至、立秋、冬至等相關節氣進行主題活動。有趣的游戲方式可以讓幼兒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并能在在活動中了解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了解一些節氣歌曲、節氣故事,并參與節氣相關的農耕活動,從而來更好地貫徹我國傳統文化精神教育。在活動中樹立培養幼兒文化認同感的精神,激發幼兒對于我國農耕文化的興趣,達到節氣暨農耕文化育人的目標與效果。
(一)認真挑選讀本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關于24節氣暨農耕文化主題的教育讀本,教師可積極發掘更多有趣、有意義且適合幼兒實際情況的農耕文化讀本,并推薦給幼兒進行閱讀,同時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與感受,培養他們對于農耕文化的興趣,幫助幼兒開闊視野,拓寬思維。通過教育讀本的使用來激發幼兒對我國農耕文化的興趣,并能說出一些心得體會,加深幼兒對于農耕文化的理解程度。
(二)多種方式促進教育開展
24節氣暨農耕文化教育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來進行,而設計多種有趣的活動可以讓幼兒更容易接受。比如可以讓幼兒記住24節氣的名稱,唱節氣歌,進行節氣的舞蹈活動,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多媒體方式的內容,讓幼兒觀看到更多不同形式的節氣活動內容,由于現在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設備的使用也更加貼切幼兒的興趣,幼兒對于這種生動有趣的形式也更加愿意接受、愿意了解。同時幼兒園也可以在官方公眾號、官方網站、微信群的平臺,進行24節氣農耕文化的宣傳,讓幼兒的家長也注重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方面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多種方式的活動能更有利于24節氣農耕文化的傳承。[1]
(三)大型活動的舉辦
為了更進一步宣揚24節氣文化,幼兒園可以適當舉行一些大型的活動,營造24節氣暨農耕文化的傳承氛圍。比如冬至節氣,學校可以舉行親子的包餃子活動,讓家長帶領幼兒一起沉浸在節氣的節日氛圍中。教師在幼兒園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一些農務活動,讓幼兒了解我國傳統的農耕耕作,讓幼兒感受農務、認識農務。
(四)獎勵機制
教師可以在24節氣暨農耕文化教育中適當地加入激勵機制,獎勵表現優異的幼兒,對于農耕文化感興趣積極的幼兒,教師可以獎勵大紅花、小玩具等,刺激幼兒對農耕文化的熱愛。
二、教師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創新教育讀本與教育內容
對于農耕文化知識的教育,教師可以更加創新地使用更先進、更能體現幼兒特點的方式進行教育。當前幼兒園使用的農耕文化讀本比較單一,所以幼兒園需要更新并擴充豐富的讀本,選擇現在農耕文化讀本中最新的讀本可以讓幼兒接觸到更好、更加科學的內容。
(二)明確教師教育目標,提高幼兒動力
教師必須要明確教育目標,提高幼兒進行活動的動力。幼兒園需要加強教師對于幼兒農耕文化的教導,宣揚其重要性,營造良好的農耕文化育人氛圍。明確教師在進行課堂活動開展前的目標,做好農耕教育活動設計,提升活動效果。
(三)提升教師整體個人素質與專業能力
教師自身必須要對于24節氣、農耕文化有更深的見解,在開展課堂教育前能夠掌握其中精髓,抓住幼兒心理特點,給予幼兒最好的課堂體驗。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農耕文化教育方法,總結自己的不足,提升活動效果。同時教師需要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熟練地使用信息化設備,從而更好地進行指導教育。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引導幼兒更好地了解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征與年齡特點,教師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活動設計,開展更多適合幼兒的農耕文化活動。24節氣暨農耕文化是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教師教導幼兒學習傳統農耕文化,有利于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高幼兒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孫承俊,孫悅,孫明華.基于24節氣暨農耕文化傳承教育的實踐探索[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0(1):3.